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科幻 > 末世我是指挥官 > 番外章个人对SD双方在战斗中优势和劣势看法。

这一章和主线故事没有任何联系,喜欢总结理论,分析技术的毛病又犯了。

这一章是献给一直看这本书的二战迷们,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陪伴。

————

如果军事历史能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错误的假设是所有重大灾难的根源。

1941的台风行动,由于弹药和燃料不足,其远远超过天气因素。

阿道夫和陆军总司令部发起的台风行动,以及对季赫温和罗斯托夫的装甲攻击等攻势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燃料缺乏致使D国装甲矛头一次又一次被迫停止前进。炮弹短缺加上空中支援规模缩减,降低了D军装甲集团军在伊斯特拉、沃格克拉姆斯科和图拉等地削弱S军据点的能力,让S军能够从挫折中恢复过来。

台风行动和其他攻势都是这样一个假设:物质因素不重要,国防军会凭借超人的意志力取得胜利。

然而,当1941年12月初最恶劣的冬季天气到来,每次D国装甲集团军的进攻,都因为物资不足而停滞,这导致前线D军士气的崩坏。

此外,所有在线上的D国部队,从季赫温、莫斯科、图拉和罗斯托夫等阵地。都因为过度扩张而消耗殆尽,只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余留的攻击力量,无论是哪一场战斗,国防军阵地都缺乏侧翼保护,而且步兵支援极少。

最终国防军的灾难无法避免。

S军在1941年11月25日-12月15日期间的反击不过短短三周时间,却让每一个D国部队吃了败仗,除了少数外,撤退给国防军装甲师造成严重的物资损失,这些是永远都不能完全弥补。

到1941年底,国防军在东线失去了2600多辆坦克和突击炮,另有1000辆坦克无法运作需要维修。

轮式车辆、火炮和88毫米高射炮的损失也很大,大大削弱了其余D国机械化部队的进攻火力和机动性。

总体而言,在1941年,D国国防军在东线蒙受了人员伤亡,其中装甲部队占了27%。

战败让国防军和装甲部队的高级将领付出了代价,除了冯-伦德施泰特之外,阿道夫还在12月解除了冯-博克的职务,在12月26日将古德里安撤职。

阿道夫会不会将未经许可就撤队的军官免职,这因人而异,真正的原因是他认为这些人失去了获胜的意志。

阿道夫很快就领教已方头将领们的失败主义,霍普纳在一月份也因为得到许可就撤退而被罢免,军长冯-施韦彭格和孔岑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被撤换。

另一方面,阿道夫迅速嘉奖了那些即使在逆境中也能表现出坚定不移战斗意志的军官。

比如瓦尔特-莫德尔,阿莫德尔在1941年12月中旬抱怨向后方防线撤退时,阿道夫认为他是接管位于勒热夫濒临崩溃的第9集团军最佳人选。

在12月的反攻中,S联红军已经接近兜住在季赫温、克林和罗斯托夫的大批D国部队,但缺乏实力和技巧来实现计划。

事实上,尽管局势逆转,S军仍然未能摧毁任何D国主力部队。

在1941年12月底,内务部报告S联只俘虏了名D军,而国防军却在过去6个月内捕获了名S联军人。

1941年底,S军自己的坦克部队状况变得非常糟糕,只能在冬季反攻中担当辅助角色。

到1941年圣诞节,D军和S军的装甲力量几乎都被摧垮,他们都只保有极少可作战的中型或重型坦克,任何一方都没有足够的坦克预备队,后续的行动退化到一战时代。

在1941年的战斗中,D国装甲师占据优势的主要原因,不是依赖先进的理论、装备或者领导能力,而是因为其装甲集群能在战术层面有效运用多运动合成作战法则,并通过无线电与本方其他装甲单位进行协同。

战前S联驾驶员和炮术训练不足是一项严重缺陷,这往往抵消了kv1和T-34坦克在机动性和火力上的优势。

1941年期间,尽管kv系列和T-34坦克在火力和装甲防护方面优于任何D国坦克。

但S军却损失了1540辆kv系列重型坦克中的940辆,占总数的61%,3131辆T-34中型坦克也损失了2331辆,占总数的74%。(这些数字资料是在谷歌浏览器上找的,国内很难找。)

虽然维亚切斯拉夫-马雷舍夫努力让S联工业部门尽可能多的制造坦克,但仅仅有更多或更好的坦克是不够的。

作为S军汽车装甲坦克总局局长,雅科夫-N-费多连科中将要确保S联坦克兵要学会如何去运用它们,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S军还必须增加坦克部队中的电台数量,以便更好控制和指挥部队,1941年几乎每次S军的坦克反击都会因为指挥控制系统的缺陷而分崩离析。

而在战役层面上,D国的优势远没那么明显,S军有相当多的坦克指挥员了解如何策划包围攻击,并与其他兵种进行协同,但大多数S联坦克手缺乏在战场上有效指挥命令的能力。但双方有一个共同缺点。

双方都未建立可充分保障机动作战的后勤支持机构,这严重削弱了他们进行高强度装甲攻势的能力,使其最多不超过数周。

这也导致双方在后一年行动中,都未能完全做好战略计划目标。

如曼施坦因在1943年初的第三次哈尔科夫反击战,因补给问题而没有将库尔斯克突出部解决,最后导致在夏季开启库尔斯克会战。

S军在1942年末的小土星行动,虽然成功粉碎D国集团军群的奇尔河防线,但未能进抵罗斯托夫,导致歼灭D国顿河集团军的计划破产,使得D国装甲经验丰富的部队得以逃脱。

上述资料是S联和D国在1941年成与败失败的部分原因,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我们自己去看。

————

交战又持续一年。

在1942年,S军损失坦克数量超过多辆,其中包括1200辆kv1,6600多辆T-34和7200多辆T-60/70。(并不是所有坦克都是被击毁,也有很多损失原因。)

在1942年,租借法案提供的英美辆租借坦克,其中3000辆是利吉英制造,7500辆是美丽国制造,也约有一半损失掉。

1942年,S联工业部门制造了辆坦克,包括辆T-34和2426辆kv1。

1942年,S联坦克的总损失为总产量的62%,这少于D国,损失率表明S军能承受巨大的物资损失。

但是,SD坦克的损失交换比在前期大多为7:1,S军较之D军装甲部队在任何战术指挥训练方面都无优势可言,除极个别外。

在这样的损失率下,S军对租界的坦克依赖之大,远远超过愿意承认的程度,直到1943年后半期,S军才获得足够装备,让其最好的部队全部换上T-34。

谈及战役,S军在1942年发动了11次大规模进攻,动用了多个坦克军或坦克集团军,但只有天王星和小土星行动被认为是成功的。

尽管装备精良,但坦克第1,第3、第4和第5集团军在战斗中表现不佳,其中有2个集团军被D军打到解散。

坦克集团军不是作为合成部队组成。在自行火炮和支援装备方面比较薄弱,这导致他们在对抗国防军装甲师时的失败。

在1942年,有几个坦克军被歼灭,更多的坦克军一度失去战斗力,然而,到1942年末,S军拥有足够多的坦克重兵集团,被重创的部队可以编入最高统帅部预备队重建,同时用生力军取代他们。

相比之下,国防军只是从法兰国的训练基地偶尔接收一个重建的装甲师,其装甲师一直留在前线,直至精疲力竭。

D国国防军在1942年进行了6次大规模装甲攻势,其中旋风行动和冬季风暴行动失败了。

1942年国防军在东线损失了大约2382辆坦克,其中包括293辆2号、429辆38t,1261辆3号和389辆4号坦克。

在此期间,D军在北非又损失了563辆坦克,约占1942年D军坦克总损失率的18.5%。

提到D国损失,这里还要插上盟军做出的贡献。

罗斯俄大部分历史家总是试图谈化西方盟国在击败D国所起到的作用,并批评盟军迟迟没有开辟第二战场来分散D国资源。

事实上,北非这一次要战场,吸引了大量的D国增援部队,使其无法派往S联。

D国有限的装甲补给陷入这个泥潭,而东线的需求比这大的多。

隆美尔的非洲军(DAK)拥有第15和第21装甲师。

1942年11月,非洲军在阿拉曼被英军击败,1943年1月完全败退到利比亚。

随着盟军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D国在北非的根基也岌岌可危。

隆美尔建议将麾下的老兵撤回欧洲大陆,在那里他们可以重新装备,并为西欧提供强大的机动后备力量。

然而,阿道夫做了一项愚蠢的战略决定,不仅拒绝从非洲撤退,还向非洲派去强大的装甲增援部队,包括经过整边的第10装甲师和新组建的501重装甲营。

他们被运往突尼斯,增援隆美尔败退的部队。

这项决定将无法避免的败局推迟5个月,阿道夫在东线的装甲师已残破不堪时,还向北非派去300多辆坦克(包括31辆虎式坦克),这是一个巨大错误。

如果这些部队被派往东线,那么1943年2月,曼施坦因在哈尔科夫发起的“反手一击”行动的力量将可增加近一倍力量。

古德里安反对将这些装甲力量分散到北非,尤其是虎式坦克,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1943年5月,这些派往北非的增援部队全部灰飞烟灭,有接近1/4的坦克和装备补给在运输过程中被盟军海军击沉,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损失了3个装甲师和1个装甲掷弹兵师,恢复这些损失,还需要占用新的资源。和斯塔林格勒一样,德国在北非损失了100%的装备,只有很少的战斗人员被空运撤离。

我们不能贬低同盟国任意一个国家为击败FXS做出的贡献。

如果北非战场失败,D国将横扫中东地区,切断欧亚大洲联系,土耳其将有可能加入FXS,直接从高加索地区南部威胁巴库油田,为S联卫国战争增加难度,并且D国打通与东方盟友的连接,两大FXS将会在印度会师。

太平洋战争失败,霓虹国获取了东南亚所有岛屿资源并染指澳大利亚,霓虹将有资源基础与美丽国进行长久战争,对我们当时抵抗侵略战争将会产生极大劣势。

东欧战场失败,D国将在欧洲没有任何对手,拿下利吉英只是时间问题,当欧洲被D国控制后,北美洲和南美洲将会被FXS盯上,到那时世界将会陷入黑暗。

我们现在看不起盟军在其他战场做出的贡献,和现在西方贬低S联做出的巨大贡献,有什么区别,任何一个战场失败,都是对世界反FXS事业一个沉重打击。

要正确看待,向各大战场牺牲的卫国同盟国士兵和平民致敬!

好了,现在回归D国在1942年的损失。

总体而言,D国在1942年制造了4168辆坦克,其中损失了73%,具体到主要型号,3号坦克损失了63%,4号坦克损失了48%。(谷歌浏览器上资料,也有许多不同的资料,我随便找了一份。)

在1942年底,D国坦克生产保持平稳,增长微不足道,但在比例上,突击炮的产量增加到近1/4。

对突击炮越来越高的重视程度,再加上生产新型虎式坦克,使装甲部队日益承担起防御角色,强调火力和防护超过了战术机动性。

另一项重要的生产决策是阿道夫于1942年六月颁布了命令,由于钨原料短缺,穿甲弹将不再使用钨,现有的库存必须上交。

就在D国工业部门生产出更好的坦克炮时,他们失去了将之攻击效力最大化的原材料。

1943年,D国装甲部队和自行火炮将日益依赖于更大口径的火炮以增加初速,从而导致坦克和反坦克火炮变得更重,机动性更差。

在生产新型坦克过程中,D国工业部门最终在1942年末,将两种型号的主战坦克标准化,使得1943年的产量大幅度增加。

3号L/M型仅对装甲防护和涉水能力进行了微小改动,但是4号坦克G型将正面装甲防护增加到80毫米,并很快获得改进的75毫米口径kwk40L/48型加农炮。

同样,1943年12月开始量产3号G型突击炮一样配备了L/48型火炮,其后的正面防护也达到80毫米。

虽然3号L/M型对T-34威胁不大,但是火炮升级到4号G型坦克和3号突击炮G型,将意味着S军将会为停止改进T-34以增加产量的决策,在战场上付出更高的代价。

尽管T-34在战术和战役层面的机动性仍好于任何D国坦克,但它的火力优势已不复存在,装甲防护水平愈发显得不足。

到1942年底,D国坦克手们开始接受新型坦克,较之对手已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上风。

1942年结束时,国防军在东线有19个装甲师,但有3个师被包围,并于1943年一月下旬被歼灭。

失去这3个装甲师,加上在斯塔林格勒包围圈中3个装甲掷弹兵师的损失,对国防军来说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

相对于装备损失,这些已经够糟糕,更严重的是训练有素的兵员折损。

虽然一些装甲部队的核心干部飞离了包围圈,或者因为休假养病,根本不在包围圈内。

但是基层军官与经验丰富的坦克手是没法补充的。

身经百战的第16装甲师设法挽救了4000名伤员,但剩下的9000人再也回不来了。

D国国防军发现,国内的后备营替补人员补充正常战斗损失造成的空缺已经够难,很难再简单的复制经验丰富的连长、排长和士官。

因此,斯塔林格勒战役之后,装甲兵的质量开始持续下滑,这也是D国部队在1941年~1942年赢得战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尽管这样,国防军在东线仍然有超过1500辆可用的坦克和突击炮,这比他们在1941年12月面临的情况好得多,而且装甲师与S军坦克军,在战术层面仍具备优势。

而S军在理论上可以打赢一场对D国的消耗战,但并不等于S军可以打赢一场在消耗上与D国不对等的战争。

D军与S军在人员伤亡比达到7:1甚至更高,如在哈尔科夫、克里米亚和顿河河湾,S军最好的装甲部队瘫痪了好几个月,让D军打到伏尔加河和高加索。

S军这种一边倒的损失,其核心问题在于斯塔林自上而下强加的那种外形和自我毁灭决策。

铁木辛哥、布琼尼、科涅夫甚至朱可夫这样将领经常会放弃军事常识,不断的屈服斯塔林的要求,发动鲁莽而不成熟的进攻。

没有后勤的保障,无法维系装甲作战,缺乏训练,因而部队在战斗中表现恶劣,一触即溃,这是1941年~1942年S军作战失利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斯塔林的固执,让许多年轻有生力量白白的让D军割韭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