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1960:开局签到悟性逆天 > 第592章 实践课

1960:开局签到悟性逆天 第592章 实践课

作者:夏日星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4-16 22:32:27 来源:书海阁

这一问,仿佛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石子,瞬间打破了教室里原本的寂静。

教室里霎时安静得只剩下呼吸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孙教授的身上。

李向明也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注意到孙教授的镜片在灯光的映照下微微颤动着,似乎在承受着某种无形的压力。

只见孙教授缓缓地掏出手帕,轻轻地擦了擦眼镜,那动作显得有些吃力。

墙上的挂钟不紧不慢地敲响了十下,仿佛在催促着孙教授解开这个难题。

过了一会儿,才听到孙教授有些艰难地说道:“当然可以用,只要......”

接下来的讲解变得磕磕绊绊,讲师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那粉笔在黑板上也不再流畅,划出的线条成了长长的、扭曲的破折号,仿佛也在诉说着这份无奈。

课间休息时,李向明缓缓地踱到窗边。

外面操场上,一群工人正热火朝天地用铁锹平整煤渣跑道。

他们那沾满黑煤灰的胶鞋底在灰烬中留下了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仿佛是他们在岁月中前行的印记。

他看见运输科的赵大头蹲在墙根,身旁放着昨天食堂剩下的玉米面饼。

赵大头就着凉水啃着窝头,那嚼动的嘴巴似乎在吞咽着生活的艰辛。

“李厂长!”

突然,李二牛那略显稚嫩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只见他从不远处的人群中挤出来,油污斑驳的脸庞憋得通红,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他手里紧紧地攥着半截钢尺,那尺角在他的大拇指处被磨得发亮,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孙老师说的‘齿侧间隙’到底怎么量?”

李二牛的声音充满了急切与渴望,那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无尽追求。

李向明缓缓地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钢笔,在草稿纸上认真地画着示意图。

他的手指上满是机油,在纸上留下的指纹就像岁月留下的痕迹。

他的动作略显迟缓,但每一步都充满了专注,仿佛在为学生们打开了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你看,先找齿轮的基准线......”

李向明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他努力地用最简单易懂的方式向李二牛解释着。

然而,赵大头却突然瞪圆了眼睛,语气中带着些许无奈说道:

“可我们没有激光测距仪啊!”

那声音在空旷的工地上回荡,似乎在诉说着现实的无奈。

正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窗户,在灰尘弥漫的空间里,那些微小的尘埃像是被赋予了生命,在光柱里欢快地跳着集体舞,仿佛在为这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欢呼。

李向明看着讲台上那只手无足措的孙教授,心中不禁思绪万千。

他突然想起了三年前在北大荒插队时的情景,那时候,老农们用麻绳丈量土地的模样与眼前的孙教授是如此的相似,都在为生活、为知识而努力着。

他缓缓地摸出钢笔,在笔记本上工整地写下:

“建议增设实践课,用皮带秤替代激光仪。”

那清晰的字迹仿佛是他为这个时代、为这些工人们的未来所写下的注脚。

下午三点,炊事班送来的土豆白菜汤在课桌上冒着腾腾热气,那香气弥漫在整个教室,仿佛给这个略显沉闷的午后带来了一丝温暖。

李向明注意到质检科的周大姐偷偷地把饭盒放在了桌底下,她右臂打着石膏,那白色的绷带在灰色的工作服下显得格外醒目。

他不动声色地把自己桌上的搪瓷缸推过去,轻声说道:

“周同志,搭把手。”

那简单的话语中充满了关怀,仿佛在这寒冷的冬天里送来了温暖的炭火。

当夕阳的余晖如血一般把铁皮屋檐染成暗红色时,培训结束的铃声终于清脆地响起。

那铃声在空旷的厂区回荡,像是在为今天的学习画上了一个句号。

李向明站在走廊尽头的阴影里,静静地看着员工们三三两两地往厂区走去。

会计科张科长还在和孙教授争论着公式推导,那激动的神情仿佛在扞卫着自己的尊严;

运输队的老赵蹲在墙角,孤独地数着烟头,那烟头在夕阳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似乎在诉说着他的疲惫;

李二牛则紧紧地追着赵大头,嘴里不停地问东问西,那纯真的目光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月光宛如一层薄纱,慢慢地爬上三号楼二楼时,李向明独自回到办公室。

窗台上摆着那张未完成的齿轮图纸,那是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结晶,每一条线条都凝聚着他对机械行业的热爱与执着。

台灯在泛黄的《机械设计手册》上投下摇晃的光斑,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变迁与他内心的波澜。

第二天清晨,阳光洒在厂区的每一个角落,却依旧驱散不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李向明早早地来到了车间,他看着那熟悉而又略显陈旧的设备,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这些苏联老设备,见证了工厂的发展与变迁,如今却也在现代技术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他来到车间的一个角落,找到正在埋头工作的李二牛。

小家伙正专注地对着一台车床,手中的工具在零件上熟练地操作着。

李向明走到他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二牛,昨晚回去有没有继续钻研?”

李二牛抬起头,露出了那灿烂的笑容,“厂长,我回去后又看了好多资料,还把之前孙教授讲的公式重新推导了一遍呢。”

李向明欣慰地笑了笑,“好样的,二牛。以后厂里的发展,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李二牛用力地点点头,“厂长,你放心吧,我一定会努力的!”

与此同时,在厂区那略显幽静的另一个角落,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细碎的光影。

张科长和孙教授面对面站着,神情专注而严肃,一场激烈的讨论正在持续进行着。

张科长微微皱着眉头,目光中透着一股坚定的神情。他双手背在身后,语气沉稳而有力:

“孙教授啊,你可能没有深入了解过我们这些苏联老设备的特性。它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完整而独特的体系,这是在长期的实践和生产中摸索出来的。

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每一道工艺的流程,都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检验和优化。

这些老设备就像是我们的老朋友,它们陪伴着工厂走过了风风雨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坚实的工作基础。

我们不能轻易地用那些西方的所谓新理论来生搬硬套,那样做很可能会打乱我们现有的生产秩序,反而会影响工厂的正常运转。”

孙教授则推了推自己的眼镜,目光中闪烁着自信与执着的光芒。

他双手微微摊开,认真地说道:“张科长,我理解你对老设备的深厚情感,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时代的发展啊。

知识的更新换代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世界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突飞猛进。

新的理论和方法往往蕴含着更先进的思想和更高效的模式。

只有不断学习和接纳这些新东西,我们才能让工厂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一直守着老一套,不思进取,最终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张科长强调着老设备的价值和稳定性,每一个观点都带着对过往成就的珍视;

孙教授则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每一个论据都彰显着对创新的追求。

他们的眼神中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谁也不肯轻易松口。

就在这紧张的气氛中,李向明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过来。

他的目光在两人身上停留了一下,那目光中既有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又有对这份争论背后深思熟虑的考量。然后,他缓缓地说道:

“张科长,孙教授,你们的争论,我已经都听到了。我深知你们都是为了工厂的发展心切,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

李向明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闪烁着温和的光芒,继续说道:

“张科长,你一直扎根在工厂,对每一个设备的运行情况、每一道生产工序都了如指掌。

那些老设备承载着你的心血和工厂的历史,你希望能保持它们的稳定,这是非常正确和难能可贵的。

而孙教授,你作为学术领域的权威,始终关注着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你积极倡导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也是为了让工厂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竞争力,这份担当和进取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每个人的赞扬。”

他接着说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经验就固步自封,陷入经验的泥沼而抗拒变化。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新理论而忽视实际的生产需求。

工厂的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的支持。

我们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把知识和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

张科长和孙教授听了李向明的话,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仿佛在思考着自己一直坚守的观点是否过于片面。

周围的空气仿佛也凝固了,只有那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在耳边轻轻摇曳。

李向明接着说道:

“我们需要增设一门实践课,让工人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

工厂就像一个大学校,每一个工人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

只有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去感受新理论的应用,他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对现有的设备进行一些改进,充分利用老设备的优势,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理论的应用。

这样既能保持生产的稳定性,又能让我们享受到新理论带来的优势,实现工厂的转型升级。”

张科长和孙教授对视了一眼,那眼神中仿佛有了一种默契。在这一刻,他们都找到了彼此的共识,就好像两颗原本相互碰撞的流星,终于找到了共同的轨道,一起向着未来飞驰而去。

在厂里决定增设实践课之后,整个工厂都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每个人都对这门新课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厂区的教学楼前,工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这里,准备参加第一节实践课。

以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此刻多了几分对新知识的渴望。

负责实践课教学的,是李向明和孙教授以及几位资深的技术骨干。

他们在教学楼的会议室里进行了简单的分工安排,便等待着工人们陆续入场。

第一个走进教室的是李二牛,这个平时在车间里就充满干劲的小伙子,此刻的眼神中更是闪动着别样的光芒。

他迫不及待地找了个位置坐下,周围也围过来几个熟络的工友,大家小声地交流着对这堂课的期待。

不一会儿,教室就坐满了人。李向明走上讲台,他的目光中充满了鼓励和期待,

“工友们,今天咱们这实践课算是正式开课啦!大家都知道,咱们厂这次增设这门课,就是为了让咱们更好地把新知识和新设备结合起来,提高咱们厂的生产效率,让咱们厂发展得更好!”

他的话音刚落,现场就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孙教授接着走上台,开始讲解实践课的具体内容和安排,

“工友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准备了一些常见的问题,让大家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

每个小组都会拿到相应的实际生产案例,大家要根据今天学习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然后通过实际操作去找到解决方案。”

说罢,技术人员将提前准备好的案例资料一一分发到每个小组。工人们纷纷打开资料,认真阅读起来。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解决一个无比重要的谜题。

其中一个小组,成员有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刘大爷和几个年轻的新员工。

他们围坐在一起,仔细研究着案例。

刘大爷摸着下巴,思考了一会儿,说道:“我觉着这个案例里,设备的运行模式可能有些地方不太适应新的生产节奏,咱们得先从这儿入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