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测字有道 > 第198章 感慨万千

测字有道 第198章 感慨万千

作者:郑伯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4:57:56 来源:书海阁

我看到了佛教

在阿育王时期,如此辉煌

我就问拉哈尔教授:

“为什么在后来,佛教却在印度变得晦暗,最后在印度本土,成了不入流的宗教了呢?”

拉哈尔教授听完,略微沉思。

他翻开我面前的书本,翻到新的一页:

“钱先生,请你再继续阅读下面篇章,你会收获你最想要的答案。”

我接过拉哈尔教授递过来的页码,带着疑问,继续读下去:

根据史料记载,一般认为佛教真正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东汉时期。

公元 67 年,两位僧人随着东汉使者一同来到洛阳,并用白马驮来了佛经和佛像。

第二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建立一座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

两位高僧在这里翻译出了《四十二章经》,这是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白马寺也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是中国、朝鲜、日本、越南以及欧美等国家的释教发源地,被佛门弟子尊为“释源”。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也失去了权势。不久之后,古印度重新分裂为众多小国。

随着孔雀王朝的灭亡,佛教的上座部和大众部彻底分裂。

此后又形成了很多宗派,佛教史上称为“枝末分裂”。

这段时期到大真佛教兴起的阶段就是布派佛教时期。

这段时期到大乘佛教兴起的阶段,就是“部派佛教”时期。

小乘佛教,就是“部派佛教”时期

在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上座部、说一些有部和正量部势力最大。

其他的各个部派被之后的大乘佛教称为小乘佛教。

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可以粗略的概括为,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度己度人度众生。

佛教分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在佛教的世界中,以须弥山为中心,把世界分为四大部洲。

分别是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

孙悟空的出生地就是东胜神州的傲来国。

四大部洲之外是海洋,海洋的外面被山脉包围,称为小铁围山。

小铁围山之外还有山和海,总共有九山八海。最外侧被大铁围山包围。

这整片大地都漂浮在虚空之中。

大地以下分别是地轮、金轮、水轮和风轮。

大地之上分别有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和无色界四天。

色在佛教中的概念是有形、有相、有物质的意思。

那一句着名的经文,“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意思是说世间一些存在的物质,其本质都是虚空的。

以上三界加上日月星辰,称为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小世界被称为小千世界。

一千个小千世界被称为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大千世界。

在以上的世界里,众生会反复生死,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五道轮回。

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和天道。

不过有些部派增加了一条说法,就是阿修罗道,因此就有了六道轮回之说。

阿修罗是一种非神、非人、非鬼的存在。

佛教对于生死,认为轮回到某一道称为生,离开某一道称为死。

决定轮回到哪一道,是你的业力所决定的。

业一般是指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影响力量。

比如杀人会留下恶业。不同的业力对人命运的影响也不同。

业是由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也就意味着个人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业力的。

而业力又和果报相联系。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也就相当于改变了自己的果报。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教是承认个人的自由意志的,并不是宿命论。

佛教不认为世界上有创世神,认为世界是法的世界。

人是法自身,如果有所谓的神,那也要基于法才能存在,或者和人一样,作为一种法而存在。

小乘佛教时期,最关心的是人生及其解脱的问题,是一种向内的哲学。

探讨的重点是人,所以佛教里面有很多关于烦恼、解脱以及人心理的研究

大乘佛教的思潮在早期佛教中就已经出现,但一直被攻击为“外道”、“魔说”。

大乘佛教形成自己的体系后,贬斥部派佛教为“小乘”,“小道”,大乘小乘的称呼由此而来。

大乘佛教宣扬的同体大悲,普度众生的思想,非常符合底层人民的需要。

大乘佛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兴起的。

大乘佛教是吸收了部派佛教的内容,又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教派。

同时期,产生了大批大乘经典,如《般若经类》、《华严经类》、《法华经类》、《净土经类》等等。

大乘佛教把空作为研究的重点,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在的自性,即性空。

这种一切皆空的思想一反部派佛教时期的悲观思想,为此后的大乘佛教提倡深入世俗社会,深入众生生活,提供了理论支持。使得早期佛教那种严厉的禁欲主义和悲观厌世主义得到了改造,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

大乘佛教宣扬普度众生,批判部派佛教自私逃世、太过保守,从而使得大乘思想深入世俗社会,开启了大乘佛教的辉煌。

大乘佛教提出涅盘并不是修行的目的,而是主张菩萨行,即以普度众生为修行目的。

自利利他,在世间广积福德,才能最终成佛。这种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基本理念。

大乘佛教在古印度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后期反而走向了和秘密佛教合流的境地。

继而慢慢衰落,失去了大乘佛教的主流地位,秘密佛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密宗。

密宗之所以称为密,是因为它相较于之前的佛教派别,有五大秘密特性。

第一,修行方法秘密。口诵真言、手结印契、心作观想,整体让人觉得非常的神秘。

第二,教义秘密。密宗称自己的教义是佛陀最神秘、最深奥、最根本的教义。

第三,执行秘密。修行活动、教派仪式等都是秘密进行。

第四,传承秘密。基本是师徒秘传秘授。

第五,着作秘密。着作不受外人。

密宗起源于大乘佛教,而且是大乘佛教修行的最高和最圆满阶段。

公元 3 世纪末期,口诵咒语、手结印契成为了早期密宗的修行方式。

口诵咒语即口密,手结印契即身密。

并把印契即佛教早期的“释迦五印”体系化。

“释迦五印”就是说法印、施无畏印、禅定印、降魔印与愿印。

说法印,就是佛说法时候做的手势,具体姿势是拇指与中指、食指或者无名指相粘,其余各指自然舒展。

施无畏印,手掌向外举到胸前,手指自然舒展。这个手势象征向大家布施无畏,让大家安心,不要惊慌惧怕。

禅定印,就是静坐禅思时候的手势。双手放在腹部,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手掌向上,两手拇指指尖相接。

降魔印,传说悉达多悟道前,有魔王来骚扰,当时悉达多用这个手势驱散了魔王。

具体姿势是右手放在右膝上,手掌向内,手指触地。

与愿印,也叫施愿印。

具体姿势是,手自然放下,手掌向外,指尖下垂。

表示大家许多愿望都会被实现,象征一种慈悲。

早期密宗形成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曼荼罗法的发达。

曼荼罗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场,最初其实是一种祭坛形式,后来被引入到佛教中。

公元 7 世纪左右,《大日经》的出现,被认定为密宗独立的标志。

《大日经》全称是《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披毗卢遮那,又叫大日如来。

《大日经》的出现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从此开始,古印度佛教迅速朝着秘密化方向发展,密宗正式成立。

密宗后期,密宗引入了很多和传统佛教那种严格戒律相悖的内容,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双修。

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派别是父续流派和母续流派。

就这样,古印度的密宗发展到后来,由最初的神秘主义走向了肉欲主义。

逐渐趋同于印度教的某些派别,可以说基本上被印度教给同化了。

到公元 12 至 13 世纪,伊斯兰势力进入古印度。

随着一些代表性佛教寺院被毁,佛教在古印度灭亡。

公元 962 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曼王朝统治下的一个突厥总督。

阿勒普特勤带领部下,开始不断侵扰古印度西北地区。

当时这帮伊斯兰化的突厥人为了得到财宝,经常毁坏佛像,把寺院夷为平地,临走的时候还不忘放火焚烧。

佛教在这个时候遭受了巨大打击。

随着外族侵略而来的还有外来宗教的进入,很多印度教徒和佛教徒被逼迫改信伊斯兰教。

公元 1197 年,着名的佛教寺院飞行寺被破坏,数千名僧人被杀。

公元 1202 年到 1203 年,另外两座着名寺院那烂陀寺和超戒寺也相继被毁,僧人或被杀,或四处逃亡。

史学界一般认为,这起事件标志着佛教在古印度正式消亡。

之后的 600 多年的时间里,印度一直处于穆斯林统治之下,佛教再无复兴的条件。

看到这里,我禁不住掩卷沉思,是什么样的历史风云,让佛教在印度经历了如此曲折的变幻。

又是什么样子契机,让佛教在东方,又焕发了新的生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