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测字有道 > 第95章 叹为观止

测字有道 第95章 叹为观止

作者:郑伯安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4:57:56 来源:书海阁

话说三舅和杜先生在茶室叙旧

我闲来无事,就在外面诊室进行悉心观察。

我才发现这个诊室的独特布局:

它是像围绕起来的一个C字形的结构。

医生的诊桌,也是像一个大写的c字。而客人所坐的椅子就在C字的中央位置。

我尝试坐在病人所坐那个椅子的位置,体验了一下。

才感叹他这样设计的巧妙之处!

当我坐在了中间椅子的时候,仿佛感觉一种气场包围,有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

而c字形的对应方向,就是医生的主座方向。

他的椅子是一个特制的高靠背椅子,有点像苏工所作的那种椅子形状,做工讲究。

整个诊室里面,没有其他任何的电子办公产品。

而是在诊室的后面,有很多绿植。

这些绿植多是盆景居多,有榆树,有三角梅,金弹子,紫藤,黄杨,松树,柏树,金雀,菩提树,大叶榕,苏铁,石榴,银杏,紫竹等。

一旦来人坐到了这个诊室里面,都会感觉到心旷神怡,非常放松。

自然而然,也会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医生。

三舅在和杜先生一起讨论药方的时候,两个人就说到了一些常用的药方,中间所用药的产地等问题。

比如说桔梗。

在南阳桐柏县所产的桔梗叫“桐桔梗”,不同药方所用这味药入药的时候,配伍不一样,药效也有不同。

而杜先生说:“除了桔梗,还有就是所用的参药,不同品种,药性也是不一样的。

西洋参和常用的人参,虽然都是参,但是药性有天壤之别。”

所以说,原产地中药,还是非常重要的。

两个人又探讨了一些最重要的针灸的疗法。

我听到三舅和杜先生聊得非常专业,我才感觉自己以前学的知识,都是一些皮毛。

不禁感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中国的医学,被很多人给误解了,很多人都说中医不能治急病。

其实中医也有很多治疗急病的方法,从古至今流传很多,西医进来后,就把中医污名化了。

三舅又说:“最近给一个朋友看病,药方配伍里有一种药,不知道用什么药代替更好发挥药效?”

说完,三舅就拿出药方给杜先生看,并且问杜医生:“这个药方中有没有其他药品可以替换的?”

这个杜申忠呢,看了一眼三舅的药方以后,他指着其中的一味柴胡说到:“你可以把这个柴胡换成醋柴胡试试,应该就可以收到奇效。”

说完,他还提笔,把柴胡用量由原来的12克改成了醋柴胡36克。

三舅看他这样一改,大吃一惊,就请问这个杜先生:“这样加大了醋柴胡的用量,会不会造成原来方剂的功能失衡?”

只听杜先生哈哈大笑!

他告诉三舅说:“现在这个剂量,就是这个药方最精华之处。”

杜先生继续说道:“把这个柴胡经过醋制以后,它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抗炎消毒,解表散寒,疏肝解郁的功效。”

“这样一改,你前面的药方中间的用药配伍,就可以很好解决你所担心的那个问题了!”

三舅听完恍然大悟,说道:“果然不愧为‘杜神医’!用药精炼,妙不可言!

‘“老哥,你这一改可以说是画龙点睛,我终于明白了这个方剂古人的奥妙之处,只是我没有想到是用醋柴胡。”

而杜先生哈哈一笑道:“这其实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因为我在从医的过程中根据经验,逐步摸索出来的应用效果。”

杜先生呷了一口茶,继续对我讲述道:

”咱们中国的医学主要讲辩证论治,所以说,不是千人一面。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体质,古人讲‘望闻问切’,需要综合病人多种病机,最后才可以开药疗愈。

中国的医生疗病,也有分很多流派。

比如,我们所说的伤寒流派,就创立于东汉时期,主要是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这本书被奉为经典,张仲景本人也被人尊称为医圣,是影响最广的一个学派。

第二个就是大家所说的寒凉学派,它又称河间派。

是着名的金元大家刘元素所创,他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治病多用寒凉药物。

因为这人住在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第三个学派就是易水学派。

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经》《中藏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第四个,叫攻邪学派。

他以金元大家张从正为代表,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

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并丰富了临床经验。第五个,叫补土学派:

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第六个,叫滋阴学派:

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第七个,叫温补学派:

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

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第八个,叫温病学派:

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八大医学流派,成为祖国医学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链条与脉络,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医发展、演变、日臻完善的轨迹。

至于历史上的众多医家,其中包括那些名垂青史的历代名医,技艺高超,着述颇丰,但未有明显的学派倾向,但是也值得我们铭记。

中医流派是历史的产物,是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医界后人万分珍视。

但是中医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临床实践与经验的积累,要靠医生的医疗水平与能力。因此,在培养共性的同时,要更注重培养和发展医者的个性。

对不同流派的继承和实践,是造就特色中医的重要方式,也是繁荣中医学术,倡导百家争鸣,丰富中医内涵。

所以我们一线医学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要多交流学习,才能取长补短,不断造福病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