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玄幻 > 太玄道尊 > 第131章 礼乐还是礼法?八大真传

太玄道尊 第131章 礼乐还是礼法?八大真传

作者:指鱼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4-06-06 15:00:46 来源:书海阁

就这样。

王陈和尉缭在文学馆五楼畅聊三天三夜。

两人同吃同睡,累了就和衣而眠,醒了就继续分析当前的局势和问题,头脑风暴一般思索解决的方法,两人都是大男人,又都是修为高绝之人,没什么不好意思,也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

两人越聊越多,越聊越深。

尉缭觉得自己从没有哪一刻,像此时这样酣畅漓漓过。此时的他头脑格外清晰、思维格外活跃,以前许多没有想到的问题,没有想通的问题,全在和王陈的不断交谈中,不断发现和解决。

这种来自智慧的碰撞,来自灵魂的认可,让尉缭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王陈的真诚、强大、智慧和气魄都让他耳目一新,由衷感到钦佩和敬服。

他觉得,他和王陈在很多方面都属于将遇良才、棋逢对手,而在有些方面王陈还要远超于他。

这种不断长进的感受,还是自他学有所成以后,首次体会到。因此,尉缭格外珍重,此时此刻,他只想永远跟着王陈。

各位看官,如果来自后世,定然知道一句后世女人最崇拜的信条,那就是,希望找一个能带着自己不断进步的人过一生。可见,后世的女人是多么的清醒和理智,她们深刻的知道,那种不断进步的快乐感和收获感,到底有多重要。后世的男人就不怎么清醒了。

很多男人都是恋爱脑,被掌握了真理的女人不断pUa,再加上又被身下二两肉控制,自己给自己划出许多条条框框,自己给自己下套挖坑,最后作茧自缚,以致于作出许多匪夷所思、啼笑皆非的事情出来。

哎,这些沸羊羊的丑闻,不说也罢。

就说尉缭此人,无论是治国统军、出谋划策,亦或是武学造诣、剑道修为,都是当世一绝。

王陈极为看重此人,也想尉缭真心实意的效忠自己。

但在原世界里,尉缭在天下一统之后,就不知所踪,再结合尉缭对嬴政的评价,不难推断,尉缭大概率是畏惧嬴政可能会鸟尽弓藏,便学做那陶朱公范蠡一般功成身退了。

结合史实,不难看出尉缭这般行为,证明了他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聪明人。

聪明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直觉,尤其是第一印象。

针对尉缭的这种心理特点,王陈对症下药,准备多管齐下,彻底收服此人。

其一曰待人以诚,王陈只要有时间就会跟尉缭聊聊,增加互动,增进互相之间的感情,除了没有透露自己穿越者身份外,王陈几乎算是对尉缭推心置腹了。

其二曰展示威权,在和尉缭的接触中,王陈没有一上来就把自己所有的能力都展现出来,而是循序渐进,让尉缭在发现王陈这项能力极为超群之后,又在另一个方面更加强大,再加上是尉缭自己发现,王陈没有刻意表现,就抹去了尉缭可能存在的警惕和抗拒,如此步步推进,步步种下心理暗示,一切都水到渠成,没有一丝勉强。

其三曰许之以利、尊之以荣,光有威权当然不够,王陈明确了他的地位,他就是自己的首席军师,是天策府长吏,只待功成,太尉还是丞相随便挑,封侯拜相是基本保障。这其实是实现了尉缭胸中抱负,做一个魏国的太尉有什么意思,要做就做全天下的太尉。

尉缭当然吃这一套,只要有才华,就都吃这一套。反而是那些专业能力不强,只能赌命做领导的人不吃这一套。

……

就在王陈和尉缭促膝长谈之际,天下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便是秦国上将军蒙骜率军二十万攻打魏国,此时正在逼近魏国都城大梁,也即后世开封。

魏国乃天下之中,秦国此举无疑已经刺激到了其他国家。不过这件大事,后面再说。

至于这第二件大事,便是荀夫子入秦。

而且还是带着“两子”“两家”“两相““两帝师”这八位亲传弟子跨过函谷关,入秦,那个虎狼之秦。

荀夫子也不愧为儒家后圣,他不仅自己牛逼到没边,教书育人的本事也是没边。

他这八位弟子,每一个都是鼎鼎有名。

门下“两子”,韩非子,公孙尼子,都被冠以“子”了。

门下“两家”,诗家毛亨,政治外交家陆贾。

门下“两相”,秦相李斯,汉相张苍。

门下“两帝师”,楚元王师浮丘伯,汉孝成帝师陈嚣。

荀夫子此般作为,被关外的六国诸子彻底视为背叛,不仅是对六国立场的背叛,更是对儒家的背叛。

为什么这么说呢?

说来太话长了,就省略掉秦国先祖的筚路蓝缕的奋斗过程,只讲结果。

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前的最后五十年内,函谷关内(秦国)一直活跃着法家和纵横家。

而在关外的六国诸子百家则聚集在稷下学宫。

自商君以后,稷下就一直是与秦国对峙的精神世界支柱。

而儒家大宗师荀夫子,则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精神世界的老大。如今稷下学宫的老大去了秦国,对于六国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打击,当初爱的有多浓,现在恨得就有多深。

然而,不论天下人怎么谩骂,也阻止不了荀夫子的向道之心。

荀夫子在几十年前曾经来过咸阳,可惜当时昭襄王没有认可他的主张。而在当时他的主张也没有后来那么成熟,也还没有开始着书立说。再加上当时秦国的环境和氛围,也容忍不了除了法家和纵横家的其他学派。荀夫子心灰意冷之后,便去了楚国,被平原君聘为兰陵县令,在兰陵那些年,荀夫子才有精力开始着书立说,整理思想。

荀夫子前期一直崇拜孔子的礼乐制度,也察觉到了孟子学说中存在的缺陷。渐渐的,他也看到了儒家的发展已经走入胡同。他知道,如果不走出新的路来,不能跟上世道的发展,儒家会没。这是把自己视为孔子接班人的荀夫子,接受不了的结果。

而更加关键的是,在这个时期,各国都在发生战争,死亡超过十万以上的战争年年都有,死亡超过几十万的也有好几次。这种超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更是让荀夫子内心焦虑,迫使他开始想方设法的寻找人道出路。

荀夫子想要找的,是一条不再那么冰冷残酷、功利至上,又能符合实际、被统治者能够接受的人文之道。

后来的岁月里。

荀夫子一直默默地、冷静地观察天下七国,其中秦国最强,而且越来越强,荀夫子注意到了秦国的底色,那就是法制。

他不再固守儒家经义,他开始学习诸子百家,开始兼容并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批评墨家不切实际而又吸收其兼爱思想,批评道家一意玄修而又吸收其朴素唯物主义,批评黄老学派清谈务虚却又吸收其经济思想……

他开始极高明而道中庸,实事求是,宏阔兼容。

从此,荀夫子放弃了他坚持许久的礼乐制度,开始着手绘制一个崭新的制度蓝图,这个新的制度,即将影响后世几千年。

它便是——礼法制度。坚持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始于荀夫子,发展于他的弟子,繁华于后世每一个治国之人。他才是真正主导了中华几千年文化的那一位。

自此,放眼天下,荀夫子成了学问最高,思想最先进的那个人。所有人都尊他为师,但又不想靠得太近,因为这个人太强,也太可怕了,谁也不知道他会做什么,他会说什么。

当想到,这样一个人,可能会说你不好,那还不如没有这个人。既然没有人敢真的除掉他,那就无视他,供起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这个世上,没有人喜欢听真话。

如果有人说他就喜欢听真话,别怀疑,他要么在说谎话,要么搞错了真话和好话。

真话是,你会死。

这你肯定不爱听。

好话是,别说死,不吉利,开心又一天。

好话,肯定爱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