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脚印浅浅 > 第10章 提升

脚印浅浅 第10章 提升

作者:大道独行AK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5:07:39 来源:书海阁

在南方众多打工者群体中,有一种群体力量,它先后的变化也引人深思。

记得一九九五年从我来到南方,很少看到公司里有普通的香港职员,更多接触到的,都是办企业的香港工厂老板。后来等过了三四年,自己转战打工到了东莞虎门镇的大板地,公司里普通的技术类香港同事也就几个,到频次增加见到他们的身影。最初开始,他们更多的是上来内地主要作为项目牵头的角色,而后也开始了周初上来内地周末才能返回香港,在随后我到达伟易达公司见到他们就更习以为常了。从事机械加工实体香港同事,逐渐开始传递出了一种信息,那就是在香港后来很难找到昔日制造型企业,拿他们话说机械制造实体一夜间“人间蒸发”,普遍都转移和迁徙到了珠江三角洲内地一带。从此现实就是,香港本土加工实体技术人员,便开始在内地上班和工作,他们同内地工程师在同一个地方开始工作,展开了同台竞技和竞争。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产业的搬迁,香港的他们也不得不随着来到这里,其实从内心讲,他们最初是不情愿来到内地的,但逐利企业运作和产业大迁徙,不以某个人喜恶而中断的,最初他们凭借着早于内地人才素质优势,占据着各企业的制高点,香港人勤劳和办事情西化思维,也随之传递给了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内地同事,他们身上语言和外语优势及知识面的宽泛,也深深地吸引着内地人士目光,在随后几年共同磨合和相处中,这些优秀品质和忘我工作的勤奋,也逐渐影响到了我们。记得在伟易达开发产品过程中,产品一旦外观设计确定下来,产品开发周期从最初的半年一款,逐渐加快到了三个月,甚至后来的两个月的节奏,这期间加班加点是必须的,自然也迫使香港同事们也必须疲于香港和内地两边忙碌。印象最深的,有一次为日本索尼公司研发一款无绳电话,为了赶第二天产品改型后发给模具供应商的图纸,我们内地同事加班到凌晨三四点。因工作前端是我们内地工程师的事情,只有我们做完了前段,香港同事才能造型3D模型并发给供应商开模,但敬业的香港同事那天依然陪同我们到深夜凌晨,为的是当夜拿回香港去造模型,在公司当夜忙碌期间,他们全程陪同坐着守候我们,直到完成后,交接给他们准备工作,这让我们压力很大,也产生了加快进度的动力,除此外,他们还利用间隙的休息时间,主动承担起了我们“后勤补给”的任务,那天几个香港工程师从外面买来面包、可乐等给大家补充,并拿出自己背包里的咖啡,为我们解困乏,将心比心,你说我们还能如何?一个目的就是要拿下“无名高地”,加快进度交接给香港同事下来的任务,在完成过程中他们也会给一些本不属于他们的建议,使得受益很大。类似这种共同提高和合作工作形式,在开发部门内屡见不鲜,无论是机械组、电子还是软件组,经常会看到操着磕绊国语香港同事与操着粤语内地同事,彼此融洽讨论的身影,香港同事对待工作的敬业,和他们的高素质谦卑,也深深影响着我们,从他们身上我们也吸取着壮大的营养,几年后发现自己也成长了不少。后来,香港不但是实业内迁,很多香港科研和研发部门也都相继搬到了内地,深圳市成了他们选择的最理想场所,我所在公司香港研发部门也于二零零一年搬到了深圳,因为在香港已经找不到了产品配套的协作企业,而且从人才聚集羊群效应看,整个珠江三角洲里储备着各型人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研究机构可以在此做到游刃有余。香港同事在带领和培训内地人才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应该向他们致敬和表示最崇敬敬意。时至今日,再来评判那段香港人才逼迫内移的过程,我想到的感受和体会及要书写的结论,那是三言两语不能做到的,更多是一种感慨和领悟,言语远不能触及到它的精髓,唯有自己亲身去体会过程和感受,那就索性让它埋藏在那个时代和经历过人们的心中。感谢时代,也感谢机遇,同样要感谢香港同事这个特殊群体的作用。

在伟易达打工是我人生打工的升华,特别是在后两年里,工作进入正轨,工余时间除了与同事玩外,由于自己对证券投资一直没有中断过关注,一次偶尔去伟易达图书馆,发现了那里有很多关于经济类方面的书籍。于是,我就办理了一个内部借阅借书证,在随后的一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把伟易达图书馆里与证券、金融和经济学有关系的书籍都统统的看了一遍。后来又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始涉及翻看战争题材类的书籍,世界战争、国内战争乃至各阶段的风流人物,都让我尽情的徜徉在它们的过去岁月里,那些日子我总共用掉了三四张的借书登记卡,这还不包括在图书馆浏览室里看的一些杂志、报纸和期刊。在此期间,也有了更多的清静思索和考虑,做了很多关于经济方面的笔记和投资规划。在边学习和吸取营养的过程中,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也在逐步的拓宽和加深,自己性格也从之前的急躁,逐步变得沉稳和成熟了起来。多年后,我发现那段时间学习的过程,是从大学毕业后又多了一次向书本学习的机会。图书馆里的各种经济期刊和报纸,也成了那段时间我钟爱的读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开始,那时的东莞已经开始有了部分网络的公用场所,比如在东莞当时人民公园旁边的工人文化宫里的上网场所,我也经常会利用闲暇的时间去上上网,浏览最多地是经济类的内容,当然自己关注的股票也会在此范围之内。渐渐的金融产品中的股市,在那个时期才算真正的走入了我的生活,关注和跟踪随后日子的涨涨跌跌,也伴随我一直到后来的人生,股票投资也成了我的业余爱好,股市沉浮跌宕也让自己欢喜、沮丧和人间百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