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脚印浅浅 > 第1章 单位

脚印浅浅 第1章 单位

作者:大道独行AK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06 15:07:39 来源:书海阁

返乡的列车,终于到达了西安火车站。四年在外的求学历程,也就此画上了句号。走出火车站,在西安市区五路口,找到了去单位报到的公交站。上了车,一路向北,出了城区,中间过了几处郊外的农村、庄稼地界。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后,开始进入了单位所在的郊区工厂生活区。

与当时工厂实习时差不多,我所分配工作的那个单位,是五十年代建立的。它,位于城市的北郊,距离城区中心距离大约十几公里,属西安市区的郊外。

在公交车的终点站,我下了车。当时是中午十点左右,夏季七月天气闷热,但比南京好多了,气温是干燥的热,而非闷热,人觉得还是舒服了很多。后经询问人指点,才得知,我当时正走在总厂西门区域。我拿着报到书,来到西厂门外面的西面。大门两面,各挂着一块牌子,左边“第八机械厂”,右面“纺织机械厂”。

来到门卫处,说明了来意,值班师傅出了门房小屋,带我走进小院。其实,说小院,也就是中间夹道通往西面。在左手台阶上,东西走向矗立着灰色砖厂房,为加工区。在右手,一排红色瓦房办公室,一字排开,从东到西,门上分别挂着牌子,分别写着:财务科、厂长室、副厂长室、综合科、技术科、生产科、销售科、、、、、等字样。

我被带进综合室后,一位上了年纪的师傅接待了我。他让我坐在一张桌前的木椅子上休息,然后,就拿我的资料去了厂长办公室。此刻,我才有时间打量一下该办公室。屋子里,两排摆放了四张办公桌,最里面摆放着灰色而陈旧的立柜。屋子虽简陋,但还算比较整洁。不一会儿,那位师傅回来,身后还跟着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师傅。这时,先前接待我的门房师傅,这才说了些欢迎新同事之类的话语,想必证明我是真实来报到来的吧,我谦逊地应诺和谢谢。这时,去找厂长的师傅,指了指跟他同来师傅,介绍说是我所分配在技术科的领导,张科长。

我背上行李,跟着张科长,走向过道的深处,来到了技术科的屋子前。那时的技术科,共有两间屋子。跟随张科长,进了技术一室,屋里面的四位师傅不约而同从各自的位子上起身。张科长向他们一一介绍了我,同时也向我介绍了他们,并把我领到后排一张桌子前,这是我这些天的临时座位。他说至于工作,等些天再安排。接着,他又领着我到了技术二室。那里也有四位师傅,年龄最轻的王副科长,也有四十多岁。在那里,大家又是一通相互介绍,都很客气的欢迎我。

尔后,我又被带到走过两间办公室的一间资料室里。那里,有两位中年女师傅,后来我也就知道了她们,一位是资料员,另一位是更改员,也同属技术科的成员。至此,我算明白了个大概,也就是说,分厂机关技术科下面有三个室,两个技术室一个资料室,全员算上我十二位。他们都是我的师傅,年龄上都是我的长者。在整个和他们见面的过程中,我总觉得的自己,心里的那股青涩的学生气很重,自己小心翼翼地搭讪着他们的问话,但好在大家都很友好和随和,也逐渐消除了我的腼腆和迷茫。对我,毕竟是生疏的地方和生疏的人群。

时间很快要到中午下班的时间了,张科长给综合室打了招呼,让分厂的客货小车下午和我去火车站,拉我托运的行李。张科长并告诉我,他下午也去公司的集体宿舍,帮我到房产科安排住处,让我在集体宿舍院子里等他。我开心,也很感激,如此热心科长是领导,一点架子都没有,倒像问寒问暖的长辈。后来,得知他也是我们南航毕业的,五十年代大学生,也算是校友了,这一下拉近了我与他的距离。那天中午,他让王副科长陪我在外面吃了顿饭。

下午三点多,王副科长、我和司机,很顺利把行李拉到了公司的宿舍区,他俩有事,随后就回单位去了,我则把行李堆积在宿舍大院树下的阴凉处,在那儿等待着张科长。这期间,我正好有时间,仔细环顾一下宿舍区。

公司的宿舍区,在公司南北主干道的西面。进了对开的铁门,左手是公司公安处的办公地点,在同侧里面一点,是单身集中供开水的锅炉房,右边是临街一家小吃店的后院。过了一段夹道,就是单身大院,里面南北方向各两排, 共八栋的四层红瓦尖顶楼房,每栋楼房一个门洞,楼房所有窗户为绿色木质,已经有好些年头了。楼房里,中间有个过道,南北方向各有一排房间,有绿色的木门带可以外开沙门。过道的宽度,不能容纳下对面同时打开的纱门。不过每栋楼外面的间隔,还比较宽敞的,除了楼前柏油路外,每栋楼(北)背面均是参天的大树,都有几十年的树龄,也提供了这院子不少的阴凉,有些树的高度可到达楼房的三层,树木茂盛。院内的马路及过道很平坦,每栋楼房外面,垃圾筒摆放规整。院子的北面,有个小院,安着独立大门,后来,才知道是公司技校的一个实习工厂,里面有机器开动声传出来。在院子的西北角,有栋女单身的四层楼房,出于安全考虑和不方便,管理比较严格。所有楼房,都有公司或外聘请上年龄的人员看管,陌生人进出楼房里,要登记或被询问。在院子的南面,是公司房产科的办公地点,那是一栋东西走向的三层临街楼房。后来才知道,她担负着整个公司家属区和单身大院的日常管理工作,房产科里面有通向单身大院的后门。在那里,有单身管理室,专职负责单身大院日常事务。由于我们是职工上班后进的这个院子,除了偶尔几个稀疏的进出人员外,整个院子此刻清静和安详。等了四十多分钟后,张科长骑着自行车进院子,撑好车子,便让我随他去了单身管理室。说明情况后,一位男性管理人员接待了我们。说明来意,他吩咐我们在靠背长椅子上坐下。我按他要求,递上报名单,他翻开看一本,看的出是当年所有分配来的大学生名册。找到我确认后,他起身和蔼地递给我房门的钥匙。接着,管理员领着我们去了三号楼房,把在一层右拐南面的第二间房子分配给我住。

首次进入房间,觉得像大学期间的屋子,不过里面只摆放了两张架子床。据说,已经有了一位家在农村的老单职工,他住在这里多年。未来,我便和他同屋,现成的一张空床位就是分我的。随后,张科长、还有那位热心管理员,我们一起,把我的行李搬到了宿舍里。在大概介绍了单身宿舍管理、打开水时间、厕所位置等后,负责接待管理员就忙别的事情去了。我和张科长把行李摆放完,他大致说了一下我们科里的情况,是十分粗略的。再后来,他给我说了一些我后面的工作安排。得知那些年里,公司对毕业生有总的要求,就是新分来的大学生,先要进行入厂教育、学习和参观等。作为开始,单大概了解公司总体,要持续时间大约二十天左右,具体从八月中旬正式开始。

当年,我报名的时间是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日。张科长让我把单身生活安排完后,回老家休息上半个月。当然,这也是我希望而没好意思张嘴的事情,也是因为公司所有各单位大学生到齐估计在八月份了,这段时间,也不会给我们安排什么工作。后来,我也了解到,一般等公司入厂教育完后,才真正算各单位领到自己分配的学生,所以这段时间,对新来的大学生管理都是比较松散的日子。如果日后上班了,有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必须遵守,所以利用这段时间,也正好可以休息一阵子,再说工资也不耽误。

张科长也是位很性情中人,他说,这两天让我去单位转转,利用这几日慢慢和大家先沟通沟通。本年度,我所在分厂机关,就分配来我一个大学生,也不会在最初的考勤时间上为难很多,等到来接下来的那个周末,我也正好可以回老家一趟,也好好休息,半个月后再返回单位,在熟悉几天,也就到了公司统一安排入厂教育和学习的时间了。

我嘴上不说,其实,心里很感激科长这样的安排,连说感激话语。记得当天安排宿舍后,科长告诉我,当天下午也别去单位了,好好收拾一下屋子和自己的东西,再去街上,买点自己洗漱之类用物,休息休息,并说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再找他。

送走了科长,把自己的东西在屋子里堆放好后,我就出了单身大院。往南,大约两百米,是十字路口,在路口的东南角上,是三层的百货商店。再往东,有一些小商店排在小街的两边,在北侧也有一个三层的商场。往前,街道就拐向北面。拐角的东面,是铁皮搭成的一集贸市场,人群熙熙攘攘,里面是租赁出去的小摊位,日用杂货、家用小品、蔬菜瓜果等一应俱全。蔬菜市场算比较大,据说供给公司职工、周围农村居民和外来人员购买方便些。沿着街道向北走,左手是公司的足球场地,右手是公司的第四小学。再前行,就是小十字路口,前直接通向公司厂区的东大门。在小十字的西北角,是公司第一中学高中部。往东一个小院子,是公司东区家属区。当天,我是买了些日用品,就顺着这条路溜达,一圈后才返回了宿舍。

刚在房间坐下不久,公司下午下班号声,滴滴嘟嘟的响起来了。接着,整个社区包括单身院子的喇叭里,放出了欢快的音乐声音,中间还插播一些公司新闻的报道。我在屋子里隔着窗户,看见下班进入大院单身们,有骑着自行车的,也有三三两两徒步的,单身院子一下活跃了起来。

我拿上了碗筷,出了单身大院。这时,主干道上竟是下班的人群,整个马路和两边人行道,竟是匆匆下班的身影,道路给占据满了。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人,同时在流动,新奇和激动,想着自己很快也要融入到这日后的人群中,不觉心中生出自豪和骄傲来。

我要去的是公司的职工食堂。它,在中厂门口的西侧,那是南北走向一座宽敞的红瓦房,安两扇对开的木质绿色大门。此时,从工厂里出来的一些职工,自行车也堆放在门口。进出食堂,人群擦肩。食堂里面,有圆形的桌和木凳,先到的职工,已经开始围坐着吃起饭来。没座位的,干脆蹲起来席地围在一起的。也有买了馒头就离开的职工家属,但更多是年轻的职工,男男女女,三个一群五个一堆,说说笑笑,在里面用饭。买菜和买饭的情景,和大学里的食堂有些相似。我第一次,在没有任何熟人的情况下,买了些饭菜票,便去打了稀饭,外带一份炒菜和两个馒头。之后,找了个空桌,算是首次在公司食堂吃了顿饭。饭后,我去食堂的水池边,刷洗了碗筷,又随着逐渐稀少下来的人群,返回了单身大院。当时,我屋子里同住的室友已经回来。他,一位大约快五十岁的老师傅,人姓黄,我就叫他黄师。我们寒暄了一阵子,他便开始在宿舍做晚饭。其实,说做饭,他也就是从食堂买了馒头回来,弄一个菜和稀饭。灶具,用的是煤油炉,架了口铝锅烧。我从楼道走过的时,发现很多宿舍里的员工,也都类似在这么做饭,也许是嫌弃食堂饭菜不可口缘故吧。黄师傅,人健谈,一边做饭一边和我闲聊。闲聊中,得知他家在外县,老伴在农村务农,他自己是早年招工进工厂的,已工作了三十多年了,属老单身职工。后来,他还告诉我,这栋一楼楼道东侧的房间,住的都是和我同分厂其他业务科室的同事,另外,就在我们宿舍斜对面,也就是水房隔壁房间里,还有位和我同县城的老乡。

得知在这里,居然有位老乡,我随后就敲那里半掩的房门。探头开大门缝的,是位学生模样,身材一米六左右,大眼睛,眉目清秀,头发很酷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姓张,我被让进了他的屋子。屋子比我们房间小,靠东墙放两张架子床,上面放东西下面是两个的床铺,西面墙地上放着煤油炉、锅碗瓢盆等做饭的家当。开门那会,他也刚炒完菜,正在烧开水下面条。我说明是找老乡,他很热情,爽快的称道要找的人就是他。于是,我们互相介绍后,谈话一下就拉进了距离。还了解到他居然是我南京十兄弟中老五弟弟的同班同学,这下话语更多了。闲谈中,得知他初中专毕业,工作早我几年,现在是我们分厂质量科的技术员,对技术科的人和内部结构熟悉,而且还是我们王科长的好朋友,哥们关系。当时,夏季,天热,也没人出去。他吃完饭,也没事情做,陆续有人开始在水房冲凉,我们同去,冲澡并闲聊。后来,他宿舍同住的另外一位姓董的室友,交大研究生也回来了。他,也工作在我们分厂另外一个科室,年龄比我们大三、四岁,人很精干,性格也外向。不一会儿,隔壁的另外分厂被称为小白的一个单身也过来了,看的出,他们是非常熟悉的,彼此胡乱调侃着说要打扑克。于是,他们把方桌上东西往旁边地上一堆,又在隔壁宿舍喊来一个姓张的小伙(我刚去不方便玩,就看他们玩)。他们,边说边笑边玩,我想象中的孤独和寂寞,一下驱散了,在他们愉快玩牌的过程中,也不断有进来闲聊的其他同事,大部分都是分配几年之内的小伙子。我感觉这个屋子简直就是个俱乐部,或者叫“闲人店”。就这样,他们一直玩到当晚大约十一点,才结束,但我看到大约十点左右,就返回屋子,整理洗漱,睡觉去了。

躺在床上,回味着自己这一路报到的情景,事情可谓办理的很顺当。遇见的同事、领导、老乡和室友人等人缘都不错……。想着,想着,迷迷糊糊就睡了过去。之后的两天,我都是和上班的员工一起按点去单位。刚去单位,也没什么正经的具体事情可做,做的最多的,就是一连两个早上,积极帮老师傅们打扫办公室、拖地,和拎着水瓶进公司大门,去较远的地方去打开水。之后,就坐在自己位置上,听老师傅们谈论工作、技术问题如何如何的。有些多数,当时听起来自己很糊涂,因为都是些我没有经历的。中午,有办事员会送来当天的新报纸,我会很自觉的看老师傅剩下的报纸。老师傅,也会关切的向我,问这问那。接下去一连几天,每顿吃饭,张科长就让我都提前十五分钟下班。因为,他也知道,如果正点下班,食堂就没什么可口饭菜可卖了。看得出,他是位想问题很是周到的领导。另外,那个姓张的老乡(后面叫张老乡),也多次来我办公室看我。他来时候的每次寒暄中,能看得出,我们科里的人都与他很熟悉。当然,后来也知道了,也是因为我们两个单位,业务联系比较紧密,也是人脉积蓄下的缘故。张老乡,别看人虽小,但思维敏捷,与人沟通起来,前言后语,很是会说话和言语应酬,几个老师傅对他评价很高。很快的几天,我也去过他们科里两次。平心而论,我能有个他这样的小老乡,也很开心。几次吃饭,我们都是同去了职工食堂。跟他,也很快认识了些陌生的师傅,毕竟,他是来工厂早我几年。

再两天过后,就到了周末了,我准备返回老家休息半个月。和同宿舍的黄师傅和张老乡打了招呼后,接下来的那个周日早上,我就去了西安西郊玉祥门的长途车站,坐上了返家的长途班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