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房车环游记 > 第386章 塔县·刀郎的故事

房车环游记 第386章 塔县·刀郎的故事

作者:画虎成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4 10:48:41 来源:书海阁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当我离开他的时候,

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

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像那都它尔闲挂在墙上。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师回来都它尔还会再响,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好像那雪崩飞滚万丈!

啊~~~”

刀郎沧桑感十足的声音,从车载音响里飞出,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刘伟民身为军人,对这类歌曲自然更有感触。

他感叹一句,“在《冰山上的来客》的故事发生地,听着这样的歌曲,还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虎永刚说:“到了新疆以后,我都是放的刀郎的歌,好像这样听起来更有味道了。”

宁静忽然笑道:“你一天到晚的听刀郎的歌,知道刀郎是什么意思吗?”

“不就是歌手罗林的艺名吗?”虎永刚说,“喜欢听他歌的人都知道啊。”

宁静说:“我问的是‘刀郎’的含义。”

“不知道。”虎永刚笑道。

刘伟民忙说道:“猫嫂,我们也不知道,你给讲讲呗。”

“好吧,反正闲着也无聊。”宁静答应一声,娓娓道来。

“刀郎”,其实是古代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人的自称。因为他们的人数较少,不能被称为“族”,只能叫做“刀郎人”、或“刀郎部落”。

“刀郎人”勇敢剽悍,勤劳朴实,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举世闻名的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出绿洲。

现在新疆的阿瓦提、巴楚、麦盖提等地区,仍有许多人自称为“刀郎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刀郎”。

据说“刀郎人”是产生于蒙古帝国战争中的难民和逃亡的奴隶中。(在察合台时期,“刀郎”一词是“集中”、“成堆地聚在一起”的意思。)

这些人为了反抗压迫剥削和躲避战争的灾难,苦苦跋涉了许久。

一天中午,烈日当头,人困马乏,又饥又渴,快要绝望时,却意外的发现了沙漠那边有胡杨林,在阳光下的流水反射出耀眼的光芒。

人们欣喜若狂,飞奔而去。

主见那里有广阔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远离了人群、远离了战争,这就是“刀郎人”梦想中家园的样子。

于是他们用胡杨和芦苇建造简单的房屋,狩猎野兽,下河捕鱼。

传说当时因为那里荒无人烟,河水里有很多大头鱼,行动迟缓而肥硕的大头鱼。

“刀郎人”点燃成堆的枯枝朽木,销尖了头的红柳枝穿上兽肉、鱼肉烧烤而食,省却了锅灶之烦,而且随时随地就可以餐食。

他们在杳无人烟的荒漠旷野,或步行,或赶着古老的木轮牛车,奔波于大漠风沙之中。

因为孤苦寂寞,便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引吭高歌,以表达自己的心境,驱散孤寂。歌声粗犷而舒缓,带着几分沙哑。

他们在叶尔羌河下游平原荒无人烟的大漠胡杨林里,过着自由自在的迁徙流浪生活,“刀郎”的称谓就是在那时有的。

后来,越来越多的流浪者听说了这个神奇的地方,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人渐渐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刀郎人”不断壮大。

人们虽然不同民族,但都是穷苦人,同命相怜,虽然互不认识,却格外亲切。

他们同舟共济,互相帮助,形成了善良、仁慈的品性。

在那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也只有人多力量大,才能生存下去。

当人的生存条件都没有保证时,阶级也就不存在了。

由于生存环境十分艰难,又远离等级社会,省却了许多忌讳和繁文缛节,妇女也和男子一样参加各种劳动,她们不须戴面纱,就是宗教人士也都参加劳动。

“刀郎人”大多是下层劳苦人民,加之流浪到荒野丛林,缺乏维系生活的物质,几乎退到原始社会,为了生存,只有艰苦奋斗。

再后来,由于“刀郎人”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放弃了原来的居住地,开始向附近地区迁徙,他们依水而居,沿着叶尔羌河流域四处搬迁。

从阿克苏的卡热塔勒(现在的哈拉塔)向西南的阿瓦提县上的上刀郎乡、下刀郎乡及阿克苏市等地都分布了刀郎人的后裔。

他们与当地土着居民相互融合,繁衍生息。

在漫长的岁月中,刀郎人在远离人世的荒漠旷野、原始胡杨林中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与大自然作着不息的抗争,过着艰苦的生活。

在此安家落户的“刀郎人”渐渐繁荣兴旺起来,他们占有的范围不断向四方扩大。

这时,为了避免北边外族人越过河,占领他们新的绿洲,他们呼唤散失在其它地方的同族人来这里生活。

后来迁移的“刀郎人”被安排在阿瓦提县城的河边。

他们开垦土地,耕作农田,利用叶尔羌河的洪水来灌溉和发展牧业。

叶尔羌河流域为刀郎人提供了牧业发展的一片辽阔草地,这样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从事牧业,使他们形成了农业为辅,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由于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南疆商道,慢慢地就形成了旅客和当地人之间的买卖,形成了市集,人们以“刀郎人”的名称,称这个地方为“刀郎村”。

由于叶尔羌河流域相对封闭,此后几百年中,在闭塞的环境里,“刀郎人”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艺术和心理特征。

到清朝初年,已与其他维吾尔人迥然有别。

最初的时候,“刀郎人”是蒙古杜格拉特部与维吾尔人融合而成。

后来的“刀郎人”是各民族下层阶级的组合,“刀郎人”也成了反抗统治者而自立人的代名词。

他们靠坎土墁和包谷馕唤醒了沉睡的荒漠。

直到20世纪,“刀郎人”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自己的家园,从狩猎游牧走向了农耕,建立起了一个个村庄、乡镇,留下了名曰“刀郎”的村庄和乡镇。

四川籍的歌手罗林,随妻子来到新疆后,在采风过程中,被“刀郎人”的歌舞和“刀郎木卡姆”文化深深吸引。

这种质朴、粗犷的文化特点,影响了罗林的音乐创作,加上他的声音特点是沙哑中透着清亮,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艺名定为“刀郎”,使自己的音乐风格更具有西域风情。

虎永刚却认为,“罗林取刀郎的艺名,可能觉得自己是在流浪、漂泊,和当年的‘刀郎人’差不多,他也想借此为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人民发声吧。”

刘伟民点点头,“有道理。”

刘娜忽然问道:“大猫叔叔,我们可以看到‘刀郎人’吗?”

虎永刚说,叔叔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