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房车环游记 > 第403章 乌什县·钟鼓楼·柳树泉

房车环游记 第403章 乌什县·钟鼓楼·柳树泉

作者:画虎成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4 10:48:41 来源:书海阁

燕泉山景区,以燕子山和九眼泉而闻名遐迩。

虎永刚几人一致认为,看过了这两处,其他地方可看可不看了。

所以,后面的林公亭、燕西湖、湖心岛、芦苇荡、湖心石舫、醉霞阁、望桥、夫妻树、兄弟树、一览亭、小幽园等景点,几人都是一路走马观花,然后沿着湖边栈道,走出了景区。

那“衢乌饭店”的老板,还推荐了乌什县城内有一处可以去看看的,位于乌什县人民政府大院内的“钟鼓楼”。

这个钟鼓楼,是南疆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最具中原风格的清代建筑。

它始建于清代公元1766年,距今已有250年历史。

决策人物是伊犁将军富察明瑞,所以钟鼓楼的形制也和伊犁的惠远钟鼓楼是同一形制,房顶、飞檐、门窗都是同一形式,仅楼层的区别是惠远钟鼓楼为三层,乌什钟鼓楼为二层。

这也是南疆唯一的一座钟鼓楼。这座楼是当时的更房,用于打更人的工作休息。

打更人清晨敲钟,向全城报晓,日暮击鼓,夜间按时辰打更,给人报时。

它还有一个神秘之处,1942年的时候,当时还是民国政府,但的乌什县县长却是一个GCD人—林基路。

这里也是他的办公遗址。

每当夜深人静,林基路都要习惯地登上这座钟鼓楼,整肃吏治,忧国忧民,考虑国家大事和民族的命运。

虎永刚他们本以为,这钟鼓楼在县政府大院内,想要参观可能要费一番周折。

没想到,门卫听说他们是从几千公里外过来的,而且还是江苏人时,非常热情地就放他们进去了。

这座钟鼓楼分三层,高有10几米,最底层是石头砌成的基座,只有上二层的石阶,没有门窗;二层也是石头砌墙,外面描成砖砌的图案;三层全为木质结构。

二、三层为飞檐斗拱式的中原古典风格:二层的门是阁子门,窗子是圆形,窗格雕有木花,古朴典雅;三层也是阁子门、阁子窗。

二层外还有12根立柱,撑起四周屋檐,檐角都有木质雕刻的龙首,口含木珠,栩栩如生,彰显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虎永刚几人从钟鼓楼下来,走到停车场的时候,发现两个保安正在对着车牌争论,那个“粤”字该念yue还是ao。

虎永刚谁都不想得罪,走过去还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根烟,告诉他们这是个多音字,想念什么都可以。

那两人都很高兴,争先恐后地问他们接下来要去哪里玩。

虎永刚说:“不知道啊,正想问问你们当地人呢。”

一个保安说:“我们乌什号称‘南疆泉城’,可以看看那些泉啊。”

“我们刚从燕泉山那里看了九眼泉了。”刘伟民忙问道,“还有什么泉好玩吗?”

那保安说:“多了去了。你们可以去县城南边的阿克托海乡1村,那里有柳树泉和开锅泉,反正也不远,就3公里。”

另一个保安却说,可以去看看摇钱树、唐王寨等等,说了好几个地方,都在县城周边。

虎永刚一一记住,感谢了他们,上车先去看柳树泉。

柳树泉,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饮马泉”。

虎永刚几人到的时候,发现这不仅仅一口圈,而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景区,占地面积估计超过了1000亩。

走进景区大门,入眼即是小桥流水、绿意盎然;泉水奔涌而出,水边垂柳依依,环境十分优雅。

据说这个泉俗名叫“柳树泉”,就是因为泉的周围都是柳树,泉在树中,树在泉里。

“柳树泉”上有一座彩蝶般拱型木桥,桥下泉水湛蓝,深不可测,却又清澈见底。

泉里老柳的断臂残肢上,漂浮着或黄或白的水癣。

泉中丛生芦苇,泉水自木桥下盈盈而过,在喇叭口稍做逗留,即欢快地四散奔流去。

泉中最喜人的当数倒影,树的倒影、人的倒影、古亭的倒影、吊桥的倒影,活像一个“倒影万花筒”,移步换景,人在景中移,皆在水中行。

“柳树泉”共有三个泉池,形成了“品”字形,静卧在绿树草丛之间,显得安详而自得。

这个“柳树泉”的泉水非常神奇,它和济南的“趵突泉”的泉水一样,能浮起硬币。

当然,掷出硬币的角度要准确,即使角度失误,也没有关系,硬币会飘飘悠悠到泉底,绝不会直坠下去。

景区内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正是夏季,泉水里会有很多水蛇,也会有水怪,每逢半夜,便有“噗通”“噗通”的巨响,甚是骇人。

这里古柳与小树相依,垂柳与泉水相伴,碧水与蓝天,绿树与远山,相伴相依、相映成趣。

如此美景之下,自然会有无数文人墨客竞折腰,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清代进士成书所作的《柳树泉歌》:

“柳星坠地魂莫招,

精魄散焕随风飘。

帝遣虬龙借躯干,

结根托体同昏朝。

世间凡水不能养,

天池分得青琼瑶。

不知何年辟此清华境,

天荒地老风萧萧。

祖根潜水微露脊,

色如黝黑坚如石。

水清见底了可辨,

如断崖形浸深碧。

旁枝穿岸卧平沙,

蜿蜒回走如龙蛇。

高者若船平若案,

安置妥帖无枝桠。

絮老花飞四月前,

游人树上开宾筵。

绿阴覆顶翳红日,

却是孙枝直上参青天。

游人只讶林泉胜,

那知一脉含真性。

千树原从一树分,

高曾亲见曾玄盛。

流润能浇万亩田,

清凉还已三年病。

可怜弃置天西头,

大碛穷荒减清兴。

灵境难逢信可传,

安得如椽巨笔凌风烟!

边夷故老昧闻见,

但言天神栖止今千年。

我来探奇费心力,

根珠脉络皆犁然。

既看烟霞不老同根木,

复试万里穷荒第一泉!”

这曲歌词,将树形、树貌、树盛、树情、树性一一道来,将泉的灵异用“浇万亩田”、“已三年病”来涵盖,且证明了“柳树泉”自古便有“万里穷荒第一泉”的美誉。

只不过,这“穷荒”二字,已被勤劳智慧的乌什人民改写,大碛戈壁正被不断地改造成良田,丰收着棉花、玉米和核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