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房车环游记 > 第449章 塔城·手风琴·达斡尔族

房车环游记 第449章 塔城·手风琴·达斡尔族

作者:画虎成猫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1-14 10:48:41 来源:书海阁

虎永刚几人在双塔公园内,看到一群服装艳丽的年轻人,围起圈子拉着手风琴、跳着踢踏舞,都很好奇地去吃瓜。

交谈中得知,这塔城居然是“手风琴之城”,手风琴的普及率极高,到处都充斥着艺术气息,市民们都是能歌善舞,号称“音乐之都”。

为了让塔城的手风琴文化名扬世界,塔城市还建了一座手风琴博物馆,而且还是是全国唯一的一座手风琴博物馆。

在热心市民的指引下,虎永刚几人来到了这座手风琴博物馆。

只见500平方米的展厅内,陈列着中国、俄罗斯、德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的一千余架手风琴。

其中不乏很多历史悠久的古琴,每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徜徉在这座手风琴的王国,一架架造型奇特的“耄耋老琴”,会让人情不自禁停下脚步,用心去倾听它的传奇。

其中有六架手风琴堪称镇馆之宝,均为法国工匠比松所制,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历史,要知道手风琴的历史也才200年而已。

漫步于博物馆中,就好似置身于手风琴的海洋,除了能享受着视觉盛宴,偶尔还能听到一曲激情四射的演奏,让人眼耳并用,尽情享受手风琴带来的美好体验。

虎永刚他们还有幸遇到了博物馆的创始人——道吾然。

此人在当地被人们称为“琴痴”,是一个疯狂而痴迷的手风琴收藏家。

他倾其所有,从世界各地收藏了1200多台各式手风琴,成为塔城艺术圈的传奇人物,还屡次登上央视等各大新闻媒体。

几个地方转下来,不知不觉的到了午饭时间。

在新疆待久了,虎永刚对新疆美食已没有了当初的惊艳之感,只感觉是大同小异。

不过这天随意找的一间小餐馆,除了常见的大盘鸡、手抓羊肉之外,还让他们吃到了一道之前没有吃过的美食——马肠子纳仁。

这“马肠子纳仁”看起来有点像香肠,据餐馆老板介绍,其制作的过程相当讲究。

得选上好的马肠,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处理,才能确保肉质鲜嫩、口感纯正。

这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美食,历史悠久,味道独特。

一口下去,马肠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请客口感丰富。

在塔城当地,人们常说:“吃了马肠子纳仁,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草原美味。”

然,这餐馆老板却不是哈萨克族人,而是达斡尔族人。

这又是一个之前没有遇到过的少数民族,虎永刚的好奇心顿起,不惜华子一根接一根的派发,也要餐馆老板讲讲达斡尔族的故事。

达斡尔族,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排名比较靠后,只有十多万人。

有关“达斡尔”这个名称的来历,最早是在努尔哈赤称汗后,征服黑龙江中游,当时“达斡尔”一部分以所在地区,被称为萨哈连(满语对黑龙江的称呼)部;

一部分以其进贡物的特点,被称为萨哈尔察(满语译音意为黑貂)部;

还有一部分与鄂温克等,被泛称为索伦部。

到康熙初年,才出现“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才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人的居住地,最早记载为讨浯儿河(现在的洮儿河),明朝初年迁往黑龙江以北;

17世纪中叶,因中俄边疆战事,清朝政府为巩固后方,达斡尔族最初迁往嫩江流域,少部分仍留在今外贝加尔一带。

后因清政府征调青壮年驻防东北和新疆边境城镇,所以现在的塔城就有达斡尔族人居住。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不过他们的原文字已丢失,现在使用的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如今的达斡尔族人,基本上都通晓汉语并会书写汉文,与蒙古族杂居的达斡尔族,大部份通晓蒙古族语。

达斡尔族能征善战,后金为入关巩固后方,三征索伦,故有俗语“索伦骑射甲天下”。

清朝时期的内外战争中,均有达斡尔将领参与;抗日战争时期,达斡尔族人为东北地区抗日做出杰出贡献。

达斡尔族的民风淳朴,以敬老、互助和好客为佳风。

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

儿女外出归来,要先给老人请安;如果有好吃的或者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部份。

家里如有客人来访,主人要递烟、敬酒、端出奶制品热情招待;即便是家境贫困的家庭,也非常乐于想方设法地款待。

倘若是贵客临门,酒席上还要增加“瓦奇”(猪肘子)和“手扒肉”等佳肴,盛情款待。

无论谁家宰杀牲畜,都要选出好的肉分赠给邻居和亲友;狩猎或捕鱼归来,甚至路人都可以分得一份。

让餐馆老板引以自豪的是曲棍球。

据他所说,曲棍球这项运动,就是从他们达斡尔族兴起的。曲棍球在达斡尔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数百年前便开始流传于达斡尔族民间。

早在辽代契丹人中,曾盛行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的体育活动——波列,而“波列”就是达斡尔族现代的曲棍球。

而且中国第一支专业的曲棍球队,也是他们达斡尔族人建立的。

而虎永刚几人最感兴趣的,自然还是他们的婚俗习惯。

餐馆老板说,达斡尔人对男婚女嫁非常重视,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独具的传统婚姻习俗。

很早之前,达斡尔族人中就产生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并且一直传承到今天。

历史上,达斡尔族实行并不严格的族内婚,通婚范围主要在本民族内部,也就是以异姓成员为通婚对象。

后来,由于与鄂温克族、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和汉族等民族长期相邻而居,达斡尔族同其他民族之间的通婚也得到允许。

氏族外婚制度,是达斡尔族婚姻习俗方面的又一项基本制度。

同一哈拉(氏族)、莫昆(家族)的男女因为有血缘关系、为同一父系祖先的后代而严格禁止互相通婚。

为保持亲戚间稳定的伦理关系,达斡尔人虽然允许部分有亲属关系的人通婚,但是要求双方辈分必须相同,严格实行同辈婚。

同时,达斡尔族入赘婚比较普遍。男人入赘女方后,所生子女仍属父亲的“哈拉”,女婿在岳父家只从事劳动,并无继承女方财产的权利。

虎永刚和刘伟民相视一笑:达斡尔族男人真是悲催,只有日夜操劳的份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