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重生2004:我写字能赚钱 > 第473章 吃惯了皇粮,吃不了粗粮!

时间悄然流逝,转眼间又是几天过去。

自未来汽车重新交付新车后,车主们对新芯片的先进功能赞不绝口,对新车爱不释手。

许多车主迫不及待地尝试自动驾驶功能,内心充满震撼与惊叹。

虽然在2020年后,自动驾驶技术已不再罕见。

但在2011年,这项革命性技术无疑是一场科技盛宴。

车主们纷纷将自动驾驶的精彩视频分享到网络,瞬间引爆全网热议。

未来汽车的名声,也随之更加响亮。

这才是真正的“未来汽车”!

在百万预算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宁愿选择未来汽车,而不是传统的豪华品牌如BBA或保时捷。

他们认为,未来汽车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更是通往未来科技世界的通行证。

两者的驾驶体验,简直如同鸿沟两端,完全不在同一个时代。

未来汽车上市两年来,已经逐步改变了国人对国产车的固有印象。

这种改变不仅体现在销量上,更体现在消费者对国产高科技的信心提升上。

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对未来汽车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

放眼前世,即便到了2023年,仍有许多人固守着“国产车等同于廉价低质”的刻板印象。

这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当下也不例外。

部分消费者认为未来汽车不过是靠堆砌科技来抬高售价,缺乏传统车企数十年积累的技术沉淀和品质保证。

当然,少不了一些传统车企在暗中发布偏颇的文章,试图误导普通消费者的判断,企图通过贬低竞争对手来维持自身市场地位。

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更阻碍了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纳。

从具体数据来看,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有望突破百万大关。

其中,未来汽车有可能会以超过二十万辆的傲人业绩领跑市场,紧随其后的比亚笛也达到了十几万辆的可观销量。剩余市场份额主要被其他民营车企瓜分,竞争态势还不算激烈。

虽然燃油车仍然占据汽车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民营车企被新能源汽车可观的利润空间所吸引,纷纷投入大量资源研发新能源车型。

与此同时,各路投资机构也看准这一朝阳产业,积极通过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其中,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活力。

据相关机构分析统计,今年国内车企融资额已经超过一百亿元。

未来汽车销售持续火爆,增加产能,立即引来众多车企的关注和咨询。

对于国内车企,他们可以单独购买青龙8124芯片;

而对于其他豪华品牌车企,公司则要求必须购买青龙8124及其驾驶辅助系统传感器的完整套装。

这种销售策略,某种程度上可谓是“绑架销售”。

不同的套装,报价从5000美元起。

最基本的5000美元套装包含一颗青龙8124芯片、4颗毫米波雷达和10颗超声波雷达。

若客户希望增加激光雷达,每颗需额外支付3000美元,且这并不包括系统费用。

激光系统,各家车企都不会卖,未来科技集团自然不会卖。

而且,这类技术若出了问题,可能把原因推到系统上面,说人家激光系统有问题,车主才误判。

激光雷达的市场价格本来就很贵,一般汽车用不上。

未来科技集团的驾驶辅助系统传感器在使用新芯片后,定价却相对理性,并未出现明显溢价。

若定价过高,即便技术再先进,车企也难以承受。

2011年10月29日,

一场备受瞩目的国内汽车产业讨论大会在魔都隆重举行。

郝强未能亲临现场,集团旗下未来汽车公司的总经理罗浩出席了会议。

会议交流中,合资宝玛董事长刘铁一番言辞犀利的发言,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火药桶。

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我认为某些公司应该专注于自身的芯片领域,无需在各行各业都插上一脚,扰乱了市场的价格体系。

利用自主生产的锂电池和芯片优势压低汽车价格,让同行企业喘不过气来。

我们这个行业应该百花齐放,而不是被一家独大。

若长此以往,国家的制造业还谈何发展?”

刘铁的这番话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在场的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他所指的是谁。

台下的与会者纷纷交头接耳,对刘铁的直言不讳感到惊讶,但也不得不承认,他道出了许多同行的心声。

长期以来,传统车企一直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而未来科技集团凭借其领先的科技实力,似乎在每个领域都能轻松获得成功。

自未来汽车上市以来,传统豪华品牌BBA的销量持续下滑,情况令人堪忧。

若不是国民消费能力的逐年提升,恐怕像合资宝玛这样的企业早已难以为继。根据前世历史数据,2011年,宝玛品牌在桦国的销量大约为29万辆。

其中,合资宝马贡献了大部分销量,销量约为24万辆左右,其余为进口宝玛。

而这个世界,被未来汽车影响下,销量只有十几万辆。

若非未来汽车产能受限,宝玛的销量可能会进一步萎缩至不足十万辆。

随着未来汽车二期20万辆产能工厂的正式启动,宝玛等传统车企的危机感愈发强烈。

他们不禁担忧,如果未来汽车继续扩大产能,传统车企还能否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刘铁的尖锐批评,罗浩在会上毫不示弱地予以回击:“我们已经将车辆配置调至很高的水平,利润也相当可观。

若再提价,无疑是对消费者的不尊重。

某些车企安于现状,长期依赖合资品牌,已经失去了进取精神。

呵,吃惯了皇粮,吃不了粗粮。

当他们从安逸中惊醒,发现自己已濒临淘汰边缘时,才开始急于寻找替罪羊。

多年的合资经营,不仅没有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反而磨灭了创新的锐气。

合资这么多年了,请问国产化的程度提高了多少?”

罗浩的反击不仅直指问题核心,也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

他紧接着以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继续阐述:“我们把牌打出来了,能跟上我们节奏的,就继续前进;

跟不上的,也不必怨天尤人,毕竟市场竞争就如同牌局,这盘输了还有下一盘。

做生意嘛,怎么可能一直顺风顺水的。”

刘铁听闻罗浩的反驳,脸上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笑呵呵说:“哎呀,我的言论并非针对未来汽车公司。

不过坦白说,我个人认为你们的定价策略可能偏低了些。

恶性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谁都难以幸存。

就像国外常发生的倒牛奶事件,本质上也是这个道理——过度竞争导致的市场失衡。”

罗浩并未被刘铁的和缓语气所迷惑,而是直击要害地反驳道:“以前,国产桑塔纳打算以20万元高价销售时,但得国人指出8万元就足以覆盖成本并获得合理利润。

刘总所负责的公司存在机构臃肿、人工成本过高、科研人员缺乏进取心等问题,为何不先从自身找原因呢?

与其指责他人,不如审视自己的管理和创新能力。”

罗浩可不怕什么,直接怼他。

随着双方言辞越发激烈,现场氛围变得剑拔弩张,两位高管都不愿意在口舌之争中认输。

文人斗嘴,看似没骂人,但以其他方式骂你。

刘铁想给未来汽车盖大帽子,以获得现场同仁的认同。

而罗浩不喜欢国企这种弯弯肠子,直接骂你管理有问题。

实际上,在座的其他车企高层心知肚明,合资企业的高管们拿着丰厚的薪酬,而公司实际上是国家所有。无论盈亏,对这些高管个人而言影响有限。

当然,如果公司利润丰厚,他们就能以更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这场激烈的辩论不仅揭示了传统车企与新兴科技公司之间的矛盾,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国内汽车产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一方面是依赖外国品牌和技术的合资模式,另一方面是以创新和高性价比突围的本土企业。

刘铁与罗浩之间的激烈交锋被现场敏锐的记者拍摄下来,并迅速上传至各大社交平台。

这场高层之间的唇枪舌剑很快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和热议。

虽然刘铁的言论在现场获得了不少同行的认同,但在网络空间中,情况却大相径庭。

网友们对刘铁以及宝玛汽车的批评声浪此起彼伏。

一位宝玛525车主愤怒地评论道:“垃圾宝玛这些年来简直就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车型配置年复一年毫无变化,却还敢卖天价。

更可恶的是他们的4S店,动不动就加价销售,还强制搭售各种套餐,太恶心了!”

另一位网友表示赞同:“是啊,现在有了未来汽车,配置直接吊打BBA,现在的消费者为什么还要把自己局限在传统品牌里?市场有了更好的选择,何必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

“我也服了这位宝玛高层,自己在市场竞争中落了下风,不思进取提升产品,反而抱怨人家定价太低、不该进入汽车行业,把行业水搞浊了。”

“哈哈,楼上的,这叫拉不屎,怪地太硬了!估计那位宝玛高层便秘了。”

“未来科技集团是先有未来汽车才有芯片。未来科技集团从汽车上赚到了钱继续搞科研,搞出芯片了。

宝玛搞出了什么?

估计是一群啤酒肚吧!”

网络上对宝玛汽车的评价褒贬不一。

大多数网友对其持批评态度,但也有支持者为之发声。

一位网友这样评价道:“未来汽车确实不错,但如果要我自己选择用车,我还是会选宝玛,它们有着多年的造车经验和技术积累。”另一位用户则表示:“我并非不支持国产车,只是不得不承认,在品牌底蕴方面,国产车与老牌汽车制造商相比确实还有差距。

另外,我个人更倾向于传统燃油车,总觉得坐在一堆随时可能爆炸的锂电池上有些不安全。”

这些评论反映了消费者在选择汽车时的复杂心理,既希望支持本土品牌,又对其质量和安全性存有疑虑。

郝强虽然没有关注这场汽车论战,但若是知晓,他必定会赞同罗浩的观点。

不过,如果让他选择燃油车或新能源汽车的话,他可能偏向于燃油车,远程出行比较方便一些。

只是说,他自己公司造车,这个坑他得填。

但在安全性能方面,那就不好说了。

若说碰撞起火风险,锂电池更容易起火;

若是驾驶安全,未来汽车更佳,毕竟搭载了许多雷达和防撞系统,他自己设计最清楚。

最近几天,

郝强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几个重大项目同时推进,让他忙得不可开交。

首要任务是提升芯片制造工艺。

他给自己和团队定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在半年内将芯片工艺制程提升到7纳米,并在一年内实现量产。

EBL光刻机的上限很高,14纳米简直侮辱它,1纳米才是正常形态。

与此同时,他还在推进两款新型芯片的设计工作。

其中,青龙8134芯片和白虎835芯片。

青龙8134芯片将采用7纳米工艺制程。

而白虎835芯片还是使用14纳米工艺制程,设计工作已经启动,这可是要在半年内完成的。

第三个重大项目是组装一台属于未来科技集团自己的超级计算机。

随着公司研发项目的增多和复杂度的提高,一些科研工作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支持。

郝强深知超算对科研的重要性,因此决定投入资源建设自己的超算中心。

同时,这也是自己选择的技术商店的技术。

在规划这个超算项目时,郝强详细研究了全球顶级超级计算机的配置和性能。

目前位居世界第三的国内“天河-1A”超级计算机,其性能达到每秒2.57千万亿次浮点运算(PetaFLOPS),使用了约7,168颗处理器,总造价约2000万美元。

这意味着每颗处理器的成本约为3000美元。

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米国“泰坦”超级计算机使用了多达5.6万颗处理器,造价高达9700万美元。

而排名第二的日本“京”超级计算机更是使用了8.8万颗处理器,造价约1.2亿美元。

搞一台超算,太花钱了。

不过,让郝强最头疼的则是,超级计算机有着显着的缺点,那就是惊人的能耗。

以“天河-1A”为例,每小时的标准耗电量就高达3400度!

这相当于一个小型工厂的用电量。

而处理器数量更多的“泰坦”和“京”,其能耗更是难以想象。

当然,

未来科技集团的耗电量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单晶炉,功率达到1000kW,每小时耗电量达1000度电!

机加工厂的一些大型设备,一个小时耗电量也有几十度电。

随便一台设备,都是1kW以上。

整个集团用电量非常夸张,要是断电的话,损失就非常大了。

未来科技集团目前还没有自己的计算机处理器。

郝强也知道,要研发一款全新的处理器并非易事。

即便是业内巨头如苹果公司,通常也需要约2年时间;高通公司的研发周期也在1.5到2年之间。

处理器越复杂,研发时间往往就越长。

未来科技集团目前没有研发计算机处理器的经验,但有郝强这个能人,可以帮助团队避开许多潜在的陷阱和弯路。

如果全员开足马力,加班加点地工作,他估计在一年内就有可能推出公司自己的处理器。

毕竟,米国科技公司的员工工作时间通常较短,加班的情况也比较少。

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家的工作效率确实很高,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工作。

除了芯片和超算项目,郝强还在积极推进几个具有前瞻性的尖端科技项目:飞行汽车、固态锂金属电池和智能机器人。

飞行汽车项目主要聚焦于垂直起降技术、动力系统优化和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

固态锂金属电池项目则致力于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解决充放电循环寿命等关键问题。

智能机器人项目重点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机器视觉和精密控制等核心技术。

公司在这些领域已经开展了初步研究,但深度和广度都还远远不够。

要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

他要为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详细的研发计划,并编制相关技术资料,为团队指明了研究方向。

多个重大项目同时推进,以郝强的能力和精力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统筹各个项目,确保公司战略方向的正确性,他决定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10月30日,郝强召开了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优化公司组织结构,其中最重要的决定是成立战略研究院。

这个新部门除了由公司现有最高层参与外,还打算聘请10位在各自领域极具建树的资深专家,负责进行深入的行业调研和战略分析。

郝强深刻认识到,随着他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许多行业的发展轨迹已经开始偏离他前世记忆中的路径。

这种变化使得单纯依靠他的“先知先觉”已经不够用了,他需要真正的行业专家来为他出谋划策。

同时,郝强也明白,仅仅依靠网络搜索获取的信息往往存在失真和滞后。

很多关键数据都需要通过实地调研才能获得准确的判断,这也是战略研究院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这次组织架构调整中,集团副总裁王河被任命为战略研究院院长,直接向郝强汇报工作。

王河在商业战略和市场分析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是这个职位的最佳人选。

此外,多位高管得到了提拔。

在未来汽车领域表现出色的罗浩升任集团副总裁,同时继续担任未来汽车公司总经理,负责推进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等重点项目。

在半导体领域,张博凭借其在EBL光刻机研发方面的突出贡献,正式升任半导体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公司的晶圆工厂、芯片研发和制造工作。

至此,包括郝强在内,集团的高层大领导团队已经扩充到11人。

除了总经理之外,还提拔了多位管理成为各分公司的副总。

只不过,高层大领导团队已经达到11人,每家公司的副总人数至少2人,一般情况下,副总不会参加郝强召开的高层会议,除非分公司的高层会议。

与组织架构调整同步,集团还计划推出全新的员工等级划分标准,旨在建立更加科学、公平的晋升体系。

这个新标准将综合考虑员工的专业能力、工作业绩、创新贡献等多个维度,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要实现公司的宏伟蓝图,必须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组织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在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价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