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明末造反专业户 > 第294章 对策

明末造反专业户 第294章 对策

作者:金黄的鸡翅膀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15 14:54:34 来源:书海阁

崇祯抬抬手示意杨嗣昌继续说下去,杨嗣昌暗暗吐了口气,这才继续说道:“陛下,臣之策说来简单,不过十二字而已——先急后缓,先内而外,先易后难。”

“何解?”崇祯来了点兴趣,身子微微站直了,杨嗣昌见状,更加摆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解释道:“陛下,如今四方纷乱,但诸事也分轻重缓急,江南奴变、湖广苗乱、福建两广的夷扰,此等乱事,不过是疥癣而已,无碍于大局,朝廷只要腾出手来,单靠一省之力便能解决,故不足为虑。”

“川贵云南之患,造乱土司欲在西南重现万历年东虏老奴之举,老奴崛起皆因我大明轻视之故,朝堂陷于国本之争,高淮乱于辽事,放任老奴一统女直三部,以至制无可制,故而对付西南诸部土司,只需依规蹈矩、以蛮制蛮即可,陛下当给予秦老夫人更多信任,有她镇守西南,定然安然无忧。”

崇祯轻轻点点头,杨嗣昌继续说道:“其余零星民乱,不过乌合之众,陛下无需费心,天下虽纷乱不休,但如今最紧要者在于三处——山东兵变、山西贼乱、辽东东虏。”

“山东登莱,乃是辽东重镇的后勤之地,辽镇粮草、军备、物资,多靠登莱海运,孔有德等人若占据登莱,等同斩断辽镇命脉,辽镇必然大乱,若此时东虏趁隙攻打,辽镇被破,则京师危在旦夕!”

“二则山东毗邻京畿,往京师一路一马平川,若乱军转兵往京师而来,京师必然危急,且山东乃是沟通南北的漕运要道,若乱军占据山东截断运河,京师百万人口、边镇那么多兵马,如何能养活?”

“故而山东乱事最为紧要,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杨嗣昌朝崇祯行了一礼:“陛下,大凌河战后,东虏军兵也损伤不少,短时间内应当不会南侵,臣请陛下调蓟镇留守的关宁精锐入山东平乱,叛军新叛、人心不齐,又有孙巡抚坐镇登州坚城、火炮众多,此时若雷霆一击,叛军必然哄散,山东兵变自然可平,此即先急后缓之策。”

崇祯脸上浮现出一丝犹豫来,看向京师:“辽镇新败,关外精华全军覆没,辽镇只能闭门自保,东虏恐会集兵效仿己巳旧事,此时蓟镇万般紧要,守军不可轻动,之前周阁老与朕说,孙元化在登州大兴土木、购置火炮,将登州修筑得如铁桶一般,叛军必不可攻取,加之孙元化对孔有德等人优容有加,叛军因缺粮而哗变造乱,只要补足粮饷,想来是能够招抚的,朕觉得周阁老所言有理,暂且等待孙元化招抚结果再做处置吧。”

杨嗣昌眉间一皱,周延儒当然希望孙元化能够招抚叛军,毕竟孙元化这巡抚之位算是他扶上去的,但若是叛军不受招抚,错过了这最佳的平叛时机,之后恐怕就要耗费成倍的精力和人力物力去平靖山东了。

只可惜己巳之变给崇祯留下的心理阴影太重,他根本不敢冒险抽调蓟镇的精兵去平叛,天子心中既然有了打算,杨嗣昌还能说些什么呢?

“陛下乾坤独断,此事自然由陛下裁决!”杨嗣昌吹捧一句,直接略过这一策,继续说道:“陛下,先内而外便是对付东虏之策,东虏虽凶蛮,但终究只是外患,造乱于国朝肩臂之地,即便侵入腹心,也不能久留,而流寇匪贼则祸乱于腹心之内,若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故而平东虏非我大明紧要之事,平贼寇才是朝廷重中之重!”

“贼寇兴起,与东虏有不少关系,如今造乱秦晋的流寇、武乡贼、交山贼等部,不少便是己巳之变中哗变反乱的勤王之军,曹文诏、张凤仪接连兵败,也是因为朝廷被大凌河战事困住,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援,朝廷每次集中精力对付东虏,贼寇便会趁势而起,自天启年至今,无一不是如此。”

“故而臣请陛下行先内而外之策,与东虏暂且停战,集中力量围剿腹心之地的流寇匪贼,平靖腹心之后,方能全力对付东虏!”杨嗣昌悄悄瞥了一眼崇祯的脸色,见他面上没什么改变,只是低头沉思,这才继续说道:“陛下,东虏大凌河得胜,辽镇只能闭门自保,东虏无后顾之忧,必然先动手剪除我大明羽翼,以平定侧翼,短时间内不会与我大明再开战,陛下正好借机从容布置。”

“一则,可暗中选派官吏前往辽东,以和谈为名麻痹东虏,使东虏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二则,当于宣大等地增开马市,以市赏重利诱林丹汗与蒙古诸部,使其协助我大明牵制东虏。”

“三则,朝鲜虽被迫屈从东虏,但国朝于朝鲜有再造之恩,朝鲜国内奉迎大明的势力依旧广大,陛下可暗遣使者入朝鲜将这些势力组织起来,鼓动朝鲜叛虏归明,东虏欲侵吞蒙古诸部、又要对付朝鲜,必然无暇南顾,我大明便有时间调兵遣将、编练兵卒、全力围剿流寇匪贼,若是顺利,待东虏腾出手来,我大明腹心之患亦解,剿寇之后亦有强军良将能用,正好能与东虏对抗。”

“此策.......朝中反对之声必然不少......”崇祯摇了摇头:“国朝两百余年,从未听过与外虏议和之事,若朕开此先例,怕是会为天下万民唾骂。”

杨嗣昌心中一沉,崇祯到现在还想着自己的名声,没有他的支持,此策如何能行?可若是不能与东虏的对抗中挣脱出来,又如何能集中力量对付贼寇?

“陛下,英武如汉高祖、唐太宗,尚有白登、渭水之盟,与虏议和,又损伤了他们的英明吗?”杨嗣昌急切的劝说道:“陛下,朝中百官,以大言邀名的多、公心为国的少,他们聒噪几句,陛下全当鸟叫便是,不必理会。”

崇祯轻轻点了点头:“此事容后再议吧,第三策当是对付流寇匪贼的吧?如何解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