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三国之群芳寻踪 > 第330章 修路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330章 修路

作者:金之天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0 17:02:07 来源:书海阁

当然更让金良不放心的是,洛阳的董卓、北平的公孙瓒、幽州的刘虞、兖州的刘岱、金城的韩遂、武威的马腾、豫州的刘表都对自己肥沃的冀州、并州、朔州垂涎欲滴,一旦自己倾国之力入出塞与西部鲜卑决战,那些诸侯肯定会乘虚而入。

金良还是准备休养生息一段时间,让各地牧场繁育出更多战马,同时训练出更多骑射战术出众的骑兵,先扫平中原。腾出手以后,便出兵塞外,平定草原。

西部鲜卑大小部落都退出阴山南麓,一直往大漠深处退缩,一直退到距离边塞三百里外。

金良留鞠义、朱灵统领六万人马守住朔州以及长城沿线。这六万人马除了防御鲜卑入侵之外,便是整修长城,整修长城之余便是牧马、耕种。

长城外三百里之内暂无鲜卑人活动,鞠义遵从金良的命令,派出四千骑兵出塞二百五十里,依托一些小山坡,沿线设立简易的烽火台,将这方圆千里的草场全部圈为中央军的牧场,除了长城驻军在此牧马外,中央军军备部军牧司也在这里圈了几个大牧场,放牧十万匹牛马,一旦鲜卑人南下,烽火台便点起狼烟,牛马迅速撤回塞内,闭关谨守。

因为长城一直在整修,有些尚未整修到的破损处还是挡不住鲜卑人的入侵,为了减少鲜卑人对民垦的破坏,也为了增强长城守军抵御鲜卑人的动力,金良便将长城以南五十里内的田地全部化为军屯,交由那六万守军一边戍守,一边屯田。

大汉的国境线绵延很长,鲜卑人入侵的突破口也很多,虽然鞠义、朱灵将河套一带依托阴山修建的长城关隘守得固若金汤,也防不住鲜卑人会从东羌人控制的临洮突破,或者从幽州牧刘虞控制的代郡、渔阳突破长城而入。

而在河套地区,长城上也有一个无法填充起来的缺口,正是长城跟黄河的交叉口,春、夏、秋三季,滔滔而下的黄河水便会成为天堑,让胡人无法南下,可一到冬天,胡人就可以从这个缺口扑入,直扑河套、并州,肆虐汉人栖息之地,而这些胡人肆虐之后,便会在黄河解冻前,退回塞外。

匈奴人、羌人、鲜卑人一旦攻不下长城其他地方的关隘,便会辗转从这里入塞,打得过,他们就进入大汉的家门里掠夺,若是抵挡不住汉军的反击,他们就立刻退回塞外,若是被汉人打疼了,他们就俯首称臣,要求和亲,总之是只有他们游牧民族到农耕家里抢东西的道理,却没有农耕民族报复的道理。

每一种胡人似乎都能迅速摸清儒教立国的大汉朝廷的仁义迂腐慈悲的脾性,他们每次都能从大汉得到无数益处,却很少被汉人报复,似乎汉人被胡人掠夺过斩杀过蹂躏过全都可以一笔勾销。

东汉立国二百多年,汉军有很多机会都可以把南匈奴、鲜卑、东羌等异族彻底消灭,可每次到了关键时期,东汉朝廷总是表现出让人错愕的迂腐,他们总是以仁义为名,肆意地浪费大汉将士的血泪,对那些年年入寇岁岁劫掠的胡人痛骂指责一顿以表现自己的仁义正道,随后就退出边塞,任由那些胡人安然地回到他们的大草原休养生息,伺机卷土重来,再来咬大汉一口。

世家大臣当道的东汉朝廷,如此作为,跟后世的历代汉人皇帝主政的朝廷差不多都一样,这里面的缘由很复杂,金良不想去多想宽恕的力量有多大,他更反感那种只能自欺欺人的仁义礼仪道德,他喜欢孔圣人说过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对付草原上层出不穷的禽兽,就要以直报怨,就不能宽恕,除恶必须务尽,斩草除根才是一劳永逸的最佳方法。

只是现阶段,家里的土狼很多,还未清除干净,还没到跑去漠北杀草原狼的时候,为了防止草原狼窜进家门咬死羊羔,不仅要把院墙搭建好,还要把羊圈修好。

院墙便是长城,羊圈便是一个个屯驻军民的城池。

金良本来想建立新城池,但在整个河套地区横扫了匈奴人之后,他觉得几乎没有必要建造新城,只需要在先秦、西汉那些废旧城池的基础上重修城池即可。

河套地区有四五十个坚固的城塞,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大将李牧、秦国大将蒙恬、西汉时期大将军卫青所修筑的城池。这些城池都有高大的城墙、宽深的城壕,城墙内外都用大青砖铺就,里面用泥土推起来,并且依托地势作台阶式向高处延伸,城垣四周高耸,一般都高出地面三丈,有些城池的护城河甚至是引黄河为水,使得敌人无法轻易攻陷城池。每一个城池都是军政合一的堡垒,特别适合现在的河套军民使用。

李牧、蒙恬、卫青这三位抗击匈奴立有卓越功勋的大将构筑城池的眼光都非常独到,他们选择筑城的地方都是易守难攻又能对周围数百里的草原构成威慑的,怎奈何东汉时期自废武功,将河套地交给那些野性未驯的南匈奴人牧马,把这些城池全都废弃掉了,而匈奴人不习惯住在城里,也将这些城池废弃不用。这些城池修缮完毕后,金良先派部分并州郡县兵分兵驻扎,又从草原牧民里甄选亲汉的精锐充作当地的郡县兵,原来的并州郡县兵便升任郡县兵的军官。

修缮长城上的城墙、关隘、烽火台,还要修缮这些城池,任务重,时间紧,那些不服汉化的匈奴人、鲜卑人,全部被强征筑城,所有的部落民众都被打散混编到各个筑城队伍里,只发口粮,不发工钱,每个人头上都用烙铁烙上字和编号,举报抓住逃跑者有赏且死活不论,逃跑者一律处死。

在草原上,金良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民族秩序,汉人的地位最高,汉人的生命财产与尊严不容侵犯。

那些不肯汉化的匈奴鲜卑人一旦跟汉人、愿意汉化的匈奴鲜卑人发生冲突,不看原因结果,都是那些不肯汉化的匈奴鲜卑人的问题,匈奴鲜卑人要赔偿汉人的损失。

若是汉人出现伤亡,相关的匈奴鲜卑人全部要被处死,而且不是轻易地处死,这些触犯了汉人性命尊严的匈奴鲜卑人会被送往中央军***那些新兵练习搏杀之术的活靶来用,或者送往军械司来做**实验,来检查军中武器质量,如一把军刀能从匈奴鲜卑人头顶劈下来兵顺利地将匈奴鲜卑人劈成两半是刀中上品,若是只能拦腰一刀砍成两段是中品,若是将匈奴鲜卑人不能拦腰一刀砍断的话,那刀就是次品,相关工匠将被严惩。

这样的政策将来会在所有异族地区推行,那些异族愿意被汉化的且有资格被汉化的,就会被当成汉人看待,享受跟汉人一样的待遇,那些不愿意汉化或没有资格被汉化的,就被当成异族看待,不能享受汉人的待遇,整个河套有那么多城池要修筑,有那么多道路要铺垫,离不开这些免费劳役。

这次平定河套草原并不彻底,如河套西部有大量东羌胡人部落,在这些羌人部落之间还散布一些溃逃过去的匈奴部族,塞外还有西部鲜卑虎视眈眈,河套地跟金良已经牢牢掌控的冀州相比,仍然是一块险地。金良让善攻能守的鞠义、朱灵各领两万人马屯守长城边塞以及朔方郡、五原郡,又留大将徐晃领两万匈奴精骑扼守在云中郡,又留大将张辽领两万人马继续在上郡、北地郡保持对残余匈奴部落的打击,所有人马全部由并州军中宿将张辽节制。

鞠义、朱灵、徐晃、张辽这四支队伍里面的骑兵队伍占据了中央军近半骑兵,自然不会一直留在河套地,等河套地区的形势稳固下来,地方郡县兵能够承担部分防御任务后,金良就准备只留下四万人马扼守这里,徐晃、张辽的人马全都撤回冀州准备扫平中原的各路诸侯。

金良统领余下人马返回襄阳,再次经过青岩山,青岩山被金良泼了石油一场大火烧成黑岩山,漫山遍野寸草不生,黑幽幽的状若人间地狱,让人望而生畏。

金良浑若无事地策马从青岩山谷穿行而过,坦然自若的样子显得那把有伤天和的火不是他放的一样。

骑马紧随金良身后的军师贾诩望着金良魁伟的身影,暗自钦服,作为一个有为的主公,在必要时候就要有这种狠毒辛辣的手段以及翻云覆雨等闲间的气度,若是主公像那个幽州牧刘虞那样假仁假义地善待异族坐失战机。自己也不会倾心投靠主公。

贾诩策马走过青岩山谷,望着山谷间颠簸起伏的道路,他忽然福至心灵。快马加鞭,赶上金良,侧首说道:“主公。您若想牢牢地控制河套并威慑塞外鲜卑人,只是修筑城池是不够的,若是鲜卑人倾巢而出,河套地任何一个城池里的汉军都抵挡不过,冀州、并州必须要迅速派重兵援救,援救的关键是及时与否,而决定及时与否的不仅是战马多寡,更在于道路的好坏。河套地的多条官道皆多年失修。崎岖难行,而且都是土路,一旦下了雨雪,更加泥泞难走,必定阻碍援军及时到达,城池失陷很难避免。”

金良听贾诩这么一说,想起以往刮风下雨天气行军的艰辛缓慢。虽然这次出兵河套,一路都是好天气,没有遇到雨雪,泥土干燥,骑马疾驰。还能跑得起来,可援救不只是骑兵救援,要先守得住城池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追求更大的胜利,精锐步兵的驰援速度要保证得住,那就要动用马车,当然更重要的是后方的辎重粮草军械要供给及时,这些都必须要用马车载重,所以若想保证河套地区关隘城池稳固,把河套变成自己征战四方的坚固后方和稳固粮仓,就必须通往河套的道路能够顺遂地通行马车。

金良皱起眉头,问道:“文和,你有何策解决这个问题?”

贾诩明白金良想要的答案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修路啊”,而是怎么修。

贾诩早已胸有成竹,不假思索道:“主公,不如我们重修秦直道?”

“直道?!”金良有些没反应过来。

贾诩指着那条从青岩山谷穿行的道路道:“喏,那就是直道。”

“那不是栈道吗?”金良望着面前的大道,纳闷地问道。这条大道全是用黄土夯实,平、直、宽,最宽处能同时并排行驶十二辆大车,若不是黄土铺就而是用水泥或沥青铺就,跟后世的高速公路没什么两样,而且这条大道虽然是黄土铺就的,却夯实得很坚硬,以至于道路两旁顶多只长草,不长任何灌木,碰到雨雪,也只是表面一层薄薄的泥浆飞溅,雨水大多流向两侧的沟渠,不会沁入土里使得道路松软难行。贾诩笑道:“主公,您把栈道和直道搞混了。人们为了在深山峡谷通行道路平坦无阻,便在河水隔绝的悬崖绝壁上用器物开凿一些孔穴,孔**插上木桩,上面横铺木板,可以行人和通车,这就叫栈道。高楼馆阁间架空的通道,亦称栈道,比如洛阳南宫与北宫之间便是用栈道相连。最为知名的栈道便是秦国时期修筑的关中通往蜀中的四条栈道,蔡泽曾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畏秦。”

金良这才想起了那个有名的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公元前206年,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自己率兵进入,并称西楚霸王。接着,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治偏远的汉中和巴蜀地区。同时,为防止刘邦再入关中,项羽将富饶的关中让给秦军的降将章邯把守。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关中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疏于戒备。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项。刘邦认为这是个出兵关中的好时机。大将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策,建议派人去修栈道以迷惑敌方,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开始修复栈道。守卫关中的秦降将章邯讥笑刘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实际上,韩信暗地里正为攻打陈仓积极地作准备。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陈仓。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为时已晚。借道于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金良这时才恍然想起,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攻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国防道路,起自甘泉宫,止于九原郡,长一千八百里,路线大体南北相直,因称“直道”或“秦直道”。这是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华夏之后,除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政绩之外,办的两件举世瞩目的大事之一,其一是修筑了万里长城,其二便是修建了一条类似后世的高速公路—秦直道。

秦直道纵穿陕北黄土高原,多依山势堑山成路,劈峁为道,垭口宽畅,逢沟渠多夯筑,直道要求路面尽量取直,以便车马急速驰驶,所过之处,地势多险恶,人迹至今罕至。直道最宽处可供百驾马车并排行进,其宽度是后世任何高速公路都望尘莫及的,是世界上最早、最长、最宽的超级车马路。

金良一边沿着直道策马行走,一边听贾诩介绍这个秦直道的详细情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第五年,为了抵御日以前强大的匈奴,便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征,把匈奴驱逐到阴山山脉以北。秦军渡过黄河,控制了阴山山脉上的高阙要塞,并在新得到的土地上建立了三十四座县城,由内地迁徙人民到这些新县,从事耕种,为了管理这些新县,还另设了一个九原郡。当时匈奴人正在势力扩充期,不会因为一时的挫折失败而放弃向南侵略的意图,秦始皇自然也明白其中的底蕴,所以除设置郡县,迁徙人口等项措施外,还在阴山山脉上修筑了长城,那里本有赵国长城的旧址,加工缮修是比较容易的。这时又修筑长城是不是意味着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不是的。秦始皇对匈奴的战略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直道的修筑就是最好的证明。

直道修筑于驱逐匈奴后第二年,全长一千八百里,是当时由咸阳至九原郡的最为捷近的道路。如果匈奴人胆敢再次发动侵略,秦王朝的援兵就可由咸阳循着直道直抵九原郡,登上阴山山脉。

秦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古代军用高速公路通过这条大道,可以快速的将北方戍边所需大量战略物资、兵源从都城咸阳运达北疆军事要塞。北部边疆一旦出现险情,骑兵部队通过秦直道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七天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一千八百里长的直道,为大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最终战胜匈奴提供了根本保障。(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