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三国之群芳寻踪 > 第331章 前人的智慧

三国之群芳寻踪 第331章 前人的智慧

作者:金之天狼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6-20 17:02:07 来源:书海阁

金良不禁感叹道:“如果说长城像一面横挡着的盾,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柄直刺而出的矛;如果说长城是一张拉开的弓,那么秦直道就是一支即将飞出的箭。”

贾诩抚掌笑道:“主公,妙啊,您这比方打得恰如其分,秦始皇当年就是用直道盘活了整个防御的态势,由原来的消极防御变成了积极防御,若非秦始皇病逝得早,大秦帝国早就将匈奴人消灭了。”

贾诩又继续介绍重修直道的益处,除在军事上收到威慑的效果以外,对于南北政令统一、经济开发和文化交流,也会起到极为有益的作用。

贾诩援引秦汉故事予以说明,秦始皇三十三年、三十六年大规模向无定河以北移民,前汉元朔二年、元狩四年、始元二年亦先后四次在朔方实行军屯、民屯。秦和西汉推行这些移民实边措施,都是以咸阳、长安通往上郡的直道、驰道为依托。军屯、民屯之后,使得本以“畜牧为天下饶”的长城内外地区,却以“饶谷”、“多畜”并称,当时上郡人口达六十多万,比发达的汉中郡还要多。

贾诩笑道:“主公,您若想让其他州郡的民众快些来开发河套,最好重修直道。”

金良登高远眺,笔直的秦直道一直纵横向南,若如一条黄龙,金良在回头北望,阴山上的长城犹若一条苍龙,长城、直道这两条龙若配合紧密,必能克制塞外胡人对大汉国境的窥探,怎奈东汉朝廷不同于西汉,多有世家大臣掌控,多用消极防御,放弃长城黄河天险后,直道遂沦为普通道路,且年久失修,道路两侧荒草丛生,有些地方开始坍塌。

贾诩对直道的介绍让金良不禁产生远追秦皇的雄心,但他想到一个关键点,皱眉问道:“文和,直道是长安,长安现在董卓控制之下,我们把直道修缮好了,只会白白便宜了董卓来侵占我们富饶的河套,而这个直道是南北贯通,却没有通往冀州,直道虽好,我们现在却用不上,没有必要修啊。”

贾诩朗声笑道:“主公,长安虽然现在董卓控制下,但董卓现在四面环敌,东面是关东诸侯,南面是袁绍袁术兄弟,西面是皇甫嵩、马腾、韩遂,而我们又在并州、冀州对他虎视眈眈,他怎敢倾动人马侵扰河套,再说董卓的西凉大军四分五裂之日不远矣。”

金良惊问道:“你说董卓势力会分裂?!”

贾诩阴阴一笑道:“董卓手握西凉铁骑十几万,纵横司隶,不可一世,却是一个十足的蠢蛋,他看不清楚自己,以为自己卖力讨好那些世家大臣,就可以让他们全心全意跟自己合作,殊不知那些世家大臣将门第之见看得高于一切。绝不肯让一个寒庶武夫高高居上的,原来群雄讨董,使得洛阳那些世家大臣跟董卓一心。现在各路诸侯都各顾各的发展,没有强敌压迫,洛阳城中人心思变。暗潮汹涌,董卓义子阎行一直与董卓麾下大将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不和,双方争斗日渐激烈,不出一年,必有大乱。”

金良想起历史上那个连环计,脸上不由得浮起神秘莫测的笑容,哈哈大笑道:“文和所言极是,那让我们静待洛阳变乱!”

贾诩又道:“主公。至于河套与冀州襄阳之间,限于太行、金梁阻路,我们无法兴修直道,却可以兴修驰道,驰道与直道相连,沿着驰道兵马发往河套之后,顺着直道。南可攻长安,北可击鲜卑。”

金良本身虽然颇通文墨,但他只是对三国之间的历史比较了解一些,对秦汉之间的一些事情就知之不详,而贾诩不仅是颇通智谋。又是饱读之士,先秦诸子百家无所不通,所以他才能在军事政治上都能提出一击命中的狠招。

经贾诩的介绍,金良对驰道有了深刻的了解,他忽然发现直道好比后世的高速公路,而驰道便好比后世的铁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隔三丈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

贾诩善于逢迎上意,自然了解金良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主子,不像秦始皇那样好大喜功、自矜身份,便笑道:“这秦驰道只是用作帝王出巡就太浪费了,其实完全可以用作军用,来运输军用物资和步兵驰援前方。”

贾诩在前面带路,引领金良策马来到一段驰道前。

金良飞身下马,来到已经有些残破的驰道前,蹲下身子,仔细观察驰道的修建方式。

金良仔细看过,这个在东汉时期早已废弃不用的驰道,其实有超越这个时代的先进之处。

这秦驰道是古代的“轨道”,原理跟现代铁路无异,也是复线,只是上面走的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的火车,而是用马力拉动的马车;铺垫在道路两侧的不是铁轨,而是木材,做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且经过防腐处理,虽经四百多年风吹雨淋,至今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木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贾诩捡起一块枕木递给金良道:“主公,您看,这枕木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劳作,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秦时的工匠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金良笑着点点头,他越来越觉得,秦代的很多好东西都被汉朝给荒废了,值得自己再把那些好东西捡回来,比如直道,比如驰道,比如兵器生产标准化,在秦朝,军工工业已经非常发达而且科学,实现了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秦国的工匠,每年制造一千六百万个一模一样的箭头,制造的弩,原理和现代的步枪完全相同,甚至零件的模样也和步枪完全相像,而且其生产同样是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的,拿起任何一个零部件就可以安装。

贾诩又笑道:“主公,您看这驰道枕木之间的距离都是刚刚好的距离,据说正好和马的步子合拍。马匹一旦拉车到了轨道上,就不能不飞快奔跑,几乎无法停留下来。每隔三四十里地,便有一个马站,马站的人将枕木之间的木材填充平整,而这里候着有许多马匹,都在那里喂得饱饱的,休息得好好的,一旦需要,套上车就能飞驰,马不停蹄,到了下一马站,由于枕木之间已经填充平整,因此马儿就可以逐渐减慢并停下来,换上另一匹吃饱休息好的马,继续飞驰前进,这样就可以达到很快的速度。这是一种最节省地使用马力的方法,据说至少能达到一天一夜一千里,这比骑兵飞驰还要快速。”

金良听到驰道上竟能达到那样的速度,不禁瞪大眼睛,这可是远远超过这个时代技术水准的速度道:“无怪乎秦始皇可以不用分封就有效地管理庞大的帝国,还能经常动辄几十万人的大规模行动。”

贾诩又道:“主公,您之前大力提倡四轮马车,这四轮马车比起二轮马车更稳定载重更大,而且特别适合在驰道上奔跑。这驰道上很平滑,驰道跟车轮之间的摩擦少了,马拉起马车也没那么费劲了,一次可以拉更多人或更多货。”

金良笑着记起,马钧最近一些日子在四轮马车车轴上加了铁圈,让铁与铁互相摩擦,中间加上油脂润滑,增强了车轮的牢固,减少了车轴承的摩擦,让马车的使用寿命更长,这样互相配合下来,驰道上的四轮马车,在远远没法进入工业化的东汉末年,不跟铁路上的火车差不多嘛。

金良有一个疑问不吐不快道:“这么好的道路,为何在本朝废弃了呢?”

贾诩一脸怅然道:“秦朝末年的连年战争,民生凋敝,开国时期严重缺少马匹,连皇帝都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御车配备颜色相同的马,许多将相只能坐牛车,驰道被废弛了。而没有车子在上面跑的驰道,反而阻碍了交通,所以秦始皇辛辛苦苦打造出来的驰道,有的在战争中被毁,其余的绝大部分也在战后被拆,成了普通的道路。我汉朝的国力到了很久以后才复苏,又长期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所以也一直没有劳师动众重修驰道,加上秦朝的驰道太宽了,后来许多道路被开垦为耕地,变窄了,甚至完全不复存在了。

还有,秦朝驰道是用于长途运输,而我汉朝长期分封诸侯,各地民众没有长途运输的必要,运输线变短,也因此失去了修建驰道的必要。”

说到这里,贾诩一脸凝重道:“主公,您一直在极力打击宗室中的败类,努力废除那些郡国,我相信您是不想再让刘汉皇室搞什么分封制度了,您又有雄心极力扩边,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驰道都能派上大用场。主公,不消卑职多说,您重修驰道的决心已经定下了吧。”

金良笑着拍拍贾诩的肩膀道:“修是一定会修,但是我们现在花钱的地方很多,民众都刚刚稳定,若是兴师动众,恐怕不妥。”

贾诩笑道:“主公,暂时我们无须把秦驰道全部修缮,我们只需新修一条,重修一条即可。

秦代修筑的驰道主要有咸阳出函谷关沿黄河经山东定陶、临淄至成山角的东方大道,咸阳至甘肃临洮的西北大道,咸阳经陕西武关、河南南阳至湖北江陵的秦楚大道,咸阳到巴蜀的川陕大道,此外还有南通蜀广、西南达广西桂林的江南新道,九原沿长城东行至河北碣石的北方大道。

我们并不需要新修一条通往河套的驰道,我们只需要从襄阳修一条通往北方大道的驰道即可,由这条南北贯通的驰道到达北方大道后,再转北方大道,到达北方大道与直道连同之地,便可横贯河套南北。”

金良让贾诩拿出黄河以北的大地图,用手点指着贾诩所说的路线,不禁摇摇头道:“这条从冀州通往幽州的驰道确实要修筑,但若沿着这条驰道往河套进发,就兜了一个大圈,不如另外修筑一条横越太行、金梁,从襄阳直通河套的驰道,这条驰道经过上党郡治壶关、河东郡北屈城、上郡雕阴城、北地郡庆阳城、安定郡临泾城,有此驰道,便可遥控上党郡、河东郡、上郡、北地郡、安定郡,可不惧董卓、马腾、韩遂窥视富饶的河套”贾诩皱起眉头,苦笑道:“主公,这条驰道不仅要横越太行、金梁群山,还要跨越黄河,中间亦有无数小山、小河,这条驰道修筑难度远胜过直道和其他驰道,以我们现有的条件,恐不足以完成”

金良失望地叹了口气,这毕竟是东汉末年,不同于后世,后世某些领袖拍拍脑袋,天堑必须要变通途,金良就是再想好大喜功,也必须遵从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无法强求

看着主公一脸失望,贾诩连忙笑道:“主公,虽然无法修出一条完整的驰道,但我们可以分段修筑,无法逾越的地方我们绕路便是,反正马匹也需要休息,中间必须要换马,驰道也没有必要修得那么完整”

贾诩常年生活在北地郡,对黄河以北的地形非常熟悉,他便在大地图上大致标示出那些地方可以稍作平整就可以修出驰道,那里地方要绕行这样画出来的路线弯弯绕绕,跟后世的股线非常相似

贾诩笑道:“主公,您别看这些路线支离破碎弯弯扭扭的,但每一段之间马车都能快行进,甚至快过一般骑兵行进度这些段驰道修筑完工后,从襄阳到北地郡,十天内就能到达,而在此之前,起码要一个月,足足节省了二十天”

对于军队来说,时间就是胜利,能够快上几天时间就能改变一个战局的结果,别说快上二十天了,金良欣然下令,重修秦直道,重修北方驰道,修襄阳到幽州代郡高柳城的驰道,修襄阳到安定郡临泾城的驰道

贾诩指着直道非常兴奋地说道:“主公,说出来简直难以置信这秦直道始于秦始皇的三十五年,到三十七年九月以前,是沿着山岭和沙漠草原修筑出的长达一千八百里、宽十八丈左右的车马大道,仅仅用两年半时间就完成了选线、改线、施工、建筑驿站等任务”

金良明白贾诩的意思,是想让他效仿秦始皇,征调民夫,尽早把直道、驰道修好

金良摇头喟叹道:“秦皇好大喜功,求全责备,不惜民力,自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一个东西而我们想要大汉中兴,不想让大汉在我们手里二世便亡,那就必须要体恤民力,不可大肆征发这些道路都是要跨山涉水,工程浩大,任务艰巨,一年半载是无法完成的,三年勉强显出雏形,以五年为期

文和,你说可以分段修筑,那我们就从终点一起修筑,修完一段就用一段,边修边用”

金良跟贾诩定下了兴修直道、驰道的五年计划后,贾诩提醒道:“主公,若想让驰道发挥作用,必须颁布法令,严格执行车同轨”

“车同轨?”金良在此之前,对于秦始皇的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都很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车同轨”却不甚理解

后世那个郭沫若曾说,车同轨是统一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现在看来,绝对是牵强附会另外有一些人将“车同轨”解释为车轮的距离必须相同,这虽然符合字义,却也难以解释金良心想,后世的现代公路上,各种不同类型的汽车轮间距各不相同,也未见有什么不妥,为什么秦朝必须使用相同的车轮间距呢?而且秦始皇自己的车用六匹马来拉,这和普通的一匹或两匹马拉的车车轮间距显然不会相同

金良现在站在秦驰道上,原先对“车同轨”的疑问全都烟消云散其实在战国时期,其他六国为了自己运输方便,也修筑了类似驰道的道路,就跟后世民国时期,各路军阀也都修建了自己的铁路,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定下铁路的宽度,使得其他地方的火车没法开到自己的地盘上来,后面解放了,国家高度统一,这一切不合理的现象也就随之消灭了,全国统一使用国际上通用的标准铁路轨距,1435mm。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车同轨,就是统一驰道双轨之间的距离了,以此来定马车的车轮间的距离,每辆车的两车轴之间的距离相等,全天下的马车都能开到任何一条驰道上,便于运输

金良口述,贾诩补充,由秘书令路粹手书,向襄阳朝廷上书,请求重修秦直道、秦驰道并重行车同轨之法,奏章里讲重修直道驰道对军民的重大意义简单扼要地进行了阐述(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