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帅哥靓妹闹红尘 > 第53回 泉州城书信来,恍如隔世(1)

帅哥靓妹闹红尘 第53回 泉州城书信来,恍如隔世(1)

作者:PP哥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08:22:25 来源:书海阁

陶之跃老先生不是一个很传统的人,这在女儿花雨进入省里的女学就可以看得出来。起初,陶老先生自己教女儿读书认字,在风雨的大时代,省里开始创办女学,他就欣然的让已经十岁的女儿花雨进了那里去读书。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军阀割据时期,那些为了网络民心的大小军阀们,也开始学着当时的主流先进思想,为广大民众做过很多他们其实很不得已的事情。这其中,在大城市开办女学就是一个。当然,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朝秦暮楚,各种的倒戈将军之流的人物也很不缺乏,也有占据一方称王称霸的短暂的草头王。以孙先生为首的革命党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可是正如阿贵的辫子一般,不是说剪了那条满清遗老遗少们至为“珍惜”的长长的辫子后,就能成为身体清白的革命党,阿贵最终还是被“咔嚓”一下子砍掉了项上人头,到死也不知道是为谁殉葬了。那些假辫子下大脑中的思想才是最关键的,所以蒋先生叛变革命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那么,蒋某人既然能叛变革命,汪某人自然也不会甘于落在人后的也叛变了革命,他们合流以后更是把全中国所有的人民,都投入到了水深火热之中。

在那个年代,如陶之跃这样开明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创办了早期的中国民间资本实业,从古老的土地中走出来的资本家,懂得一些新学,所以也知道让孩子们接触新学的重要性。但是,毕竟他们还带着满身的泥土味,所以在外国资本和四大家族的冲击下,最后也不免得只有在夹缝中苟延残喘的份儿。

陶之跃老先生的两个儿子也都是读过新学的,还借着官办的名义出国读书去了。所以,他的膝下反而只有女儿花雨在身边了。看着冰雪聪明的女儿也很向往新学,无奈女学只在北平和南京、上海等地有,泉州城里却没有开起来。直到花雨十岁了,才总算是有了第一所女学,陶之跃几乎是想也没想的就让女儿去注册了学籍。

陶家的工厂早些年是开在上海的,把祖上积攒的银元拿出来,就地取材的开起了一个不大的缫丝厂,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奋斗后,就在大上海建立了总部,从生产到销售算是自己家的一条龙产业。起初开的有声有色的,又让资本翻了几番,是最早的一批民族资本家。历史书上把他们称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陶老先生却很不喜欢上海,说那里鱼龙混杂,而且帮派势力雄厚,他这种资产不大的缫丝厂其实在夹缝中生存的很不容易。因此,又过了不到三年时间,他就慢慢的把资产转移到泉州这里来了,毕竟这是自己的家乡,祖先们的坟都在距离泉州不远的乡下呢。可是,这里的工业生产很不发达,几乎还是二十多年前的暮气沉沉样子,然而在自己的故土生活,不受那几个大家族的压榨,也不用时刻担心被他们碾压,他觉得泉州倒像是一个很好的世外桃源。

所以,陶之跃老先生干脆就叫回来长子,让他在上海那里照看着总部,他则基本上都是在泉州。

江南的丝绸历来是名满天下的,陶家也一向宽和,所以老先生算是养着了一批尽心尽力的管事的人,因此生意上根本不需要他过多的操心。在上海的总店,他的长子圆滑的个性,是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也很应付自如。特别是,这个孩子不是花天酒地的主儿,有了老婆孩子,属于从小教育的比较规矩的人,即使在灯红酒绿的大上海生活,却没有沾染任何的恶习。

陶老先生对长子从不赌博、不酗酒,也从不在红灯区混迹是很放心的,所以才把上海的事情都交给他管理。逢年过节儿子带着一家三口回来,都是其乐融融的。而次子在国外专研化工行业,竟然入了迷,跟在德国的一个导师门下,很有成就。陶老先生几次叫他回来,但是这个小儿子也都婉言拒绝,也就任由他了。

陶之跃的夫人陶张氏是老家另一个村的,自小就知书识礼,主要是操持家里的事,这让他成为了诸事都不用操心的老翁,虽然他还不到五十岁的年纪。也因此,他就更加的疼爱在身边的这个小女儿了,几乎是满足她一切的要求,包括送她去新学堂里读书。而他的主要事情,反而就是每天接送花雨了,不过,他也是乐在其中的快乐着。

陶之跃从刚开始对创办缫丝厂感兴趣的时候,就把在乡下的管家带来了,这是一个从他父亲起就在陶家的老管家的后代,为人忠诚老实,而且极为聪明,很快就学会了管理缫丝厂的大小事务。管家的名字叫陶明礼,他对招入缫丝厂的人都做了仔细的调查,属于朴实的人才够资格进厂。因此生意做得很好,陶之跃基本上三五天才过去看一眼,其它时候就在家里。也因此,形成了泉州和上海之间的紧密联系,陶先生可以做富家翁寄情山水。

他每天早晨吃过了早饭后就坐着车,把女儿花雨送到学校,然后回家写写字,在小城的几处游园中悠闲的转转,或者在园中闭目养神一会儿。午饭前再去接回女儿花雨,中午小睡一会儿后,又送花雨再去学校,下午在戏院听听地方戏剧。差不多学堂要下学了,他就去接回花雨。每一天,他就这样安闲的过着。家中的仆妇等,也都是从乡下的府里带来的,很信得过。包括司机田丹,是管家考察了很多人后,选了一个有家的本地人,很放心的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

他每天都是这样,生意上不需要他操心。有长子和大管家照顾着,他完全可以放心,他只要照顾好小女儿花雨和让自己舒心就可以了。

一九三三年,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是难得的一个平静的年。虽然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并且建立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满洲国,但是大多数国人是根本不认的,二十多年前皇帝就被赶出紫禁城了,那个叫做溥仪的小皇帝是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活着的,何况根本没人认。私下里,大家都说这个皇帝与历史上出现过的各种“儿皇帝”有什么区别?要不了几年后,最终都会被打垮的,只是时候未到而已。

但是在泉州城里,也开始流传着日本人开始觊觎华北乃至全中国的话题了,不过日本人在泉州只有一家商社,掀不起风浪,也非常的老实。陶之跃在与人闲谈时,听到了很多这样的话以后,给上海的长子去了电话,才知道上海的日本人太多了,特别是很不服管教,时常的要惹事,但是政府却一味的惯着日本人,让他们更加的骄横跋扈。他就嘱咐儿子机灵着点,一旦有什么太大的风吹草动,就关了门,趁早回来,一家人在一起还安生些。

即使日本人的野心这样越来越明显了,但是在各种传闻不断中,秉承着“攘外必先安内”的蒋先生却与绝大多数的国人思想相悖,他对打内战倒是很用心,而且七八年来在中原大地上打的不亦乐乎。所以,那时候南京城里也是风云变幻的很厉害,各地的军阀不是那么俯首帖耳的,时不时的就要反水,打不过了再服从中央政府。总之是服了又反、反了再被打服,反反复复的,中华大地上好不热闹。

就是这样的日子,让蒋先生很难过,他的中央军也就三五十万的样子,比起全国的军阀队伍明显不足,所以他就经常施展起了手腕,采取拉一派打一派,或者用一些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不但收买那些地大人多的大军阀,也收买大军阀下面的将军们,只要能为我所用,手段是无所不用其极。因此,蒋先生在内战中还是占尽了上风的。

在这种时聚时散的中原大战之下,百姓们算是倒了大霉了,说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可想而知,诸如陶之跃这样的民族资本家,他的日子也是很不好过。只是守着不败的一点家业,比更底层的老百姓生活稍微好一点而已,但是也被压榨的受不了。

现在,得知日本人蠢蠢欲动的要挥兵直下,富庶的江南自然不免要遭到战火的涂炭。所以,陶之跃才反复的劝长子尽早回来,以免受到战争的影响。

不久之前,一支破衣烂衫的队伍转战到泉州不远的地方后,陶之跃倒是听闻了不少新鲜的事。说这支队伍是为穷人们打天下的,而且所经过的地方是秋毫无犯,惹得穷苦百姓纷纷加入了队伍。但是,这支队伍也是蒋先生一力要剿除的“匪”,所以紧跟着到来的就是中央军和地方军阀,免不了还要祸害当地的百姓。不过,据说在蒋先生收服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势力时,发生了分赃不均的事,导致他们之间严重的貌合神离,所以最后还是被这些不多的“匪”,轻松的又转战走了。紧跟其后的中央军也就捡了老百姓作为软柿子用力的捏,冤杀了不少人。

陶之跃对这些感到很气愤,虽然他的思想还没有那么的先进,但是杀老百姓在历史上都是得不到好名声的,既然老蒋的队伍乐此不彼,那么看来说不定那些被叫做“匪徒”的队伍将来还真的能成事。

由于战事紧张,陶之跃就把夫人和女儿送到了乡下去避避祸,大半年后才再次接回来。

这之后各种传言也纷纷扰扰的有了,说是蒋先生最怕的就是这些“匪徒”,这是他最终“统一全国”的最大的障碍的,所以务必要清剿干净。但是,七八年了,他把主要矛头对准了**,而且在他背叛革命的时候就大肆的屠杀了千千万万的人,确实越杀越多、越剿越多,搞得全国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小块的根据地。蒋先生却还在做着统一全国的黄粱美梦,可是既然剿不灭“土匪”,对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也是无可奈何,只能以利诱之。然而,那些军阀全部都是貌合神离之辈,今天可以在一起喝酒吃肉,明天就可以刀枪相向。老蒋也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大总统”而已,他始终没有取得全国认可的完全意义上的“总统”地位。这主要是以他为主的四大家族的贪婪和**,把权力和金钱妄想都拢到自己家里,这哪里是当年孙先生的本意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