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帅哥靓妹闹红尘 > 第53回 泉州城书信来,恍如隔世(2)

帅哥靓妹闹红尘 第53回 泉州城书信来,恍如隔世(2)

作者:PP哥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08:22:25 来源:书海阁

所以,借着各种理由反对老蒋的事情,从来都没有消停下来。

这一年泉州城还算是平静的,老蒋的三十万军队在东南一地疲于奔命的围剿了快一年,却毫无可信的战果。他每天得到的“捷报”,后来都被证实纯属各地的草包将军冒领军饷的谎言。然后即使已经气急败坏了,蒋先生还是要假装相信了这些假话,继续鼓励这些司令、军长、师长们,让他们卖命的为他打着内战,对统一全国的梦寐以求让蒋先生已经发昏了。

受到四大家族财力和势力冲击的,除了底层的劳苦大众以外,陶之跃这样的民族资本家自然也跑不掉。高度的财势集权正在急速的出现,拥有军队和政府的四大家族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俨然气势汹汹的压榨着一切。各地的小军阀虽然不服气,但是无奈军队少、钱少,所以也只能偶尔的发一些牢骚,然后在自己的地盘上也做着欺压百姓的事。有的时候为了利益的需要,他们也要装出服从的样子,只是为了得到中央的认可,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横行霸道而已。

但是,这一年还是相对的平静的,富人过着富人的奢侈生活,穷人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战乱似乎没有影响。军阀们那些甚嚣尘上事情,百姓是没有时间关心的,偌大的国土上,虽然各种势力交错着,你来我往的打着与和谐着,貌合神离的蒋政府在风雨飘摇中维持着,日本人的野心正在急剧的膨胀。可是,蒋先生和他的所有部下们却在暗地里潮流碰撞和互相倾轧着,虽然都是小动作,还没有一触即发。但是不安定的时局,和不安定的状况让所有人担忧。

泉州城里的人们,还是过着按部就班的平静生活。

把女儿接回来以后,陶之跃还是让她继续在新学里读着书,这个小女孩对读书非常的用心,在全校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陶老先生也乐于过这种悠哉悠哉的生活,夫人把家里料理的干净整齐,管家陶明礼把厂子管理的有条不紊,上海那边暂时也没有什么很坏的消息。他每天送女儿读书和在城里的游园中徜徉,吃饭、睡觉、品茶,几乎就是他每天的生活了。

在泉州城老庙街有一栋古色古香的宅院,这是陶之跃的祖宅,从他父亲开始,逐渐摆脱了几十公里外的土地,从地主变成了资本家,从一家很小的缫丝厂起,慢慢的发展到上海了,却又在压迫下逐渐萎缩。陶之跃算是最早的一批民族资本家了,因此也积攒下不小的家业,比做地主强。因此说陶家在中国历史上,为民族资本主义阶段起过巨大作用也是不为过的。他已经过世的父亲曾经资助过孙先生的大革命运动,所以早年间还是很顺利的,但是蒋先生却不认这些,侵占和打击了绝大多数的民族资本家,导致很多早期的民族资本渐渐萎缩,乃至回归到最初的水平了。

从大上海曾占据了一席之地的资本家,到现在悠闲的居住在泉州的陶之跃,他的心境倒是很宽和隐忍的。这其实是源于他的祖上是文人,是江南的文官士族,虽然随着朝代的更迭失去了官职,但是聪明的血液让他们一直过着富足的地主生活,而且还在民族资本发芽的阶段捞了一笔,因此现在守着足以福荫好几代的家业,生活不用发愁。

又是周末,陶花雨和几个同学相约着到城外的妈祖庙游玩去了。

陶之跃嘱咐了司机田丹接女儿的时间后,吃过午饭就开始小睡。午后小睡,这已经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了,喝了一口清香的茶,靠着床板时,他很快就睡意袭来。虽然,思想中还在考虑着一些事情,但是马上就响起微微的鼾声了。

朦朦胧胧中,陶之跃的思绪好像回到了十几年前的上海了,那时候这里被称为“洋人的天堂”,到处可见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洋人创办的各种企业、慈善机构,还有租界区的警探。这些光怪陆离的事情,让刚到上海的陶之跃感到非常的新奇,带着父亲的嘱托,他盘下了一个不错的门面,开始经营来自家乡的丝绸和制品等,并且不到一年就打开了很大的销路,逐渐站稳了脚。于是他把夫人也带来了,那时候他的两个儿子也都进了上海的学堂。

当时,在他的隔壁有一家珠宝玉器行,掌柜的叫做许东川,两家的关系非常好。一年后,就在陶张氏怀孕时,恰好许老板的夫人也有了身孕,于是陶之跃和许东川就如古时交好的人那样相约,如果是两个男孩或女孩就结为兄弟,或者是姐妹,如果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

后来,陶之跃的女儿花雨降生,十天后许东川的夫人生下了一个男孩,两家人非常高兴。满月时,许东川在“百乐门”定下了一桌宴席,请了不少人,算是为两个孩子定下了这个“娃娃亲”。一年后,许东川因家中有事,匆匆忙忙把店铺盘了出去,然后与陶之跃约好待两个孩子长大完婚,就回了老家苏州去。

这一下就过了**年,大上海的世事变迁,陶之跃也带着女儿回了泉州老家,但是因为他的店铺仍然开着,就嘱咐长子时刻注意这门亲事了。可是,却一直没有音讯来。陶之跃一直以为许东川会来,但是他给了对方自己的地址,却没有询问许东川在苏州何处。故而,心中此事虽在,但是却无法联系到这个许兄弟。那几年也是战乱频繁,断了消息的情况也不是他一人。好在花雨年岁尚小,离出嫁还有七八年的时间,所以也不是很着急。此刻,陶之跃在午间休息的朦胧中,十几年前的往事却又漂浮在脑海。尤其是回到泉州后,近来又得知上海已是阴霾密布,战事随时会起,所以不免的担忧起来。如果上海的店铺最终要关门歇业,那么不知道该把这事稳妥的托付给哪个人为好。

想着想着,陶之跃忽然轻叹一声,径自醒来了。斜倚在床榻之上,看着桌子上那杯已经碧绿的清茶,又深深的叹了一口气。于是,坐了起来,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庭院里盛开的那些花,依然无忧无虑的开放着。这三年多来,他的生活忽然慢下了节奏,提前开始过上养尊处优的日子。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最近总是想起许东川这个好友,也许是快十年没有见到他,而且音讯杳无,让他对这个曾经在上海创业时一直交往密切的好友,特别是还有婚约的亲家,让他始终挂怀着吧。

他又叹了一口气时,就听到门外夫人说话了:“老爷最近总是喜欢叹气,是不是又想起许先生了?”

说着话,门开了,夫人走了进来,把桌子上的茶水倒掉了大半,又加上了一些开水,然后站在陶之跃身后。

陶之跃转过身,轻轻抓起夫人的手,点点头说道:“想当年我们在上海创业时,没有什么可以寻求到帮助的人,那许东川老弟,与我们一家关系密切。虽然各自做着不同的生意,然后不但关系非常好,而且总是在各个方面互相之间有照应,很是和谐。”

陶夫人偎依在陶之跃身边,说道:“那三四年,咱两家谁家的资金周转不开了,都能得到对方的支持,互相这样帮扶着度过了很多难关。只是好不容易两家的生意都做的风生水起的时候,许先生的家里忽然有事,匆匆而别。这一别却过去了快十年了。一点都没有他们的消息。”

“按说当年我留下了咱们泉州的住址,而且在上海咱们的铺子还在,如果东川老弟想找,是能找到的。”陶之跃疑惑的说道,“不知为何,他却好像消失了一样的没有任何消息了。实在是让人担忧起来。”

“我知道,老爷这几个月来时常的叹气,而且与我在一起总是说起上海的往事,我就想到了。”陶夫人轻轻的在陶之跃的手掌上按了一下说道,“一来咱们花雨还小,二来以我们当年与许先生来往的很多事看,许先生不像是那种见利忘义或者薄情的人。在上海的时候,我细想了一下,倒是他们帮助我们的时候更多,他们家的资财比我们要厚实。而且他也没有欠我们一文钱啊,所以,老爷不用过于担心了。想来许先生可能真的有什么难言之隐一时没有来。”

陶之跃点头说道:“如果是东川兄弟有什么困难,我知道了是可以帮他的,就怕,就怕,”

陶夫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老爷不要这样想,自来好人会有好报,许先生家中应该不会有什么事情的。”

陶之跃无奈的点点头,现在也只能这样祝愿了,毕竟虽然是在战乱年间,但是快十年音讯全无,还是让他心中不免的十分的担心。

“应该不会有什么事。”陶之跃从窗外收回了目光后,喃喃的说道。

虽然陶之跃的家族产业在战争频起中也未能幸免,但是仍然还可以经营的下去,现在凭着家乡的老底子,他也返回了故里,过着深居简出的悠闲日子。唯一让他始终担心着的就是这个许东川兄弟,何况两家还有婚约。

天色渐渐的暗了下来,天边有一抹很重的云彩慢慢的飘了过来,看来夜里又要下雨了。

正在这时,门口传来了汽车的刹车声,花雨回来了。还没进院子,花雨银铃一般的声音就传来了:“爸爸,有一封信不知道是哪里寄来的。”

院子里的花在忽然起来的风中左右摇摆着,这正是:当年十里洋场奔波忙,而今悠闲故乡却思量;曾经生死兄弟许婚约,直问老友身处何方?(请关注第五十四回:忆当年情谊浓,见字如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