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其他 > 根植黄土地 > 第1章 【《人生》续集】《根植黄土地》——前言

前 言

路遥(王卫国)同志于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走完了他四十二年苦难、曲折、辉煌的人生。有人曾经这样的给他塑像,“文冶今古,琴心剑胆天涯路;笔走龙蛇,寒士孤灯夜色遥”,以概括他“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的革命精神。路遥同志以他那犀利的笔锋洞察社会,其凝聚着他人格精神的文学作品在深入触及人们的灵魂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必将继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作为黄土地的儿子,路遥同志以他那高标超越的写作姿态,以真诚炽热的激情,凝重而充满力量的文字,及乐观向上美好的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呕心打造的小说《人生》于一九八二年在大型文学刊物《收获》第三期上发表后,便不同凡响,轰动了文坛。

路遥写的《人生》以作家的人格精神来充分诠释文学的价值——关心和提高人的价值和尊严。具体讲就是他以哲学家的睿智,思想家的洞察力,生物学家的敏锐眼光在观察在思考在探讨着世间的社会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挥舞着文学家遣词造句的妙笔,品味时代,把握时代,立于高端,剖析社会,思考人生,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黄土地上人们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作品很接地气,真实亲切,其穿透力和撞击力也特别强,极容易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激发感染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从而引发出人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唤起了年轻人的生活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生活理想和良好的道德精神,激励了无数年轻人走向社会,审视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去改变命运,追求理想;并在此基础上去进一步认识和把握社会时代,引导着一代代年轻人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同时,作者又让作品能承担起彰显引领社会思潮的责任,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断地在凝聚升华而透析着人们的灵魂。

小说《人生》发表后,电影《人生》及连环画《人生》接踵而来,这些也都在不同的层面,不断地扩大宣传,影响着读者。

自从看了《人生》以后,我自己好像亦置身于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之中,特别是看完电影后,还不时地通过《大众电影》《电影画报》《银幕内外》《上影画报》《银幕与观众》等影视资料了解演员后来的演艺生涯,借以延续《人生》,来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

后来,听说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乡陈家村的于运河同志在对电影《人生》反复观看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回顾自己艰辛的创业经历,他很同情高加林,并对他的命运归宿深感不公,于是他突发奇想要为《人生》电影拍个续集,由于种种原因,电影没有拍成。但他硬是以关中汉子执着豪迈的气魄,不服输的精神,根据自己的创业经历,个人集资八十多万元,受尽千般磨难拍成了电影《乡下人》,开创了我国农民拍摄电影的先河。当时,还做了广告宣传,电影已经拍成,可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够完整地看过这部电影。

三十年来,我总觉得作品中的人物好像时刻伴随在自己的身边,我自己也好像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三十年,就像在一个生产大队,一个单位,或是一个家庭那样,他们的身影不时地在自己眼前摇来晃去,虚幻的影像不时地在和自己进行着心灵深处的撞击,呼唤着自己,使自己用文字把这种心灵感受记录下来。

路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然而,我认为对路遥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让人们永远地记住他。为此我这才试着把三十年来的想法变为行动。自己已是奔六的人了,窃以为有必要把《人生》延续,因为作者路遥同志在小说《人生》第二十三章已明确暗示(并非结局),想到这里,便心潮涌动,情不自禁地挥动着笔杆来延续《人生》,藉此以平慰自己游离的精神。

路遥同志是一个文学巨人,站在他的跟前,自己显得是多么的渺小,然而内心汹涌澎湃的激情也只有用文字来表达,动笔续写《人生》权当做文字游戏罢了。希望看到拙作的人,一笑了之,不要求全责备,只为是和大家分享文学带来的愉悦。

作者 秦阳

二零一三年五月于咸阳 乐兹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