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重生之大明鹰犬 > 第389章 此消彼长

重生之大明鹰犬 第389章 此消彼长

作者:神行汉堡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3 15:02:24 来源:书海阁

第三百八十九章此消彼长

因为先前燕军对俘虏的态度,都是投降不杀,然后自由选择去留,要离开甚至还分发盘缠。

所以和燕军交战时,一旦落入下风,或是建制被打乱,朝廷的士兵第一选择就是缴械投降。

这一次,甚至有许多中下层的军官,在发现大军已经没有指挥,统帅不知所踪后,直接率部下投降。

大量的成建制投降,使得燕军的追击强度也降低了许多,效率大幅提升。

在不久之后,这些俘虏中,甚至有超过三成选择了留下,加入燕军,使得燕军的实力一下得到了大幅增长。

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大军一下子陷于被动之中,原本就在山西落败的另一路大军,亦是一路退回了山东境内,攻守之势立变。

不过燕军也没有再继续南下,对朝廷大军发起攻击。

虽说这次燕军是大胜,但其实朱棣也是在行险,亲自带着燕军精锐奔袭山西解围,与数量远多于己方的朝廷大军激战,打胜后将伤兵都留在了山西,就地整编后,即刻回师,不顾疲惫,一路数战,直接把李景隆的北伐主力击溃。虽说是以少胜多,又是压倒性的大胜,但双方兵力数量本就相差悬殊,初期燕军的伤亡亦是不少,如此转战多地,也让兵士的疲惫积累到了顶点。

朱棣和李景隆不同,他可以说是打老了仗的,对麾下将士的状态十分清楚,也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继续打,什么时候不宜再战。

眼下虽说成功击溃李景隆北伐大军,连番大胜,又得了大量粮草辎重,大批俘虏投效、加入燕军。但主力疲惫,新补充的士兵还要筛选和编制,否则的话,不仅没法提升战力,反而是交战时的隐患。

所以燕王朱棣安排了足够的斥候打探之后,便让主力开始就地休整,然后用得来的钱银和粮草,直接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激励士气。

当王戈从江南返回,进入山东境内的时候,南北双方已经再次进入了对峙期。

让王戈有些惊讶的是,李景隆经此大败,江南、直隶一带竟然没有什么反应,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朝廷大军又打了大败仗,和上次耿炳文落败时相比,造成的动静天差地别。

朝廷不单没有追究李景隆大败之责,甚至还继续调拨各路兵马和钱银,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

在回到青州后,通过燕王一系的情报系统,王戈才知道,朝廷虽然知道李景隆败了,但以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败而已,局势依旧稳定,并不太在意。

毫无疑问,金陵朝廷里肯定是有人帮李景隆遮掩,否则的话,如此大军在外,人多口杂,朝中有各种各样的消息渠道,更不用说还有许多溃兵向南,早晚会流入直隶、京城一带,连民间都会知道。

联想到推荐李景隆的是齐泰黄子澄,王戈也就能理解这种情况了。

现在的金陵朝廷,齐泰黄子澄就是建文帝最为亲信的左膀右臂,在朝臣中影响力极大,有他们背书,自然可以给李景隆撑腰。

不过这种情况,对王戈他们而言,却是极好的。

金陵朝廷或许觉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全力支持李景隆。

但问题是他们支持的人,实在是不堪重用。

在王戈和张诀北上,前往北平面见燕王的时候,有一行人也进入了德州城的大将军临时驻地之中。

……

对于大将军李景隆而言,这次败仗可谓是打击极大。

从小到大,他都自命甚高,认为自己即便没有依靠父荫,没有袭爵,只靠自己的才学,也一样会有所建树。认为自己生不逢时,若是在乱时,在太祖建国、抗击蒙元之时,他必能一展所学,建功立业,成一代名将。

而且他也确实熟读兵法,极擅应变,十分机敏,与人谈论兵事时,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说得头头是道。早年时,他便经常在东宫教导朱允炆兵法,极得朱允炆的信重甚至崇拜,朱允炆同样认为,若有合适的机会,李景隆必然可成一代名将。

后来也是因为朱允炆向朱元璋进言,才让李景隆有了频繁往湖广、陕西等地练兵的机会。待到朱允炆登基继位后,李景隆就成了他在军中最为信重之人,几次削藩,都是秘密调拨李景隆带兵前往。

本来这次挂帅出师,李景隆也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腔抱负终于能够有机会得以施展,却没想到竟是遭了这当头一棒,败得如此之惨。

李景隆并不觉得这次是他的谋划有误,反倒认为他的计策其实已经成功将朱棣骗到了山西,北平守备空虚,正是一鼓作气夺其老巢的时机,但麾下将士作战不利,未能抓住这个机会,反倒让对方解了太原之围后又返回来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李景隆对朝廷上书,也是称有将领自作主张,未完全听命于他,否则的话,只要再有半日时间,便能拿下北平,届时燕逆失了根本,不战自溃,而败了燕逆,晋、代、宁三藩不足为虑矣。

只可惜,未能尽功,反遭小败,还好他指挥得当,才保全兵马,退回德州,将南军的反攻打回。

却并没有告诉朝廷,他的这次“小败”,丢掉了北伐大军一半以上的兵马和大部分的辎重粮草,更不用说因此而造成的士气低落和军心涣散。

反倒是趁机处置了原本就和他不太对付的几名军中大将,连带兵往山西去的主将,都被他找了个借口治罪。

如今不说其他,这军中确实已经没有人敢再对他的绝对提出异议。只是底下是否怨声载道,就不得而知了。

此时已是二更时分,李景隆毫无睡意,披着大氅,拿着油灯,站在一幅挂着的巨大地图前凝视深思,想着应当再用何等奇谋,才能扭转局面,最好能一战就定胜负,斩杀朱棣。这样,才能挽回他之前所丢失的脸面。

忽然一个和煦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大将军可有破燕之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