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埋葬大清 > 第五百三十二章 死的都不太正常

埋葬大清 第五百三十二章 死的都不太正常

作者:天煌贵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3 21:01:58 来源:书海阁

ps:本章已修改完成,可以订阅了。

曾诚和刘鹤鸣两人争着抢着要背上杀戮士人的黑锅,这事儿确实有些出乎朱劲松的预料,毕竟这黑锅好背不好洗,不但背上黑锅的人有可能丢掉身家性命,就连子孙后代都得跟着受影响。

只是朱劲松也从来没想着要让曾诚和刘鹤鸣背这口黑锅,因为角度不同——曾诚和刘鹤鸣是站在首辅和大都督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关心的是大明江山社稷稳定与否,而朱劲松是站在皇帝的角度看问题,他更关心的是对与错。

或者说,朱劲松看待问题的关键是某件事情对整个大明所有百姓的影响。

如果这次退让了,依着那些生员的要求废除了“惟生员不许”的祖制,那么以后这些尝到甜头的生员会不会要求更多?

如果这次退让了,依着那些生员的要求重新启用科举取士的老套路,那么以后大明百姓的上进之路是不是又被堵死了?话语权是不是又要被那些士人所垄断?

是,让曾诚跟刘鹤鸣两人背黑锅也确实能够解决掉那些生员,但是当曾诚跟刘鹤鸣两人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后,以后还有谁愿意为大明尽心尽忠?

比如说洪武朝的南北榜桉,正德朝那些文官打死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崇祯朝除了崇祯皇帝其他人都人尽皆知的明码标价卖首辅,这些破事儿在历史上可没少上演。

朱劲松自然不希望这些破事儿再次重演。

哈哈笑过一番后,朱劲松才冷哼一声道:“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明明是他们错了,为何你们两个反倒是一副错在朝廷的模样?”

曾诚和刘鹤鸣再次对视一眼后试探着说道:“陛下,这天下悠悠众口……”

朱劲松直接摆了摆手,笑着反问道:“悠悠众口?咱问你,这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还是那些士人之天下?”

曾诚顿时被噎的哑口无言。

在大宋之前,天下在名义上是皇帝的天下,实际上却是世家门阀的天下。

在大宋之后,天下在名义上依旧是皇帝的天下,实际上却已经变成了士大夫的天下。

士大夫和世家门阀有什么区别吗?

单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士大夫代表的是整个儒林的利益,世家门阀代表的是某一族、某一姓的利益——出身微寒的士大夫们当然想拥有更多的权利,而一向高高在上的世家门阀也绝对不甘心拱手让出权利和利益,所以两者之间是可以说是互相矛盾的。

可是透过所有的表象看本质,那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士大夫群体也好,还是门阀世家也罢,他们本质上都是想要通过垄断教育资源从而实现垄断官场、断绝其他人的上升途径以保证权力在他们圈子内流转。

不想成为世家门阀的士大夫,不是合格的士大夫。

至于朱皇帝口中所说的天下人?

天下人当然不止士大夫和世家门阀,但是士大夫和世家门阀却能通过被他们掌握的话语权,把他们包装成天下人的代表。

所以,朱皇帝的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士大夫可以冠冕堂皇的说他们就是天下人,所以这天下就是天下人之天下。

同时也是士大夫的天下。

只是曾诚的心里也清楚,朱皇帝既然问了这个问题,那就代表着朱皇帝眼中的天下人并不仅仅只是士大夫这个群体,而是在说整个大明所有的百姓。

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曾诚才微微躬身,答道:“陛下心向天下人,但是天下人却未必能理解陛下一番苦心。”

朱皇帝呵的笑了一声,不仅没有在意曾诚的劝说,反而直接站起身来,慢慢踱着步子道:“是非功过,朕说了不算,你们说了不算,那些想要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人说了也不算,真正说了算的,是大明千千万万的百姓——那些混账就算能蒙蔽百姓一时,朕也不过是背几年骂名,等百姓看清楚了他们的真面目,自然会还朕一个公道。”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 换源app】

朱皇帝这番话说的可谓是四平八稳,然而落在曾诚的耳朵里却有如平地惊雷一般吓人。

作威作福其实是个被用烂了的词,且不说《三国志·魏志·蒋济传》里有一句“夫‘作威作福’,《书》之明戒”,《红楼梦》第七十一回当中也有一句“只哄着老太太喜欢了,他好就中作威作福。”

烂大街的词汇了,是吧?

但是当这个词从一个皇帝的嘴里说出来,说有人打算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时候,这个词的含义就已经回归了它本身的含义。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语出《书·洪范》,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

所以,朱皇帝这段话也完全可以从另一个方向理解,那就是有人打算行使君王的权力。这踏马不就等于指着那些士大夫们的鼻子骂反贼?

哪怕朱皇帝他老人家本身没有这个想法,但是自己这些为人臣的却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

站在曾诚旁边的刘鹤鸣倒是不像曾诚一样思虑万千。

刘鹤鸣的心里也清楚,虽然自个儿是五军都督府大都督,但是在没有朱皇帝的圣旨或者兵部发过来调兵“平叛”的文书之前,自己最多也就是调兵一少部分兵马入城,根本就没办法直接“平叛”,除非那些士子先对五军都督府的士卒们动手。

想直接“平叛”,把那些围在宫外的士子全部杀掉,刘鹤鸣唯一的办法就是矫诏或者伪造兵部的文书——这就等于是主动背上黑锅,主动把脑袋伸出来给人砍。

只是心里明白归明白,刘鹤鸣却还是打算直接伪造兵部的文书。

自从朱劲松起兵造反开始,刘鹤鸣就一直跟着朱劲松身边,一身行军布阵的本事完全可以说是朱劲松手把手教出来的,两人的关系既是君臣,也算得上是亦师亦友,现在朱皇帝遇到为难的事儿,刘鹤鸣的心里也是不爽的很。

如果能把今天这破事儿解决掉,搭上自己一条命又算得了什么事儿?

当然,曾诚跟刘鹤鸣两人也有私心。

有些时候,赌上自己一条命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是一场必赢的赌局——自个儿肯定会掉了脑袋,但是自己家的荣华富贵却能延续更长时间!

眼看着曾诚和刘鹤鸣两人甚至争着抢着要主动背上调兵入城平叛的黑锅,主动把脑袋伸出来摆好姿势等着砍,朱劲松却是忍不住笑道:“你们两个不用争,也不用抢,朕决定的事情,你们也劝不动朕。”

说完之后,朱劲松干脆又踱着步子回到了御桉后面,一屁股坐回龙椅上后才头也不回的吩咐道:“拟诏,调禁卫军第一军第一师入城包围皇城,所有在场的士子和官老爷们,不许走脱一个,调在京索伦营入城封锁京师城门,许进不许出。”

“传诏给五城兵马司,让他们维持住京城秩序,今晚酉时之后宵禁。”

“再拟诏,册封皇长子朱简煐为大明皇太子,现在奥斯曼附近的所有兵马,暂时归太子节制,五军都督府南军大都督刘二牛即刻启程前往奥斯曼辅左。”

“再拟诏,册封皇次子朱简煜为辽王,原东西伯利亚、中西伯利亚为其封地,即刻出宫就藩,另外,由索伦部抽调一万青壮随辽王就藩开拓,五军都督府北军大都督耿锐随往。”

“再拟诏,册封皇三子朱简燽为周王,改新荷兰为新明岛,为吴王封地,原天竺、斯里兰卡之倭国仆从军暂归越王节制,命五军都督府前军大都督封平随往辅左。”

随着朱皇帝一条接一条的旨意从嘴里蹦出来,曾诚和刘鹤鸣两人顿时就被吓傻了!

这踏马是什么?

这是天都要塌下来了!

朱皇帝当年起兵造反的时候也只有十八岁,短短三五年的时间就干翻了整个大清并且御极称帝,至今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

也就是说,朱皇帝到现在满打满算还不到五十岁,哪怕是人生七十古来稀,朱皇帝他老人家起码也能再当二十几年的皇帝,现在的朱皇帝完全称得上春秋鼎盛。

然而,朱皇帝他老人家却直接下诏立储,并且一口气册封了皇次子为辽王、皇三子为周王,这摆明了就是做好了整个大明全部乱起来的准备,做好了彻底掀桌子的准备!

真要是彻底掀桌子……

曾诚勉强挤出一丝笑意,躬身拜道:“陛下,这样是不是有些太……”

朱皇帝呵的冷笑一声道:“曾卿是想说朕太小题大作了是不是?”

凭心而论,朱皇帝的一连串动作确实有点儿小题大作的意思——按照朱皇帝在大明的形象,就算整个朝堂上的所有官老爷们全部站出来反对朱皇帝也没有什么球用,甚至五军都督府不听朱皇帝的旨意也没有什么球用,因为只要让朱皇帝走上街头振臂一呼,就会有百姓站出来,站在朱皇帝的身后。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样儿的例子。

比如说当年的戾太子刘据,这哥们儿在巫蛊之祸后可没有老老实实的伸着脖子等死,而是带着长安城中的一众囚徒以及长安四市的百姓直接起兵,跟刘屈氂率领的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辅的官军死磕,双方在长安城中纵马相攻,五天死伤了好几万人。

当年的戾太子都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了,朱皇帝难道还赶不上一个戾太子?

但是吧,这事儿又不是这么算的。

比如说,当年崇祯皇帝那个倒霉蛋虽然早早的册封了太子,但是却没在甲申十七年之前把太子送出京城,以致于甲申十七年的时候被人一锅端。

再比如说,被称为宫斗第一狠人的嘉靖也同样没让太子出京城,所以这货也同样没有掀桌子的底气——当初严嵩被徐阶干掉之后,徐阶回报说严嵩家里有多少多少家产,数都数不过来,但是真追查下去却根本没几个钱,于是嘉靖就指着老徐的鼻子说你丫得给朕一个交代,结果就是嘉靖还没等老徐给他一个交代就忽然挂掉了。同样类似的例子还有乱七八糟一大堆,比较着名的就是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虽然申生和重耳的例子跟现在的大明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也足以说明有一个备份的重要性了。

尤其是朱皇帝现在打算彻底跟整个大明的商人、士子阶层摊牌掀桌子,那就更加需要有一个备份了。

别忘了,即便是不算上嘉靖皇帝,大明的历代皇帝也都死的不怎么正常。

比如说,明仁宗朱高炽这哥们儿登基十个月就挂掉了,表面原因是因为太过于肥胖,甚至还有人怀疑是明宣宗朱瞻基弄死了自个儿的亲爹,可是实际上呢?实际上,在朱高炽临死之前,这哥们儿派人去镇江、应天、镇江等地查商税。

再比如说,明武宗朱厚照,堂堂一个亲自上阵操刀子砍人还真能砍死一个的马上皇帝落水之后感染风寒,然后就这么死了?甚至连想换个医生的要求都能被杨廷和拒绝?

更加搞笑的是明熹宗朱由校,一个天天干木匠活的皇帝居然也能落水然后感染风寒,喝点儿米汤一样的灵露饮就死了?所以,到底是所谓跟米汤一样的灵露饮根本不是米汤?又或者是大明的那些御医们太过废物?

又或者说,根本原因是有因为人不喜欢朱高炽、朱厚照、朱由校这些“倒行逆施”的皇帝?

而跟明仁宗、明武宗、明熹宗这几个喜欢“倒行逆施”的皇帝比起来,朱劲松这个穿越者皇帝干的那些破事儿其实更遭人恨。

朱劲松的心里很清楚,要不是当时钱聋六下江南祸害的太狠,要不是那些铁杆庄稼们向来不干人事儿,恐怕中原堂口的那些乡贤士绅们宁肯支持大清也绝不会支持他。

现在真到了要掀桌子的时候,朱皇帝自然也担心自个儿莫名其妙的落水。

千万别小瞧大明那些乡贤士绅们的手段,明仁宗、明武宗、明世宗、明熹宗这几个倒霉蛋可是用生命证明过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