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一十章 风云再起

鼎定河山 第一百一十章 风云再起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见得那人,冯过不由想起去岁在灵山初见辛弃疾,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犹老农,偏是结庐而居的“灵云子”,所谓“白石观”也只是简陋一草庐。看眼前这人装束,莫不成亦是结庐修真的坤道?

“邵……姨,你怎在此处?”来不及多想,冯过快步上前,留下徐元杰刘几二人面面相觑。

本朝佛道并盛,但因官家好修仙,民间信道的百姓相对多些,其中不乏女道士。但出名的女道寥寥无几。

有赵州宁晋女道人曹希蕴,字冲之,世号曹仙姑,道号道冲,崇宁帝召她入宫后又封为清虚文逸大师、道真仁静先生,故也称之曹文逸。曹文逸工于女丹,着《灵源大道歌》。

又有虞仙姑者,善辟谷,有饮茶自指尖溢出的奇术,崇宁元年被皇帝召至朝廷,授“清真冲妙先生”之号。当年朝廷即有设立清平军辖终南县专管上清太平宫的举措。虞仙姑还在朝堂当面讥讽权臣蔡京,进谏皇帝重新起用被蔡京迫害的元佑党人,因此受到朝野敬重。

还有便是孙富春,法名不二,号清静散人,或称孙仙姑。宁海人,本马丹阳之妻,生三子。王重阳住其家,以“分梨”为喻点化孙不二与马丹阳。孙不二于金莲堂出家。后修道于洛阳凤仙姑洞,六、七年丹成。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人将女道士称之为“道姑”,其实这是对女道士的不尊重。道教没有道姑这个称谓,一般把女道士称之为女冠、坤道等,世俗之人可以称女道士为道长或者道爷,辈分相同的女道士之间也是以师兄相称。

那女冠分明便是方……月夕的妻子邵氏,她如何在这龙虎山结庐修道了?想想仍在小骆村冯家的方兰芝,冯过的心里怪怪的。

邵氏念了声“无量天尊”,慈眉善目的稽首:“冯善人,别来无恙啊。”

啧啧,还挺像模像样的。道士向自己施舍财物的,叫“功德主”。邀请自己做法事的,叫“斋主”。普通香客,叫“十方善信”或“众信”。面对单个的普通人(对方不一定信仰道教),叫“善人”,或叫做“居士”。也有直呼其名的,因道士一般不需要化缘,对普通人的称呼不是很讲究。

可冯过却是察觉到了对方脸上的激动,呵,道心未稳哪:“无恙无恙。”

又见邵氏欲言又止的样子,猜想她是有许多话说却顾忌有外人在场,冯过只好和徐刘二人解释这位女冠是自己的远房亲戚,让二人先行下山。好在这二位也是能察言观色的,虽然满腹疑问,亦是很干脆的离去,约好在山下客栈等候。

落草……删掉重写,是落脚龙虎山成女冠绝非方邵氏本愿。端午后,方月夕三人藉“赴岳州投奔族亲”之由离开上饶,却将方兰芝寄住在了冯家。

冯过猜想的没错,他们果真是准备去找钟相的,都是摩尼教的同道中人,志同道合嘛,他钟老爷还能拒人千里之外不成?

但现实很骨感哪,将将到了贵溪地界,他们便听到钟相兵败被杀的消息。方月夕忍不住骂了几声,啥“天大圣”啥“楚王”呀,这才月余时日便玩完了,出师未捷身先死,你好歹坚持坚持啊,想我……那方腊在朝廷大军围追堵截之下还挺过了两个年……头,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咋整呢?兰芝还留在上饶,返回去接她?真是窝火。

为此夫妻俩还吵了起来。方邵氏坚决不同意将女儿带在身边犯险,都这么久了还没有收到毫儿的音讯,也不知道他们怎样了,若芝儿再有个三长两短她也不要活了。方月夕则道一家人就得在一起同生共死,让芝儿留在冯家算什么回事。

至于王三虎,只好做个吃瓜群众……啊,不是,是不好劝哪。况且这二位,一个外刚内柔,一个外柔内刚,一旦起了争执,那是谁也说服不了服,外人更没法掺和。

好在,次日便有好消息传来。呃,确切的说也算不上是好消息,但却是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而对于方月夕来说,那是唯一的选择。

钟相殒后,杨幺联络龙阳之夏诚、杨钦、杨广及慈利陈寓信、松滋李合戎、澧阳英宣等数十名首领,继举义旗,集结八万“义士”,伐木为船,垒土成寨,坚持战斗。沿湖一带,寨栅林立,风帆栉次,农民军声威复振。

六月,朝廷委程昌寓为鼎、澧州镇抚使、兼鼎州知府,镇压杨幺起义军,被截击,仅以身免。七月,义军再败程昌寓,缴获官军车船及督料匠手高宣,并为所用,在各水寨大造车船。战船高两三层楼,可容纳近千人。舱内装车轮,踏车击水,往来飞快。又设拍竿,长十余丈,上放巨石,下安辘轳,顶系绳索,遇敌船近,一拉绳索,便可飞石击船。更添木老鸦、鱼叉、弩拿子等投掷武器和长兵器,使官船无法接近。农民军踏动车船沿湖作战,势力伸向环湖各州县。

皇帝再启用李纲为帅,四路合击杨幺。为适应斗争需要,杨幺由洞庭湖区各县起义军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立钟相少子钟义为太子,封黄诚为军师、左仆射,杨钦为军马太尉。设总寨于宝台山,关口要隘分置水寨七十余个,李纲的“四路围剿”被粉碎。数轮围剿与反围剿发展转换极是迅捷,如雷霆万钧,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时下的消息传递手段单一,邸报所刊大多语焉不详,只大体说了事情始末,不可能讲述具体细节。人们听得的只是口口相传。纵然谈不上以讹传讹,却也不会是事情完整经过。

但,杨幺确已是成功接班并站稳了脚跟,虽然听闻朝廷拟改派龙图阁直学士折彦质及荆南制置使王燮率兵镇压,但连李纲都无功而返了,他折彦质能扭转乾坤?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他此时的名气并不大,但确是名门子弟,嗯,父亲李夔来头可不小。

李夔,字斯和,理宗元丰三年进士,调秀州华亭尉,移松溪尉,池州军事推官。历知钱塘县,鄜延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任鄜延帅吕惠卿幕僚时,至延安不到一个月,夏人倾国数十万兵来攻,李夔陈守御方略,使一路得安。米脂之役时,有言夏军十余万将来进攻,诸将将弃城而逃,李夔在彼众我寡的情势下,坚决主张按兵不动,大张声势,使夏人认为有备,终使夏人不敢来犯。在任平江判官时,案件积压,李夔命人分条梳理决判,人皆安之。英宗即位,迁大宗正丞。久之,擢宗正少卿,兼学制局参详官,移太常少卿,知邓州,兼京西南路安抚使。改知颍州。

虎父无犬子嘛,李纲四路围剿杨幺不成,只不过是吃了不熟当地复杂的地形……罢了。

而折彦质虽然出身将门,却也是个名声未显的雏儿,纸上谈兵谁不会?再如何来势汹汹,怕也只是徒为杨幺助名声而已。

大定将门,除了种家军与杨家将,还有折家军。

折家军,是指折氏所带的军队。从大昌中至大定,折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五代诸国与大定为减轻西顾之忧,皆许其父子兄弟相传,袭其世次。

大昌中的折宗本,时任振武军沿河五镇都知兵马使”。这位折氏先人,号太山公,在当地颇有威望,因其所居,人争附之。晋王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时,知太山公可付以事,收隶账下,凡力所不能者,悉命统之。折宗本辑睦招聚,以功封为上柱国。

折宗本之后有折嗣祚,又名嗣伦,官至麟州刺史。

折嗣祚第三个儿叫折从阮,他历仕后唐、后晋,累官至振武军切度使。后汉初,府州升为永安军,从阮即改任永安军节度使。乾佑二年,从阮入觐,朝廷罢永安军,府州改隶河东节度使刘崇。

折可适,字遵正,名将折克行从子。累官至至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岷兰州镇戎军。后迁为东山阁门使、洛州防御使、泾原钤辖、知州事,拜和州防御使,进明州观察使,为副都总管。大观四年卒,年六十一。折可适十六、七岁从军,征战四十多年,与夏军交锋几百战。从种谔出塞,遇敌马以少年易之,可适索与斗,斩其首,取马而还,益知名,米脂之役,与夏人战三角岭,得级多,又败之于蒲桃谷东。嵬名阿埋、昧勒都逋,皆夏人桀黠用事者,诏可适密图之,会二酋以畜牧为名会境上,可适谍知之,遣兵夜往袭,并俘其族属三千人,遂取天都山。

折可适长子折彦野官西染院使,为秦凤路第一副将,屡立战功。次子折彦质振七世之家声,为折氏之冠冕。才兼文武,心存江山。广交游,所知多一时贤臣名士。

呃,补充一句,折德扆之女折赛花,乃是大定名将、第一代“杨家将”杨令公继业之妻,即某演义小说里的“佘太君”。

在方月夕看来,管他是李纲还是折彦质,对付杨幺都要折翼而归。

是的,投杨幺去,共创大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