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廿八章 向彀中求

鼎定河山 第一百廿八章 向彀中求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临川的才子金溪的书,宜黄的狗崽乐安的猪,崇仁的小官家家有,东乡的萝卜芋头薯。”

南昌府市井多儒雅之风,吉安府环吉水百里之疆多业儒,信州府下逮田野小民生理裁足、皆知以课子孙读书为事,大定是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说法。

但这江西贡院的号舍确有几分不堪。

“得”字一号在一排号舍的第五间,运气不错。

此号舍出自《千字文》中的“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看看,多巧,又是“过”又是“改”还“得”了,好兆头。

虽然,号舍编号一般不用数字,但如江西贡院这等大考场,一万余间号舍,《千字文》可不够用,大抵得排到“X十号”甚至“Ⅹ十一号”去。

甚至这多达一万七千间的号舍也时常也容下人数众多的考生。每逢考生数量超额的年份,考场便在内部用芦席搭棚,称为“考棚”。

贡院整体规模的宏大,不能掩盖号舍单体空间的狭窄逼仄。每间号舍三面有墙,唯有南面无门敞开,内部宽三尺、深四尺,前檐高六尺,后墙高八尺,建筑面积大约一平方米出头。“及入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如秋后之冷峰。”将号舍比喻为蜂巢,委实再贴切不过。

曾有考生发出“方是之时,或喜或戚”之叹,“喜”的当然是那些所谓的“老号”,而“戚”的就首先就是处于厕所旁边的“底号”。

可以肯定,没有那个考生可以在臭烘烘的环境中,还能应付自如地写出让考官欣赏的八股文章。即便是没有被分在“底号”,也有可能遇见“小号”。在建造贡院的过程中,有的施工者偷工减料,私自缩小尺寸,使得号舍面积明显缩小,小的什么程度呢?“广不容席”,就是说一床席子都放不小,人根本没有办法躺下睡觉,在这样的号舍里待上三天,腰酸背疼是难免的。

运气背到家的考生还有可能遇见“席号”,这类号舍十分破旧,连风雨都挡不住,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由于科举考试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试卷绝对不能让雨水打湿,也不能有所损坏,否则会被当作违规试卷,由收卷的官员挑出来,在考试后用蓝笔写一份名单公布出来,意味着落榜,这叫“登蓝榜”。为了避免登蓝榜,考生们宁愿自己打湿,也会护着考卷,不让他收到损坏。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号舍里应试,不仅会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还要遭受风吹雨淋的痛苦。

科举乡试、会试一般三年一次,所以号舍使用一次后,就得封存三年,直到下次考试才开启。三年间无人整理,号舍里泥灰遍布,尘土飞扬,挂满了蜘蛛网。有的号舍破旧到“上雨旁风,架构绵络”,连风雨都不能遮挡。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冯过仍是惊愕良久。没奈何,动手呗,九天六晚都得在此住了,总得收拾收拾。

拿了破烂扫帚扫罢垃圾,他又去“贡井”打水除尘。

南昌贡院共有四十九口贡井,一般是供考生、考官饮水之用。虽叫“贡院井”,井口却比人头还小,据说是为了防止考生因落第而跳井轻生。

忙活了一通,终算是看的顺眼了些,自成一角天地,泰然处之吧。贡院生活虽然辛苦,但对将要承担“天降大任”的学子们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历练嘛。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号舍两边砖墙上离地面大约一尺五寸和两尺五寸高的地方,设计有上下两道砖缝即砖托,用以搁放两块一寸八分厚的号板。下面的号板靠里,可以当椅子坐;上面的号板靠外,可以当桌子用,如此便组合成一套考试桌椅。考生将上面号板取下,与下面的号板一起搁放在下层砖托内,便组合成一张床板,用以在夜间休息恢复精力。

他取下号板拼成“桌凳”稍事休憩,许是活动了一番,竟是觉得肚子饿了,看看日头,大概已是午时,干脆先弄点吃的。

没有计时器真不方便啊。

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钟鼓楼报时的制度,只不过当时的钟鼓楼只设在皇宫里,为皇室服务。到了大昌时期,长安也有钟鼓楼,而且更加讲究,早上报时的时候是敲钟,晚上报时的时候是敲鼓,这便是成语“晨钟暮鼓”的由来。

到了秦楚以后,城市的生活空前繁荣,皇帝顺应民心,取消了宵禁制度。而人们夜晚出来逛街,也得知道时间,夜晚报时的一般是寺院的僧人,他们拿着铁牌子或木鱼沿街报时。人们将夜晚分为五更,每更一报时,所以报时又叫“打更”。

钟鼓楼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确定时间的呢?首先是日晷,日晷就是利用太阳来测时,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古人就已经发明出了“日晷”,日晷利用太阳照出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测算时间。

另外又有不受天气影响的计时器——漏刻。漏刻是往铜壶里装入一定量的水,让它慢慢漏出,通过漏出水的量来确定时间,又叫“铜壶滴漏”。对了,“燃香计时”——有专门用来香用来计时,这种香叫做“更香”,更的原意即时间的刻度。更香用燃烧速度均匀的木料制成,有的更香上还嵌有金属珠,燃烧到固定时间时金属珠会掉落,用以提醒时间。

本朝真宗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自鸣钟作为礼物献给了万历皇帝。

冯过家里便有一架自鸣钟,但便于携带的怀表却是尚未面试,物理极差的他有心“创造发明”,却是完全不得其法,只得悻悻作罢。

唏嘘一番,他开始鼓捣中午吃食。

贡院是不解决伙食的,考生需自带食物。大昌进士陈存能便是“将试前夕,宿宗人家,宗人为具入试食物,兼备晨食”,由亲戚为其准备考试餐食。冯过在自己“写”的《儒林外史》中也有说,富裕考生可以提前购买月饼、蜜橙糕、莲米、圆眼肉、人参、酱瓜、板鸭等美食,还有“阿魏”等助消化的中药。寒门举子囊中羞涩,或是带够几天的干粮充饥,或是略备粮米蔬菜,在考试间隙自己生火做饭。每个号舍“前置炉一个,炭一篓,为士子煲茶汤饭食之用”。

至于饮水,考生随身用竹筒灌装的饮用水大多只够喝一天,后面两天只能喝贡院井水。而贡院水井三年一用,清洗不够及时,水质没有保障,加上食物容易**变质,经常有考生在贡院突发肠道疾病身亡。仁宗二十八年福建乡试,头场就有四个考生病死贡院,第二场又有三人因病魂断号舍。

冯过家境富裕,自是塞了满满一大考篮吃食,其中有小米糕点腊肉板鸭,更有各式时鲜蔬菜,甚至还带了两罐冯沈氏亲手制作的辣酱。好在他锻炼不歇,身体极好,可非孱弱书生,带了这许多吃用的并不吃力。

炉子生好火,先焖了一锅子饭,又炒了茄子空心菜,厨艺并不精湛,却也吃的津津有味。

这让相邻考舍的考舍很是羡慕。秀才老爷嘛,即便是家境贫寒,在家也是不事生产,十指不沾阳春水,全靠父母兄弟姐妹供养着,更何况君子远庖厨,又哪懂厨房之事。后面那位仁兄便鼓足勇气想效仿一二,忙活了许久却是连炉子都生不起,长吁短叹一番,唯有就是冷水吃些糕饼,聊以裹腹。

那号军在号舍前看的难受,忍不住提醒:“小心走水,小心走水。”但结果显得他的提醒完全是多余的,毕竟人家根本就不曾生起火来,只黑烟缭绕一会便自行散去。

吃喝住用中的艰辛还只是寻常之事。对考生最大的威胁,是各种安全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考生在贡院内白天生火做饭,夜间秉烛照明,号舍又是低矮的砖木结构,火灾等安全事故遂难以避免。

楚高宗末年,江南贡院在开考前夜突发大火,负责考务的官员和吏卒有十四人丧身火海。事后京城内有传言“烧得状元焦”,贡院修复后重新开考,果然是名为焦蹈的考生高中状元。

楚熙宗时期,贡院火灾频发。正统三年,顺天府乡试刚考完第一场就发生火灾,号舍和试卷都被焚毁,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但后来的考生就没这么幸运了,定仁宗天顺四年会试,贡院起火,每排号舍的房门和贡院大门均紧锁,十多名考生葬身号舍,“焦头烂额、折肢伤体者不可胜计”。但朝廷并没有从这次火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更谈不上完善贡院消防设施,以致三年之后发生了更为惨烈的火灾。

天顺七年会试第一场考试期间,在贡院巡查考场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情。负责考务的御史焦显死守考场纪律,“扃其门”,紧闭贡院大门。里面的举子无法逃脱,外面的军士也不能进入贡院救火,以致“烧杀举子九十余人”,烧伤者不计其数。

事后,明英宗为示抚恤,赠予死去的举子进士出身,还亲自为他们撰写祭文。朝廷将罹难者遗骸收敛后,分成六个大坟安葬在东京午朝门外,立碑曰“天下英才之墓”。这次火灾的亲历者举子陆容,在其书《菽园杂记》中收录了时人写下的一首七律悼诗,“回禄如何也忌才,春风散作礼闱灾。碧桃难向天边种,丹桂翻从火里开。豪气满场争吐焰,壮心一夜尽成灰。曲江胜事今何在?白骨棱棱漫作堆”,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饭后自是午休时间,终究是昨夜没睡踏实,又起的早,这会儿倒是很快沉沉睡去。

也不知睡了多久,他被吵醒,乃是号军高举着考题牌,大声提醒考生们看清考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