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廿七章 闱屋磨人

鼎定河山 第一百廿七章 闱屋磨人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文高雅条鬯,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

时人如是评价李文叔,倒也中肯。

但在这南昌贡院,李格非方是掌握近万名考生命运之人。

说了一段警诚、勉励的话后,主考、同官乃各就其位。

稍后,各府考生分两列检录。

这可是项大工程,搜检官们提起十二分精神严阵以待。

自科举创立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制定了严格的入场检查措施,连少数民族政权也不例外,如北燕那边不仅要求进场的考生都必须把盘结的头发松开,解开所有的衣服,而且还要掏耳朵和鼻子,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里塞纸条,这有点类似于那个时空用金属探测器,来探测考生是否在耳朵里、嘴巴里等藏作弊工具。对于这种搜检方式,很多考生都感觉无法接受,他们纷纷表示抗议,认为对读书人非常不尊重。为解决这一问题,便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要求所有考生入场前都在指定的场所去洗澡,然后穿上由官方提供统一衣服,再入场考试。这种做法与我们现在考生家长提供的“高考服”非常类似,只不过服装是由官方统一提供的。

大定虽然再也没有提供统一的服装,但是对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有严格的规定。朝廷规定,考生入场所穿的衣服,不论是帽子,还是衫、袍、褂,都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去面子,毡衣去掉里子,裤子不论绸、布、皮、毡都只许是单层,袜子用单层的,鞋子用薄底,这么要求的目的是防止考生在衣服、袜子和鞋子里藏用于舞弊的小抄。不仅对于衣服有严格的要求,对于考试用品也有严格的规定,坐垫用单层毡片,卷袋不能有里子,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笔管必须空心,装水的容器用陶瓷,用于烤火的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要求用锡做,并且只能是单盘的,烛台的柱子必须空心通底。考生带进考场的糕点等食物都要切开,以免在食物中夹带。字圈、风炉、茶铫等考试必需的用品,也要经过严格检查,才准带入贡院。装考试用品的考篮也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有如此严格的要求还不够,考生入场搜检时,不但要解开头发,而且还要解开全部的衣服,包括内衣内裤,脱下鞋袜。完全可以说,这种搜检是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搜个遍。

不仅如此,考生入场时,还必须安排两名士兵先后、分别搜检每个考生。第一个考生在大门被前一名士兵按规定严格搜检之后,再进到考场的仪门,由第二名士兵再次按照搜检的规定,再严格搜检一遍。为了保证搜检的效果,两名搜检士兵之间是互相牵制的,如果一名考生,经过第一名士兵的搜检,没有查出问题。但是,第二名搜检士兵则搜出这名考生有夹带等舞弊行为,不但要处罚这名考生,还要处罚第一个搜检的士兵。对他们的处罚有多重呢?一般是把这一名士兵和舞弊的考生都押到考场外,带枷示众一个月。姑且不论带枷示众本来就是一种刑罚,即便是没有任何刑具,在外面站一个月,飞吹雨淋对他们也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惩罚。而后一名搜检的士兵则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又规定,为了提高搜检士兵的积极性,凡是搜得作弊者一人,搜检的士兵就可以得到一两银子的奖励。如果前一名搜检士兵没有搜出考生有夹带等舞弊行为,第二个搜检士兵搜检出来了,第二个士兵则可以得到三两银子的奖励。

冯过排在后面,见军士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如狼似虎般履行搜检之职,大抵是存了好不容易得了欺辱拿捏高高在上的读书人之心,被搜检的考生高呼“有辱斯文”羞愧难当却唯有乖乖配合,乃喃喃道:

“闱屋磨人不自由,英雄便向彀中求。一名科举三分幸,九日场期万种愁。负凳提篮浑似丐,过堂唱号直如囚。袜穿帽破全身旧,襟衣怀开遍体搜。”

刘几正自看的胆战心惊,问:“改之,你说什么?”

冯过道:“八股立,三场设,秀才集,贡院塞。覆压九千余号,不见天日。行台北构而西折,直登文场。一位主司,各谨关防。头炮警众,二炮开阁,听点传呼,争先捷足。各抱考具,铺阵紧缚。挨挨焉,挤挤焉,凳脚篮头,猝不知为何人跌落。”

好嘛,出口便是一篇摹仿《阿房宫赋》的骈文,却正是形容了搜检之严和考生的心态。

入场搜检确实给考生带来了诸多不便,其中最直接的是,由于入场考生人数众多,入口数量有限,搜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比如明宗年间江南乡试点名从初八日的寅时开始,一直延续初九日的丑时天才结束。有的考生需要等待十几个小时,“露处达旦,困惫极矣”,这对考生的身体和心理确实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甚至出现有考生因体力不支,掉进江南贡院大门右边的水池之中,乃“溺毙数人”。

“给我枷出去……竟藏于谷道……查不出了么……”前面搜检处隐约传来搜检官的痛叱声,接着便有两个军士挟着位面如死灰嘶声叫着“求大人开恩”的中年考生向贡院东面而去。

科举考场上考到满头白发仍然是个“秀才”的不乏其人,而四五十岁考中进士在古代的科举考场上更不是啥稀奇的事情。一如苏洵所言“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这位考生约莫四十多岁,头发花白,想来是考了许多场不中的,此次铤而走险许是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枷一月”是少不了的,更惨的是“发为民”此生不准再科举,这于读书人而言无异于是“灭顶之灾”。

作弊有风险,且行且珍惜。

稍后,前头传来那考生的作弊手段,乃是塞了本《四书典仓》于谷道企图带入考场。

怎么塞的进?

这本书就是科考作弊的神器。书分为上、下两册,每册长7.5厘米,宽6厘米,厚约0.7厘米。书册内容包括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的主要内容,共计11万余字。写字用的是老鼠胡须特制的“鼠毫”。

那么夹带在什么地方呢?能夹带的地方可多了,衣服、鞋袜、砚台、蜡烛、食品都可以,或者干脆写在身体上。比如蜡烛怎么夹带呢?考生把蜡烛内部从底下掏空,把纸条塞进去,再用蜡油把底部封平,就可以带入考场了。

不过,这位仁兄对自己够狠,居然给自个**……咳,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罢了。

搜检极慢,约摸两个时辰方轮到冯过。

一刻钟后,冯过整理着衣裳,脸色白里透红着通过廊道,终于还是忍不住嘀咕了一声:“这叫个啥事啊……”

难怪要三天考一场了,单搜检就得花费老半天时间哪。

来不及多想,他顺着指示牌往里走,一路走马观花般的观看贡院格局。

正门内侧东西设有官廨,供乡试时维护考场秩序的人员休息用。临近有二扇门,前面是照壁,正面砌有巨大盘龙,背面用于张贴“金榜”。越过广场进入二门,中辟五门并列,以免考生彼此拥挤。再一进深便是“龙门”,俗称为“龙门口”。由此开始,考生和乡试人员以外的任何人都不得入内。

从龙门向前,有一座斗拱飞檐的三层塔形高楼,名曰“明远楼”,登高可尽览贡院全景。嗯,“明远”一词应是出自《大庸》的“慎络追远,明得归厚”。此楼是历届考试时执事官员发号施令和监临、监试、巡察等登楼值班了望之处。冯过仿佛见到李格非并一干监考官员正向下望着,抬头望去,却是视野盲区。

其实,走过明远楼方是主考官监临考场、外帘官办公相的地方——“致公堂”。

听资哲说过,堂东西两侧的房屋,是监临、提调、监试、巡察各堂办公、食宿之地。外帘官办事地点前还设有木栏回廊,闲杂人等不能进入。

至于资哲为何知道?不好意思,他也曾是江西乡试主考官。

“致公堂”的后方则是“戒慎堂”,堂后檐墙有“外帘门”,外帘官到此必须止步。“致公堂”和“戒慎堂”之间的两侧房屋,是掌卷、受卷、誉录、对读、弥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职司人员办公及食宿处所。外帘门外还有一座“飞虹石桥”,是内外帘官工作的分界线,乡试时双方不可穿越此桥。内帘门内有“衡鉴堂”,是当年主考、典试们的阅览考卷、评定名次和主司们的食宿的地方。

号舍在贡院两侧,为防止人翻墙而入,贡院的内、外墙上布满荆棘,因此有“棘闱”的称号。南昌贡院一共有号舍一万七千余间,号舍分别用《千字文》编号。但为了避讳或不吉祥的字,“天、地、玄、皇、轲、荒、吊”以及数目字一般不使用。每排号舍常常是一百间或五十间的规格,两排之间留有长巷,置有号灯、号旗识别,另置有水缸、厕舍等。

在号军的带领下,冯过找到了自己的号舍,不忘道了声“谢”。

废话,可不得留个好印象么,每个号舍都会有一个号军监视考生,哪敢去得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