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廿六章 高雅条鬯

鼎定河山 第一百廿六章 高雅条鬯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李格非,北宋文学家,字文叔,齐州章丘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着《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中进士,初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教授……另,李格非文叔、廖正一明略、李禧膺仲、董荣武子,号“后四学士”。

这是那个时空的李格非,既是“李清照之父”,且是“苏门学士”,发妻是宰相王珪的大女儿,续弦则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对了,王珪次子王仲山的女儿嫁给了秦桧……这人脉,想来朋友圈发的都是高大上的文案。

不过,这个时空其人生轨迹并不尽相同。首先,他是理宗祥平八年的进士,高中二甲第六,殿试结束后选为“庶常吉士”,三年后留馆为翰林院检讨。再十二年,迁翰林院侍讲学士。

本朝规定,每遇直省文武乡试、会试、殿试时充主考官、读卷官;两京乡试,掌院学士充正、副主考、侍读、侍讲以下担任考官。各省乡试,学士以下、编修、检讨以上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会试,掌院学士充任正副考官,侍读、侍讲学士以下充同考官。武科会试,侍读、侍讲学士都可以充任正副考官。

十二年时间,李格非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升至从五品侍讲学士,貌似蹉跎了岁月,其实不然。

自楚以来,有着一甲进士直入翰林的规矩,也就是说状元、榜眼、探花是直接可以进入翰林院的,而同榜二、三甲的进士则需要通过考取庶吉士才能够进入翰林,这被称为“朝考”。入选翰林院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亲笔勾定,这被称为“钦点翰林”。

状元入职翰林院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院内部经验丰富者担任教习,传授各种知识。三年期满后,会在下次会试之前进行考核,这被称为“散馆”。只有成绩优异者才会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的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等职,也有被外放到地方为官的。

也就是说,翰林院每三年会被淘汰一批,从而空出位置给新科进士,而能够依旧留在翰林院的,无一不是精英中的精英。

自明真宗成化以后,不但内阁,就连六部长官也有定例以翰林官充任的。“其在六部,自成化时,周洪谟以后,礼部尚书、侍郎必由翰林,吏部两侍郎必有一由于翰林。其由翰林者,尚书则兼学士(六部皆然),侍郎则兼侍读、侍讲学士。其在詹事府暨坊、局官,视其品级,必带本院衔(詹事,少詹事带学士衔,庶子,谕德,中允,赞善则带侍讲、侍读学士以至于编修、检讨等衔)”。

由此可见,翰林院其实便是高官基地。留在翰林院内部升迁,速度当然是快,台阶相对较少,但也有命背的或者只会死读书的,这种人一旦进入翰林院,有的就此被遗忘了,一连十几年都不得升迁。

另外,翰林院虽然好,但毕竟是个清水衙门,因此很多人都会找机会外放,离开翰林院之后,大部分人都会留在京中六部或其他衙门任职,之后便和其他官员一样等着升迁;少部分会被外放到地方为官。这些人虽然不在翰林,但毕竟有入职“翰林院”这个光鲜的履历在,所以他们的升迁速度较之普通官员来说也是要快一些的。

李格非在翰林院一呆十五年,熬走了四任掌院学士,确属异类,像他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虽说翰林院清贵,但你这霸着位置不走是几个意思?

事实是,他这升迁缓慢好似被拘禁在翰林院,原因有二:

其一,此人清正耿直,从不掩饰喜恶,“口无遮拦”,很是得罪了些朝中权贵,难免遭致打压;

再者,其厌恶邪术、不信鬼神。某回见有道士说**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好,杖而出诸境……呵呵,你一手无实权的翰林官,居然越俎代庖的多管闲事,置咱京师一干主官于何地?

这倒也罢了,他“不阿权贵”名声在外,反正得罪的人海了去,且皆大义凛然,“师出有名”呀,人家顶多是暗地里给他下绊子,真不好站出来搞事情,关键是伊此举竟是恶心了当今官家。

崇宁帝信道,乃是狂热的道教信徒。常佶笃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十月十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崇宁二年编成的《崇宁万寿道藏》是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崇宁帝为了发展道教,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而大兴宫观。神霄派便是此时形成的道教新派别,实际创始人是林灵素——“灵素,浙江温州人。少从浮屠,因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神霄派以常佶为“教主”,主张皇权、政权、神权合一。他采取崇道抑佛的国策,听信林灵素之言,将佛改为大觉金仙,僧人为德士,寺院改为宫观。并在道士的建议下修建艮岳,兴起花石纲。更甚的是,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而且也喜欢别人称呼他为“道君”或“道君皇帝”。又耗费巨资,大动土木,兴建了很多宫观庙宇。还给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加封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加封后土神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柢”,加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呃,你李格非区区从五品翰林院侍讲学士,敢公然攻击皇帝的喜好?这是自我放逐还是自暴自弃?

此其二也。

还有极其关键的一点,他与“无佑党”关系极密。

理宗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执政期间,为保障新法顺利推行,将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新法的旧党成员大部分排挤出朝廷。理宗去世后,十岁的英宗即位,年号“元佑”,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一直不赞成新法,于是司马光等旧党重返朝廷,开始了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的活动。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内部因政见、学术思想不一而分化为以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河北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为首的“朔党”。各党之间势同水火,相互争吵攻击,使得党争愈演愈烈。

元佑八年高氏病逝,英宗亲政,年轻的皇帝早对高太后不满,决定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要继承理宗的遗志,推行新法。他重新起用变法的章惇、蔡卞、曾布等人,恢复新法。同时,将旧党主要官员吕大防、刘挚、苏辙、梁焘、范纯仁等贬官流放,将韩维等三十人贬官,已去世的司马光、吕公着等人甚至被毁墓来追加惩罚。朝廷把元佑时期打击变法派的人称为“元佑党人”,定“元佑党籍”七十三人。

政和七年,英宗病逝,常佶即位,但大权在向太后手中。向太后是守旧派,变法派章惇、蔡卞、蔡京等人因此先后被贬,旧党成员又陆续回到朝廷。当年七月,常佶亲政,他在曾布的鼓动下决意继承理宗、英宗的变法事业,任用蔡京为相继续变法。

为了打击反对者,蔡京先把元佑和元符三年恢复旧法的司马光、文彦博、吕公着等一百二十人定为“奸党”,把他们的名字刻在石头上,立在文德殿门口。接着又划分所谓“正等”和“邪等”,把自己的党羽列为“正等”,异己列入“邪等”。去年,蔡京又把他定的“奸党”、“邪等”名单删除一部分后,定为“元佑党籍”,以司马光为首共三百零九人,其中除了旧党官员,也有章惇、曾布等变法派。然后他请皇帝亲自书写,刻石立在文德殿东墙,再由他本人抄写,令地方各州、府刻石立碑,昭示天下。

而李格非正是苏轼的学生,有深厚的师生之谊。

凡此种种,大抵便宣判了其“前程可期”。好在,前后二位王氏夫人对其助益良多,岳家底子厚来头硬,一个是状元、检校太师、安武军和彰德军节度使,一个执掌朝政十六载、时称“三旨相公”。余荫深深,倒是护得住他。

是以,十五载时光荏苒,他能升至侍讲学士,属实不易。

这其中与他好友资哲亦有干系,正是清溪先生在掌院任上力排众议荐举其升迁,否则……呵呵。

又譬如他这外派为江西乡试主考官,亦是资哲与辛弃疾力荐使然。资、辛二人再度出山,这点面子还是有的嘛。

冯过并不晓得此中关节利害,只昨日方知晓今科乡试主考官是李格非,诶,李清照的父亲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