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三十八章 五经魁首

鼎定河山 第一百三十八章 五经魁首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大昌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江西作为科举强省,非止是解元,乡试前十是必中进士的,但竞争激烈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怎样个强法,简单的说说。

太宗时,永乐二年当年共有进士470人,其中有四分之一都是江西人,而江西也仅仅占了大定约十分之一的土地,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完全可以说是奇迹。

但是这还不是最奇怪的,最奇怪的是这次科举的前三甲全是江西人,而且就连四到七名也全是江西人,可以说这次科举江西绝对是最大的赢家了。本身这次考试也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却有一件事成了太宗皇帝心中的一根刺。

那就是这次科举的主考官也是江西人,不过因为并没有抓到任何作弊的线索,所以这件事也只能是不了了之,不过太宗还是为了让其他地区心理平衡一点,就把这位主考官冷藏了,可以说这是科举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了。

江西自昌楚以来,一直是人文荟萃的昌盛之地。归隐田园的陶渊明在浔阳柴桑开百代隐逸之先河,五柳先生的名号至今仍被传颂;理学传世的宗师朱熹在江西婺源承先圣孔子之遗教,晦庵文公的影响自楚朝从未断绝。楚定八大家,江西就占了三个,曾巩、王安石、欧阳修,哪一个名字不是如雷贯耳?

“翰林多吉水”乃是大定江西文脉昌盛的真实写照。百多余间江西进士数量,为全国之首,江西举子“一科三鼎甲”乃至包揽前十名的情况时有发生。自有科举以来,仅仅吉水一县,就出了五百五十六位进士,六名状元,“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绝对不是夸张的描写。“学而优则仕”乃是传统,作为科举半壁江山的江西举子自然延续了这个传统。“十里九布政,九子十知州”,江西籍官员的数量一直是全国前列,位高权重者多如牛毛,这种情况自大昌开始,在大定达到了顶峰。

江西学风之盛,士子相继攀附,必以通经学古为高,人人竞相学习的场面造就了“文章节义之邦”的美名。入定以来,重文崇教的氛围在江西尤为浓厚。“至践者能诵《孝经》《论语》,晓知其大义。凡城郭闾巷、山溪林谷之中,无不有学。”

除了基数庞大的参考人群,江西的书院体系也非常完备。全国书院四百一十七所,江西独占一百零一所,第二名的浙江仅有二十二所,其中象山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同为“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和象山书院更是作为“朱熹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发源地,成为天下书院的典范,这些书院为江西的文教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量的民间力量涌入到了书院的建设当中,三大“义门书院”,陈氏的东佳书堂、胡氏的华林书堂、洪氏的雷塘书院皆是家族式私人书院,宗族内部划拨“义田”和专门款项资赈教育,教化儿孙。除了大型的家族书院,还有大量中小型的私人书院分布在江西的各个地方,大量江西举子走向仕途,登上了朝堂。江西书院体系的发达,极大地促进了江西地区科举的发展,大定初期江西科举呈现了井喷式的发展,江西的官员也占据了明朝的半壁江山。

是以,徐元杰、刘几乡试皆入前十,可以说是一脚踏进了进士行列,来年名列杏榜,前景可期。

这第二张榜单只载了后九十五名新晋举人名单,到第六名亚魁而止,前五名却在另一张榜单,也算是给足了悬念。

乡试放榜的前一天,为了不出差错考官们先要填草榜。主考官依名次填写拟录取试卷的“红号”,草榜填写完毕后,所有乡试官员(包括监临、提调、监试等官)在内堂集中,共同拆卷,将试卷逐一核对红号,最后将依照录取名次将考生姓名、籍贯填写在草榜上。然后,将草榜交给书吏,由他向在座的所以官员宣读考生姓名,完成这些手续后,开始填写正榜。

填正榜时,各省都是从第六名写起,直到完成最后一名,然后再写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

各省乡试填榜后,需要在榜单上钤盖印信,即在年月和接缝处钤盖布政使关防印。填榜的第二天,各省在布政使司或巡抚署门前张挂,也有同时张挂于贡院“龙虎墙”。榜单张挂时,派兵士看守,三天后收缴存档。

乡试放榜前,考生们都非常关注考试结果,经常会向考场的门丁打听录取结果,称为“看鸽棚”。放榜之后,门丁往往会率报子鸣锣报喜,并有一张长条形的白纸条,上写“中式某某科乡试第几名举人,XⅩ省ⅩⅩ府县学优廪生,或廪生增生附生”。此后,还要送捷报,不仅要送外考生家中,还送往亲戚家中。时人写《报喜》诗曰:

高升高中任高才,添喜红条便报来。讨赏门前无别话,今朝小的喝三杯。

报喜人到了新科举人家中要受到隆重的接待,而且还要在举人家小住几天由考中举人家开出单子,上面列出所有亲戚朋友的名字,由报喜人去报喜,请他们前来贺喜。譬如那些个闲汉,挤在龙虎墙前,为的就是讨几个赏钱,而五经魁正是“兵家必争之地”。

大定科举分“五经试士”。“五经”即《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每经所取第一名为“经魁”,“魁”即是“首”、“第一”之意。乡试中,每科前五名必须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亦简称“五魁”。

尔后,“五魁”被一些喜欢喝酒宴聚的人作为吉语祝福,这个酒令中的吉语,就是对魁星点状元的纪念。

其实,张贴最后一张五经魁榜单间隔并不算太久,看榜的考生已散去了一大半,其中以失魂落魄者居多。

乡试过关名额有定数,考生大抵是心中有数的,大多期待着能上榜便成,经魁是想都不敢想的。不过,虽然知晓自己落榜已成定局,心如死灰般慢慢离去,脚下却是向着布政使司署衙行去。或许,万一真上五经魁榜单了呢?

贡院前顿时空荡许多,不肯散去的大抵是新科举人及一干友朋,翘首以待的是,这最后五人究竟是何路大神?

恰巧冯过、汪革几个比肩而立,瞬时吸睛无数。“临川四大才子”已有一位高中,其余三位岂会落队?至于冯过,他的院试程文早早的流传开来,谁敢等闲视之?要是连他也落榜,那才是大新闻呢。

也就是约莫一刻钟后,又有人走出贡院,这回却有好几人,其中五人皆是儒生装扮的中年人,姿容儒雅,在贡院门口一字排开。

衙役慢慢的去张贴榜单时,其中一儒生肃身拱手,道:“今我衔等命,抡材于赣,幸不辱使命,乃识贤才……”

吧啦吧啦说了一番话,大抵是受皇帝派遣为江西乡试选拔国家栋梁之材,诚惶诚恐,不敢稍有懈怠以负皇恩之类。

而后,右首儒生高声唱道:“大定崇宁四年,江西布政使司乡试第五名,《礼》房魁首,临川饶节!”

“恭喜德操兄桂榜题名!”

饶节尚有些发懵,汪革及谢逸兄弟已是第一时间向他道喜,言辞表情并无丝毫作伪。

饶是他这当事人心态平和,也是开怀而笑,连连拱手还礼。

冯过自也祝贺两句,心下却是暗叹:“这位饶德操在那个时空可是终生不仕的,最擅写诗。其诗淳真朴实,华而不绮,曾到杭州灵隐寺挂锡,后为襄阳天宁寺主持,潜心研究佛经,在襄、汉间声望甚隆。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但这会儿他成了乡试经魁,这个世界怕是要少了位诗僧了。”

“……《易》房魁首,临川谢逸!”唱名的右边第二位的儒生。

显然,这五位乃是五经房官,大概五经魁的卷子便是他们举荐的,此时露面唱名也算是一份殊荣了。

接着宣布的是《诗》房与《书》房的魁首,分别属于汪革与胡铨。

冯过这才见得胡铨这位“江西脖子最硬的人”,大抵二十五、六岁,身量中等偏瘦,样貌清癯。

五经魁只剩《春秋》房即解元未揭晓,徐元杰刘几自然知道冯过所治本经便是《春秋》,望向他的眼神炙热起来。在这二位看来,冯过拿下解元方是实至名归的,那些赌坊居然将改之排在饶节与胡铨之后,真是目光短浅之极。

终于,前文出过场的“泰和兄”中气十足的唱道:“大定崇宁四年,江西布政使司乡试解元,《春秋》房魁首,上饶冯过!”

“改之,你是状元……”最是年少的刘几呀呀呀的大叫起来,难得在人前流露真性情。

徐元杰则是一本正经的向冯过长身一揖:“见过解元公。”

这徐仁伯……何时也有幽默细胞了,但怎么感觉鼻子有些发酸呢,冯过深吸一口气,勉强压住心底直要冲将出来的激动,朝着四下团团一揖,微笑着。

这一刻,他便是场中最靓的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