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十三章 锋芒初露

鼎定河山 第十三章 锋芒初露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二场覆试,冯过仍是头批放牌即出。

这院试相当于那世的初升高,难度不小,但也不算太难。

其实,在他魂穿至此时,那个时空的应试教育恰好在大变革中。

首先是中小学入学原则是“就近”。什么意思呢?即只能在户籍地入学,不准跨学区。这是要控制农村学生一窝蜂地往城区跑而导致农村生源流失过剧、农村学校空旷关闭。

另外,初升高的分数线控制严格,只让小部分学生上公立高中,其余大部分初中毕业生只能上中专、师范、职高等学校。这是让偌大的中学生群体提前分流到各个行业中实习,为国家早早培养各方面人才,算是利国之举。

至于义务教育十二年制……嗯,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那世,冯过可是经过中考、高考等各种应试考的,也算是大风大浪的趟过,这区区院试……好吧,不嘚瑟,心下确有几分雀跃。

九月初五,辰时,锣鼓声响起,信州试院的侧门打开,四名军士护着一名吏员,从侧门走出,他们的后面跟着两个衙役,其中一个衙役开口大呼。

“院试发榜,闲杂人等回避,不可挡道……”

这衙役笑容真诚中略带谄媚,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此人便是俗称的“唱榜官”,当然不是殿试时唱榜的礼部官员,而是衙门差役,唱榜乃美差,竞争激烈。

要知道这唱榜的,可以得到不少的喜钱,榜上之人,已经是秀才的身份,上前来看榜的时候,必定给喜钱的,尽管每个人给的不会很多,但加起来就不少了。

更有那城内闲汉,早早地抢占前头有利地形,听清唱榜官唱名,便火速告知同伴,或三五人,或六七人,力争第一时间赶赴新鲜出炉的相公家里报喜。

这才是真真的“生财有大道”呢。

张贴的第一张榜单为“附生榜”,共录四十名。

还没有取得廪生、增生资格的生员,通称“附生”,即“附学生员”。附学意为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附生原指在增生之外额外增加者,后则凡初入学者皆谓之附生。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

随着唱名结束,榜上有名者神情不一。对于大部分寒窗苦读的童生而言,“附生”虽说亦是生员,但终有名不正言不顺之意,实无保障可言,但也总胜过落榜,可谓是希望与失望并存。但对于一小撮家境优渥的富家子弟便是惊喜了,这便算是有功名在身了,只要不自己作死,社会地位可是提高多矣。

沈致信一直立着耳朵细听,唯恐错漏。他心下有数,自己若不在此榜,必名落孙山。终于,唱榜官唱到第四十名:“上饶左溪沈致信……”

呃,孙山者也。

沈致信犹不确信,嘴唇哆嗦着:“过儿,恒哥儿,方才报的可是我的名字?”

冯过重重点头,大声道:“若是左溪再无沈姓致信者,那便是三舅你了。”

沈致信愣住了,喃喃道:“莫非真有与我同名同姓者……”

“幺叔……”自己并不在此榜,虽然心下忐忑,沈开恒仍是认真说道:“左溪并无第二位沈致信童生,恭喜幺叔榜上有名。”

两行清泪蓦然淌落,沈致信哽声低咽,作不得声。

这……心理承受能力也忒差了些吧。冯过那叫一个恨铁不成钢哪,区区秀才而已,何至于此?若是中举甚至中进士岂不要崩溃发疯?嗯,范进中举,果真是道尽科举百味。

待瞧瞧乌泱泱的童生,其中不乏白发皓首者,都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又道“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知”,这院试方是读书晋身的踏板,就这般叫人疯癫成魔?

正暗自嗟叹,那衙差又将第二张榜单贴了上去。

这张榜录的是“增生”名单。

在廪膳生员以外,再增加的生员,称为增广生员,简称“增广生”、“增生”。增广意为增加名额,增加名额后,原额内者为廪生,增额者则为增生;增生虽无食廪饩的待遇,但亦有名额的限制。

此次信州院试共录增广生员三十人,与去年相比增加五人,盖因此次参加院试的童生人数增加了近百人。

嗯,榜单一出,自是有人欢喜有人愁。

沈开恒被录了此榜,神情略略失落,但很快调整心情,一一谢过旁人的祝贺。

这就对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且是青葱少年,哪来那么多悲春悯秋的伤感?何必给自己诸多压力?

嗯,再多说说这“秀才”。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秀才”也叫茂才、博士弟子员、弟子员、庠生等等。上古曾称学校为庠,生员故又称“庠生”。在州、县学的叫“邑庠生”、“县学生”,在府学的称“郡庠生”、“府学生”。明宗时,又有因筹饷而特许,由捐纳取得府、州、县学的生员资格,此种生员称为“例生”或“饷生”。

啥意思呢?就是说,纵然院试被刷下来,亦可通过捐纳获取秀才功名。当然,例生和饷生只是身份代表,象征意义多于实在意义,几无可能去参加乡试、会试博取官身。也正因如此,这等秀才是为真正科班出身的读书人所不齿的,被叱为“污秽龌龊之流,耻与为伍也”。又是一片嘈杂后,衙差终于贴上了第三张榜单,且笑嘻嘻地放缓速度,惹来一片叱骂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嘛,让人心痒痒牙痒痒。

此榜录的乃是院试一等名单,共二十人,称“廪生榜”。

廪生,即“廪膳生员”,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补助生活的生员。廪膳生员都有定额。廪膳意为公家提供膳食或享受公家膳食补贴(称为食廪、食饩、食廪饩),廪膳米人日一升,能供两人一日的膳食,换句话说,一升米一个人能吃两日。另,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且每年发廪饩银十二两。

可别小瞧了这“区区”十二两廪饩银。

《宛署杂记》一书中提到英宗景泰年间的油漆工、轿夫、清洁工的工资非常具有代表性:

一、在诸王馆选淑女、宫女,打扫夫每名三分;

二、装钉匠二名,每名每日工食银七分;

三、油漆匠三十八工,银二两二钱八分;

四、万历十六年谒陵,搬运男夫每名一钱二分银,女轿夫每名四钱八分两。

总的说来,凡是能够粘上为皇帝服务的行业,收入通常都还不错。

如果只是在市井间工作,少的每天三十文钱,多的每天七十文钱,而给皇帝工作,哪怕是打杂,可能每天就有几百文钱入账。当时一斤猪肉的价格是二十文钱左右,米价是二文五钱一斤。

一两银子等于一千文钱,能够购买四百斤大米。

嗯,颇有些那世公务员的意味。

也就是说,秀才即便什么活都不做也饿不死自己,不过这样坐吃山空会很穷,所以又有穷秀才之称。

不过,即便日后科举不顺,秀才们也可另谋出路,如以事塾师、充幕僚、行医、当讼师、看风水、下海经商等。

况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这也难怪区区一个秀才身份也令人趋之若鹜了。

不管怎样,这张“廪生榜”方是此刻最抓人眼球的,未曾上榜的童生们凝神屏气,望眼欲穿,心中祈祷着能榜上有名。

那衙差耍罢太极云手,终于让榜单示之于众。

因此榜只录二十人,圆圈处的名字较大,即便站在后面的人也能瞧个隐约。至于圆圈中央的那个名字更是大了一倍有余,想略过都不可能。

榜单甫一贴好,便有那报喜讨赏的闲汉闷声往外跑。好家伙,那动作,动若脱兔,几个闪转腾挪便挤出了人群,委实干净利落。

嗬,这人可机灵着呢,若是能第一个赶到案首家报喜,那赏钱必是少不了的。至于这榜上有名的九十名秀才家住何方、落脚何处,在城里终日厮混的闲汉们哪有不晓得的道理。

这时,唱榜官高声唱道:“崇宁三年信州府院试头名……上饶吉阳冯过,恭喜冯案首明年乡试连捷,大魁天下。”

“连捷”一般指乡试考中举人后,接着会试又考中进士。此时的“连捷”、“大魁”云云,自是唱榜官的奉承之词,但广场上千来人心思又怎会放在此等小节?尘埃落定后,未过关者难免悲伤失落,却也收拾心情恭喜新晋秀才相公,议论最多的自是“冯过”这个名字。

这也算是冯过的主场,自是有人识得这位上饶“神童”,要知道“信江书院”可是有四十几位参加此次院试的童生。

便有人高声道:“在下罗桥甘诚便是冯案首的同窗,皆是信江书院资先生的门下弟子。”

又有人曼声道:“鹅湖书院陈先生门下八都徐元杰贺冯案首文名远扬。”

一时间道贺声此起彼伏,端的是热闹非凡。有心人听了,心下甚觉酸涩,这些个发声者以“信江书院”的学生居多,此次竟是有十三人被录了秀才,其中更有四人在“廪生榜”。这信江书院是要起飞啊,清溪先生资既明之名亦是随之大震。

当然,最受关注的还得是冯过冯案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