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十四章 倾盖如故

鼎定河山 第十四章 倾盖如故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冯案首却在何处呢?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咳,些许功名,有啥可藏的。新鲜出炉的冯秀才此刻正坐在对面的茶楼,悠哉悠哉地欣赏白鸥园景致呢。

倒非他装十三,实在是内心并无太多波澜,秀才而已,即便是廪生,也只相当于那世考上了重点高中,有必要那么兴奋激动吗?

他这云淡风轻的样子落在沈致信二人眼中,便无异于“天外飞仙”了,怎能不叫人折服?

事实上,激动自是有的,院试是科举晋身的敲门砖呢,想在这个时空活出个花样来,科举之道才是正途。只不过冯过拥有着中年人的灵魂,早炼就了金刚不坏……喜怒不形于色,又哪会让沈致信这等毛头小伙子瞧出端倪来。

当听到那个肤色黝黑的年轻人姓名时,冯过怔住了。徐元杰?世人总说“天意弄人”,确是如此。

魂穿至此,最令他错愕的是,除了国号不同,所谓信州、上饶、小骆村、左溪等等,竟是他前世生于斯长于斯之地。

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湮没了亭台阁榭,江南水乡村居成了旅游休闲胜地,短短数十载变迁淹灭了儿时回忆……如此种种,正是那世中年人抹不去的遗憾。

到了这里,恍惚间又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孩童时分,小桥流水人家,鸡鸣牛哞犬吠,田间地头山野,嬉戏打闹玩耍。

天意弄人,终究不薄,这大概也是冯过渐而泰然处之的原由。

信州地处江南一隅,向为交通要脉,亦不乏历史名人,如吴芮、张潜、洪迈、朱熹、辛弃疾、姜夔、江永、蒋仕铨、陈康伯、汪藻、徐谦、夏尚朴、吕怀、费宏等,徐元杰亦是其中之一。

冯过是知道这位上饶历史文人的。

据《宋史.徐元杰传》所载:“徐元杰,字仁伯,号梅野,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煌固镇黄塘村人,幼颖悟,诵书日数千言,每冥思精索。闻陈文蔚讲书铅山,实朱熹门人,往师之。后师事真德秀。绍定五年,进士及第。签书镇东军节判官厅公事。嘉熙二年,召为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元老旧德次第收召,元杰亦兼右司郎官,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杜范入相,复延议军国事。为书无虑数十,所言皆朝廷大政,边鄙远虑……帝悼念不已,赐官田五百亩、缗钱五千,给其家。赐谥忠愍……”

或许,徐仁伯在历史长河中名声不显,但却是上饶的名片,因为他是上饶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嗯,绍定五年,即(公元1232年),徐元杰38岁时金榜题名,考中进士第一名,被宋朝理宗皇帝钦点为新科状元。

总之,徐元杰是忠臣、直臣,更是饶城之光……

那个时空,冯过便慕名去过黄塘状元故里缅怀先贤,接受了一番心灵涤净。

好吧,问题在于,这个时空的徐元杰与那个时空的状元公有何关联?或者干脆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院试到此便告一段落,隔日新晋秀才循例去拜见大宗师周伯通。

提学大人自是不会端着架子,和颜悦色的勉励一二,乃是题中应有之意,唯独在冯过这里好一番问答,大抵也是案首应有的待遇。

对于冯过院试答卷,周督学亦是以首场四书题为重,显然极为嘉许。

“尝闻古之君子,周旋则中规,折旋则中矩,此固不必实有此规矩也。顾不必有者,矩规之寓于虚;而不可无者,规矩之形于实。奈之何、以审曲面势之人,而漫日舍旃、舍旃也……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周伯通捋须诵道:“大而言之,则天道为规,地道为矩,虽两仪不能离规矩而成形。小而言之,则袂必应规,夹必如矩,虽一衣不能舍规矩而从事……”

这两段乃是冯过院试四书答题“不以规钜”的起股与中股,意思是:即便你真的具有这两种品质可以藐视规矩,但怎么才能证明你具有这两种品质呢?还是得靠“规矩”确定明和巧的标准。所以说,“明”和“巧”也必须依赖规矩而存在,世间万物都要有规矩。用排比说明大到天地,小到人的衣服,都要有一定的规矩。

所谓八股文,其实便是议论文,作文开头便得抛出论点,而后证明自己的论点是对的,倒是与几何证明题异曲同工。

一篇好的八股文自须论点鲜明、论据翔实、论证有力,以期让读者欣然接受。

很显然,冯过这篇文章便是如此。

如起讲结尾用反问感叹语气,就是“为什么”或“怎么办呢”,以能够看出曲线、面对形象的人,而随便说“舍旃舍旃”呢?“舍旃舍旃”,就是“舍了罢”、“舍了罢”。这里用《诗经》典故原句,以增加文章文采。《诗经·唐风》中《采苓》篇:“舍旃舍旃”,同“之”字,即“舍之”、“舍之”。见《广韵、释言》。在一般文言文中,以“旃”字当“之”用的是少见的。这样用可见作者的学问,亦可博得阅卷官的赞赏。堂中诸生望向气定神闲的冯过,百感交集。

原本,冯过以十四岁之龄夺得院试案首,虽未掀起大波澜,但也不乏争议声。毕竟,他的年龄摆在那,委实无法令人信服,不少人心下正憋着要“欣赏”冯案首的大作呢。

周提学厮混官场多年,又哪里会不清楚其中关节,也不待院试时文录刊印上市,抢先将冯过的试文公诸于众,既是为冯过正名,又何尝不是以此证明自己的公正公明?

毋庸置疑的是,冯过这篇试文即便是放在乡试甚至是会试亦是佳作,用在区区院试实在是大材小用了。

有句话来着,嫉妒乃是人之常情,但当别人以辗压般的姿势呈现在你面前时,那便唯有羡慕乃至于折服了。

不管怎样,随着冯过的院试卷文宣之于众,他的案首之名算是实至名归了。至少在现阶段,他的名气足够大。

十四岁的院试案首啊,太惊艳了有没有?而后,又有消息称,若非信江书院的资先生规劝,冯过怕是早二年就已经是秀才身了。啧啧,这让那些皓首童生情何以堪呀。

拜见罢周提学,一干新晋秀才浩浩荡荡的杀向城中最大的酒楼。这批士子中他日必有出人头地者,说不准还会有资哲、辛弃疾那般的大人物,既有同年情谊在,自得好生联络一番。

席间,杯觥交错,酒令横出,少不得吟诗作对,酒至酣时,亦有风花雪月之论。

冯过以年幼不敢饮酒之由,饶有兴致地参与其中,忍不住暗叹:这才是读书人打开的正确方式嘛,哪会迂腐呆板,分明是狂放不羁才对。

一场宴席下来,立马多了一大帮好基友,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的好不亲密……咳咳,所以说酒的确是好地方,都说无酒不成席,三杯两盏入腹,感情随即升温,不论做啥事半而功倍也。

冯过倒是结交了数人,书院的同窗甘诚毋须多言,来自“鹅湖书院”的几位亦是值得一交。

话说信州这两大书院相距不过五十里,冯过却是从未去过“鹅湖书院”,还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此次九月初九“鹅湖之会”,辛弃疾让冯过跟去旁听,也算是见见世面。

冯过自是欣然应允,此回遇有来自于鹅湖书院的同年,恰好可以提前打探一番。其中徐元杰、刘几者,值得深交。

宴会罢,已是戌末,城门已闭冯过乃相邀刘几、甘诚、徐元杰在城中冯氏别业留宿,免不了又是一番攀谈。

甘诚十七岁,颇善交际,口才甚好。徐元杰十九岁,性言辞直爽。刘几却是甚少主动挑引话题,大多是在倾注旁听。

待得明日,众人散去,冯过通过打探晓得这三人的境况。

甘诚,字坦之,罗桥东山岭人,家境渥实,乃是罗桥大户。小骆村与东山岭相去不过十里,彼此多有通婚嫁娶,冯居庸与甘诚之父甘炳炎交情极深,两家儿郎又是同窗,可谓是革命友谊代代相传。

徐元杰与那个时空黄塘状元公的身世仿佛,母亲张氏,广丰人,端庄贤惠,缝补浆洗操持着家务,照料着整个家。说起他母亲,乡村邻里无不赞许有加,称其才女。她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个私塾先生,她跟着父亲学了不少文化,不但能断文识字,还通晓诗文,曾诗曰,“墨醇书香闻千次,慧悟心间常静思。不知帘外溶溶月,上到梅花第几枝”。而徐元杰第二天起床,竟然一字不漏,毫无差错地给背了出来。其母遂用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他读《诗经》,背唐诗,讲《论语》,说《史记》。其八岁入上饶县学,聪敏好学,遂小有才。名待其十三岁,乃就读于鹅湖书院,拜师于名儒陈文蔚。

这,妥妥的状元之路嘛。

刘几,字之道,陈坊沽溪人。幼失怙恃,为祖母、叔父所养。其卓然有志,慷慨出乡里,入鹅湖书院求学于陈文蔚,八年乃成,同为院试廪生榜上客。

其言语不多,然出口成章,足可见读书之精广。

冯过原本也是个不爱言辞之人,与刘之道可谓是同辈中人也。

此四人,日后名震朝野,是为“信州四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