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十五章 过而改之

鼎定河山 第十五章 过而改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冯过晋身为秀才,对于吉阳冯氏算是大喜事。

冯氏自瓦窑头迁至小骆村,历经八代百十年,白手起家,从小作坊主始一直做到时下的大规模,名下产业壮大,在信州搏下了不弱的名声,已有名门望族的气象,独独缺了正经科举入仕的族人光大门楣,终究底蕴不足。

商人逐利,本朝却重商,乃是时局所致。

定朝与那个时空的宋朝一般,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因为北方有与它同时并立过的朝代,疆域亦与北宋相同,指的是从幽云十六州往南的地区。

此前,中原王朝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是丝绸之路,这条商贸道路自西汉开辟以来,曾经为中原王朝创造过无尽的财富。然而到定朝时,丝绸之路已经由燕金所控制。定朝因此失去重要的一条国库来源。又加上自太宗两次伐燕失利和真宗的檀渊之盟,定朝每年要面临大量的财政支出。

为了弥补缺口,真宗更改祖宗之法,下诏允许民间自由贸易。一时间,定朝的税收立刻出现成效,仅真宗皇帝在位期间,年收入已经突破数千两白银。

定朝的商贩活跃程度,没有任何朝代可以比拟。它是一项由朝廷直接提倡的经济活动,朝廷不但鼓励百姓积极从事商贸,同时还为那些商贩适当免除徭役。从大定奇书《东京梦华录》中的描述可以看出,东京汴梁城已经具备相当完善的商业集市,所有生活生产物品,应有尽有。

以往的朝代中,朝廷抑制商贸的办法,轻则采取繁重的税收,重则直接按律令充军,定朝却不这样做。定朝对商人十分优待,为了鼓励商贸业发展,出台过很多扶商助商的策略。

最大的举措便是取消坊市制。以前,商贩做买卖必须在规定的地方,决不允许随意摆摊。到定真宗时期,官府彻底放开对集市的管控,采取绝对的自由买卖,商贩觉得哪里位置好,便可以随便出摊,前提是要缴纳摊租。

其实,定朝官府对商人收取的赋税非常低,共分为两大模块,一是杭税百分之二,二是住税百分之三,两样加起来一共是百分之五的赋税。再扣去商贩的生意成本,所剩的钱财便是商人的净收入。用一句话总结,定朝对商贸的鼓励,不是依靠个体重税的方式,而是依靠更加自由的贸易,促进商贸业繁荣,用量变来引起质变。

仁宗康定年间,皇帝巡幸出游。由于汴梁城的街道上,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地摊,导致马车只能勉强单行通过。大臣建议暂时清理一下道路,仁宗不许。

是以,本朝作为商贩有着极其崇高的社会地位,一点不亚于那些修身治学的读书人,不但做买卖的赋税低、利润高,连皇帝修宫城和出行都要顾及集市正常营业。

但不管如何,“士农工商”,“商”始终地位不显。但若沾上了“官”,那便不可同日而语了。因而,大定朝的巨贾豪商不惜耗费巨资也要全力培养族中读书种子,以期从商贾世家向书香门第转型。

近年,冯氏族中很是出了几个读书种子,尤以冯过为最。其实,小七天资聪颖,过院试是迟早的事,但以舞勺之年夺得秀才功名,更是院试案首,这委实给族人带来了惊喜,更带来了荣光。

庆贺自是少不了的。

九月初六,冯氏大开祠堂,由族长冯礼唐领着上六房、下六房的男丁敬拜祖宗,宣颂冯过之举,并取表字“改之”。

《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谷梁传·文公十二年》说“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意思是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用簪把冠和发髻固定在一起,然后由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儿的含义起一个字,从此,就列入“丈夫”行列了。

为什么男子成年要加冠取字呢?因为名儿是父亲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呼叫他的名儿,所以得另取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岁,行过冠礼并为自己取个“字”,自此即表示他已是个成年人了。

然而《礼记·冠义》还说,加冠取字,“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意思是说加冠取字后一个人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能被称为真正的人,然后才可以治理别人。原来这“冠而字”并不仅仅为“敬名称字”,还另有深意。它是贵族阶层中,对一个成年男性承认并接纳为正式成员的一种表示,自此之后,便可以让他“治人”。所以儒家把冠礼看作是“礼之始”,冠礼也成为华夏礼仪的起点。

冯过自是未到及冠之龄,但却有了秀才功名,这便有些尴尬了,总得设法“弥补”一二。

这不,列祖列宗牌位前,冯过一身秀才装扮,愈发衬得俊秀,端的是惹人注视。

本朝《舆服志三》记载:“承平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以士人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令工部制式以进。太祖亲视,乃三易乃定。”本朝的生员服饰专用襕衫,用玉色布绢制作,宽袖皂缘。襕衫是生员的礼服,祭孔、祭祖、见官、赴宴等正式场合下穿着,平时着便服。承平末年,又许生员戴遮阳帽,也叫古笠,昌代称之为席帽。另,生员平时多戴四方平定巾,搭配各色花素的绸、纱、绫、缎道袍。

《三才图会》述其来源谓:“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相传国初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

冯过头戴方巾,衣着襕衫,士子气度卓然,乃为冯氏之光。

自九月初六至九月初八,冯家在小骆村连摆三天流水席,全村六百余男女老少悉数列席,更有县衙府衙、县学府学相关人(官)员到场庆贺,热闹非凡。

信州冯氏名望始涨,后世皆称冯氏荣耀盖因冯改之起也。

“改之”便是冯过的表字。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清溪先生给冯过取的这表字意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虽然不能加冠,但在定朝,对于取表字这回事并无太多羁束,书香门第的及笄女子亦能取字哩。

凡此种种,冯过倒是未有不胜其烦,入乡随俗罢了,倒是那份从容淡定令人啧啧称奇。令他头痛的是另一件事,呃,长辈在考虑他的婚事了。

定太祖承平三年,常威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就是男女双方若想结婚,男方必须达到十六岁,而女方必须达到十四岁,只有这样才能缔结婚姻。

早吗?还有呢。要知道民间可是有“三年订亲”之说的,也就是说,男的十三岁、女的十一岁便可以谈婚论嫁。

冯过这年龄,还真可以谈亲了呢。

也正是因为他有秀才光环加持,一时间媒婆蜂拥而至,踏破冯家门槛。

当冯迅笑嘻嘻的说了此事,一副人小鬼大的模样让冯过愕然之余又忍俊不禁,这万恶的封建社会呀,残害小苗苗呢。

得杜绝这荒谬的苗头,冯过遂寻了机会在父亲面前言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咳,口误,是未中进士前不婚娶,以免影响进学。

冯居庸那叫一个老怀甚慰,进士哪,若真有那一日,即便晚上十年抱孙子又有何妨?

族长冯礼唐听晓此事,亦是频频捋须:“吾沈氏振兴有望矣,幸甚幸甚。”

至于冯沈氏,更是怎样也遮掩不住脸上的喜色,一边不失礼数地应对着纷至沓来的媒婆,一边摇头叹气,笑眯眯的拿冯过的说辞敷衍一番。

媒婆们的脸色那叫一个精彩,心里恨痒痒,还得陪着笑说些奉承话,但也晓得事不可为,只得偃旗息鼓。

这样的戏码,冯沈氏愈来愈驾轻就熟,亦乐此不疲。

此事到此告一段落。

九月初八午后,沈氏流水席仍在摆办,冯过却是坐着骡车慢慢悠悠的踏上铅山之行。

先汇合了甘诚、沈开恒,一个时辰后,又在水南街与徐元杰、刘几碰面,一行人坐着三驾骡车悠然南去,不多时便到了皂头。

皂头在大昌时为漕运埠头,故名漕头。大楚乾丰安徽歙县赵姓迁此,演化成“赵头”;因妇女常采撷河边“皂荚树”浣衣,后逐渐演化成“皂头”。

见天色尚早,众人略作休憩,品尝了当地茶水糕点,又重新启程。

骡车吱吱呀呀地前行二十多里地,正是黄昏时分,晚照余晖,透过树桠枝叶,金光粼粼。山麓青青,河水弯弯,两岸民居散落,竹柏松杨参差有致,好一派田园山水,却是到了黄沙岭。

黄沙岭乡因黄沙古道而得名,境内林木森森,可循此入闽。

当夜,一行人寻了当地唯一的客栈住宿,虽然简陋,却也是另有一番意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