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十六章 青云正上

鼎定河山 第十六章 青云正上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铅山县鹅湖山麓,山为武夷支脉,因山上有鹅湖得名。书院位于鹅湖寺西侧,距河口镇十五公里。与吉安白鹭洲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南昌的豫章书院齐名,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

淳熙二年,朱子夫、吕祖和、陆玄、陆雍在此聚会讲学,是为文坛盛事“鹅湖之会”。四子殁,信州刺史杨汝砺筑“四贤祠”以资纪念。淳熙十年赐名“文宗书院”,后更名为“鹅湖书院”。

九月初九,铅山鹅湖书院贤士云集、墨客咸至。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昌朝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楚朝,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定朝。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山间露气未散,鹅湖峰已是游人不断,三五成游,有那士子高声吟哦,狂放不羁。

冯过听了,不由得怔了怔。

他们一行数人在黄沙岭歇了一宿,今日一大早便动身赶往铅山,同登鹅湖峰。

“改之,此诗……可有所感?”徐元杰恰好见得此幕,若有所悟,乃出声发问。

“嗯……哦,青莲居士的诗自是极好的,只是……”冯过踌躇着,欲言又止。

是的,这个时空亦有“诗仙”李白,只是他的诗存世极少,且有残缺,如这首《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便是如此。

他这一犹豫,徐元杰与刘几数位对视一眼,眼神发亮,犹若嗅着腥的猫般:“改之可不许藏掖哪,但请直言。”

冯过想了想,摸着鼻子道:“这诗……吾曾在某古本见过全篇……”

“改之在何处见过?”刘几是个急性子,追问道:“莫非时下流传的乃是青莲残篇?全篇如何?”

好嘛,妥妥的刘三问。

的确,时下流传的此诗唯有四言,虽也言之有物,但总让人感觉意犹未尽。

反正是假孤本古籍之名,冯过将这首长诗诵了一遍。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徐、刘几人先是面面相觑,果真是全篇哪,继而随着冯过的吟诵沉浸于诗意之中。

讲真,李白的这首诗在那个时空名声不显,算不上耳熟能详。

李白集中存有酬赠崔侍御诗十一首,大多是在金陵一带写的。这组诗李白南游至宣城时所作。关于崔侍御为何人,学术界尚存争议。郁贤皓《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认为,崔侍御即是崔成甫。这两首诗感叹光阴易逝与怀才不遇,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也蕴含了抱负未能实现的苦闷。

但这个时空是“残缺”的,于冯过而言,他便真真是开了挂的那位,前世所有看过的东西如刻在了脑海中一般,这……应是穿越者的福利吧。

整首诗诵罢,毫无顿挫抑扬可言,却是惊呆了小伙伴们。

此时在场的大多是功名在身的士子,即便不擅诗文,基本的鉴赏力却是有的,冯过平铺直叙的念的这首诗隐隐然有大家风范,实不愧为精妙好文。关键是,诸多士子目光交错,皆是微微摇头,从没在其它地方读过此诗啊,莫非是这位俊秀少年郎所作?这……太不真实了吧?

有那性子急的忍不住出声相问:“好诗,敢问这位朋友尊敬大名?”

发问者虽然心存疑惑,但见冯过襕衫方巾秀才装扮,终究没有当面质疑。

冯过尚未回复,身旁的甘诚抢先道:“此乃本度信州院试案首冯过冯改之。”声音洪亮,与有荣焉。

问话那人“啊”了声,又惊又喜,乃拱手作揖道:“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原来是冯案首当面,失礼失礼,在下铅山费懋贤见过改之兄。”

费懋贤?冯过觉得这名字有些耳熟,却是想不起来在何处听过,见那人与自己年纪相仿,样貌端正,心下生了几分好感,也是拱手还礼。

刘几见冯过似是不知费懋贤来历,轻声道:“此人乃是左春坊左赞善、健斋先生费子充长子。”

冯过愣了愣,一拍额头,怎地会忘了此节?这本就是个混乱的时空嘛,不可以常理度之。恍然大悟之余,他望向费懋贤的目光不由得炽热了几分。倒非是他势利,只是在那个时空的大明朝,铅山费氏可是大大的有名。

“树德为本,孝友传家”。是铅山横林费氏的家规,其有个共同的堂号:“孝友堂”。

令人惊奇的是,这支费氏从元未避乱到铅山,从一穷二白的逃荒者只历五代,就以科举名世,到第六代创“叔侄同榜”、“兄弟共科”的佳话。

第一代叫费有常,因避红巾之乱,迁徙到铅山横林筑茅屋而居;第二代费广成,二岁父亡,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挑起货郎维持生计,十八岁拆茅棚起高楼,娶妻生子,侍奉亲娘与岳母颐养天年;第三代有兄弟二人,兄长费荣祖一人承父业经商,弟费荣迪读书考取秀才,费门始开耕读风尚,济困扶贫,以德待人;第四代费应麒以德行事,在含珠山创私塾,请名师授业;第五代费瑄于成化十一年中进士。到第六代,兄弟五十人,八人登科,其中费宏高中状元。至此,费氏名播江佑,而成科第世家。

其中,费瑄,成化十一年进士,弘治年间担任兵部员外郎,官至贵州参议。费宏为成化二十三年状元,其堂弟费寀以进士任赞善,而费宏长子费懋贤也于嘉靖五年中进士,改庶吉士;加之正任翰林编修的费懋中,一时之间,父子兄弟并列宫禁,被传为佳话。

当然,最有名的还得是费宏。

费宏,字子充,号健斋、鹅湖,晚年自号湖东野老。铅山人,明朝名臣,内阁首辅。

费宏自幼聪慧好学,十三岁于童子试为文元,十六岁于乡试中解元,二十岁中殿试状元,授翰林修撰。明武宗时入阁,累授为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明世宗时两次入阁,担任首辅,加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嘉靖十四年去世,年六十八。获赠太保,谥号“文宪”。

费宏少年聪慧,有济世之练达才干。仕途虽经曲折,然始终以高风亮节,与杨廷和、杨一清等辅治天下,深受君主倚重,为百姓称赞。

成化二十三年春,费宏参加进士考试,为殿试第一名,得中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当时他虚龄方二十岁,为明代最为年轻的状元翰林。

啧啧,这才是真正的科举达人哪。

说实话,自打结识辛弃疾后,冯过对这个时空有了更深的认知,但毕竟“夺舍”时日尚短,主客尚未完全融合,本尊的记忆有些紊乱,仍需时日去“看世界”。

但,铅山费氏确是明了的,瞬间便想起了许多。

譬如,费宏正在铅山福惠乡烈桥老家守制。

正和七年,母亲余安人去世,费宏回乡治丧守孝,第二年父亲又去世。按丁忧守孝三年算,费宏此时仍在铅山。

这三年来,费宏居家时,开挖惠济渠,建筑新成坝,并讲学含珠山,造福桑梓。

与那个时空相同的是,费宏虽刚过不惑,但却成了铅山之光,更是政坛明星,一旦守制罢回朝,定必会大用。

这,乃是又粗又壮的大腿呢。

此番念头在心头一闪即过,冯过却不晓得在旁人眼中,他亦是值得早结善缘的人物。

呵呵,有些事情正在酝酿发酵中,要将“冯过”之名远远地推广开去。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一句是为始,这是他在院试答卷完毕百无聊赖所为,有“诸葛瓦”珠玉在前,他则“邯郸学步”也。“到此一游”自是不伦不类的恶作剧,其后所写方是“水雷”,轰出了一干潜水党。

诗出孟郊的《劝学》:“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使其更悲,而其气仍壮,故能异于郊寒岛瘦,而与酸馅蔬笋者远矣。”,此所谓“郊寒岛瘦”者也。“寒”者,意指诗内容之嗟悲叹苦,亦谓其诗有清冷之意境美,力避平庸浅率,追求生新瘦硬。

冯过高举“拿来主义”大旗,顺手在试院墙上写了此诗,倒也算应了景。只是,这个时空是未有唐诗宋词之说的,诗词歌赋发展极缓,几乎仍驻足在南北朝停滞不前。他将《劝学》诗放了出来,如何不惊艳绽放?

事实上,当某书吏偶然间在地字壹拾叁号考舍墙壁此诗,乃惊叹不已,后得知此冯过被点为院试案首,遂宣扬开来,直到冯过到得鹅湖,此诗已是在信州文坛传开。

这正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