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四十三章 匡庐奇秀

鼎定河山 第一百四十三章 匡庐奇秀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最早关于庐山名称的文字记载出现于《尚书·禹贡》中:“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其中,“敷浅原”就是庐山别名;此外,庐山还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别名。

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朱熹等文坛巨匠登临庐山,留下无数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

诗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

匡庐奇秀甲天下。

说来遗憾,前世时虽然家乡离庐山不算远,冯过却从未去庐山游玩过。

此次赴省城乡试一切顺利,返乡时日充裕,正好可绕道饶州登庐山游鄱阳湖,了却此前憾事。

“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遥遥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刘几很是兴奋,叽哩哇啦说着。

徐元杰面无表情的说:“早在周初,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又有称匡裕者,字子孝,且有称匡续者。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的。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是以又称匡山,或称之为匡庐。”

刘几“狠狠地”瞪徐元杰一眼——大佬,汝故意抬杠否?

冯过见状,也凑趣道:“话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都得道成仙,山上徒留空庐一座。世人遂将此人去庐存之山称为庐山。因成仙的先生名辅,是以又称为辅山。”

刘几摊摊手,对两位基友的无良表示无奈。

一行人从南昌过来,歇了一夜,次日天未亮便租了艘游船下湖登山。

湖当然便是天下闻名的“鄱阳湖”,天虽蒙蒙亮,仍可见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忽见前方山势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这便是含鄱口了。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鄙岭中央,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西侧,为着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

众人踏着熹微的晨光下船登山。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

庐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庐山观日处位于庐山东谷含鄱峰中段含鄱口,含鄱亭为最佳地点。

拾阶而上,登上望鄱亭,众人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

不一会儿,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鳞。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倚亭四望,浩浩荡荡,胸襟顿时为之开阔。

霎时湖天尽赤,半壁河山成了一幅灿烂绚丽的画卷。雄伟、瑰丽、云浓雾密,莽莽苍苍,状如鱼脊的含鄱岭,像一座屏界屹立在庐山的东南方。它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的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

下当你兴致勃勃地观看岭下风光时,霎时间,薄薄的雾自湖中缓缓升起,越来越浓,越来越大,转而变成白絮,变成云烟向山岗上涌来,攸忽间,峰隐湖失,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伸手可触。人在雾中,仿佛进入了一个混浊世界,令人迷蒙、茫然。

冯过只觉心胸开阔,脱口而出:“苍虬绛节度峥嵘,下界微茫勺水明。最爱他山云似絮,不知身在絮中行。”

刘几亦是心神激荡,忍不住长啸一声。

徐元杰终究内敛,憋的脸泛红潮。

不止美酒醉人,美景亦是一般。

看罢日出,自然要好生游览一番。

众人沿着山路蜿蜒而下,便到了大名鼎鼎的“三叠泉”。三叠泉在庐山五老峰东面,青莲涧的下源,亦称三级泉.水帘泉。于秦楚末年始被樵夫发现。汇集了五老峰和大月山两处溪流,沿冰阶辗转盘旋,喷空而下,沿着三级断崖,分为三叠形成瀑布直泻龙潭,落差达五十余丈。一叠直垂,像一面水晶帘子,从七丈多的簸箕背上一倾下,砸在苍崖上,浪花翻滚,烟雾腾腾,白浪飞溢,溅起亿万珍珠,远看似雨雪交加,近看似大雾茫茫。二叠落差近二十丈,正是“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三叠最长最阔,洪流倾泻,满满荡荡,如玉龙走潭,巨响轰磕,飞瀑跌落处激起了滚滚波涛,浪花四溅。

此处秀美险奇,有“庐山第一奇观”之美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

众人看的心旷神怡,冯解元少不得“作诗”以记之:

“九层峭壁划青空,三叠鸣泉飞暮雨。寒入山谷吼千雪,派出银河轰万古。”

至若五老峰,则见山姿不一,有象诗人吟咏,有象武士高歌,有象鱼翁垂钓,有象老僧盘坐。奇岩怪石千姿百态,雄奇秀丽蔚为大观;峰顶云松弯曲如虬,下有五小峰,即狮子峰、金印峰、石舰峰、凌云峰和旗竿峰。

冯七郎诗兴大发,乃诵曰: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从五老峰西北向而下,不多时便见林麓间隐约有雕梁画栋露出,犹抱琵琶半遮面。

众人加快脚步循迹而去,啧啧,白鹿洞书院哪,文人圣地。

冯过等自是知晓这“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来源——

昌贞元元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南唐开元四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楚开宝九年,楚军攻占江州,庐山国学的历史结束;皇佑五年,孙冕之子孙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间,称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堂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佑六年春,由于兵火,书堂被毁。

后朱子夫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兴复书院的理由,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直到次年三月,白鹿洞书院方初步修复。

三十八年后,朱子夫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修建白鹿洞书院,使朱子夫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

时下,作为官方承认的白鹿洞书院是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在士林间影响深远。

行走于山间,渐渐见到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待得走近,但见书院门楼乃是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

徐元杰手指凌空临摹石额上的字,口中念念有词。

冯过、刘几晓得好友视这为书院题字者为偶像,倒不觉突兀。

石额五字正是仁宗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大定一代名臣。

据说李东阳四岁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刻苦师法颜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书坛乃赞其曰“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

另,李东阳十六岁中举,十七岁高中二甲第一名,震惊天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