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学渊源

鼎定河山 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学渊源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众人在书院门口四处打量,恰有一十二、三岁的儒童出得门来,见状愣了一愣,又见冯过三人皆是士子装束,意气丰发,气度不凡;贾小春等随从个个精壮,显然都是练家子。

儒童乃是见过场面的,只恭谨地施了一礼:“敢问几位客人是访书或是赏景?”

“我等是来拜访前辈的。”冯过还了一礼,道:“这位小友,请问建昌堂长今日可在学院?”

儒童答道:“先生外出访友未回。”

冯过:“何时归来?”

儒童:“或一二日,或三五日,又或一旬半月,实无确切日子。”

冯过顿觉得自己成了贾岛,寻隐者不遇哪。

无奈,他只好再问,得知儒童乃是书院堂长的亲传弟子,吉州吉水人,唤作杨长孺。

此次游庐山,冯过是带有任务的——帮李格非带书信与白鹿洞书院堂主李燔。

事实上,冯过得晓此信息后又惊错了一会儿,李燔此人他知道啊,嗯,是那个时空的。

李蟠,字敬之,建昌人。南宋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业绩非凡。

他先后到朱熹开辟或恢复的“武夷精舍“、“岳麓书院“、“考亭书院“教学,朱熹一生有511位学生。许多人有不懂的地方,朱熹一般都让他们请李燔教习与启发,学子非常敬服。朱熹多次宣示,李燔“交友有益,进步可畏,处事一丝不苟,忠直朴实”,是自己学术的衣钵传人。朱熹还写诗说:“吾道付沧州”,而李燔更被黄宗羲、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列为南方理学耆老、沧州大儒第一。

朱熹去世后,李燔率领南康的学子,开辟“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竹梧书院“,继续传播和研究儒家思想,可以说他从中进士以后的42年都是在教育与研究儒学中度过的。

他打破官本位,为老师朱熹的理学哲学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勤耕教坛,甘之如饴。

应邀回到白鹿洞书院主持书院活动后,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之首,与李燔的教育教学关系很大。当时学生曾达到上千人,“讲学之盛,他郡无比”。

在生命的最后七年他不再为官,潜心教学与儒家思想研究,推荐了一批思想端正的弟子给朝廷,其中崔与之、魏了翁、真德秀、陈宓、郑寅、杨长孺、丁黼、弃宰、龚维藩、徐侨、刘宰、洪咨夔等皆成名儒……

咦,难怪觉得杨长孺这个名字好熟。

等等,这个名字有些“蹊跷”,冯过忍不住问:“杨小友可是吉水人?”

杨长孺微微一怔,点头道“道是”。

冯过再问:“令尊可是诚斋先生?”

杨长孺沉默了片刻,似不愿回答此问,但仍是肃声道:“正是。”

刘几与徐元杰对视了一眼,再看杨长孺时与先前便截然不同,此子身带光环也,因其父真真是位大神,“诚斋先生”即当今诗坛领袖杨万里是也。

“白鹿洞书院”堂长李燔固然是为文坛巨子,与杨万里相比则有不及也。

杨万里不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一下,必背的名诗,有印象了么?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人。

他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老师有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刘廷直、刘才邵、刘珙等。友人则有高德顺、张栻、萧德藻、丘宗卿、王淮、刘袤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其二十七岁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英宗朝时为东宫侍读,太子常佶亲题“诚斋”二字相赠。借焕章阁学士,为燕国贺正旦使接伴使。

《英宗日历》修成时,照例应由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蔡京却另命礼部郎官傅伯寿作序,杨万里于是自劾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英宗圣政》书,本应由杨万里奉进,但英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外调杨万里为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因此得罪了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此幽屏,便与世绝。

常佶即位后,召杨万里赴京,杨万里辞谢不往。次年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去年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他杨万里力主抗燕,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

其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汴京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他的诗,影响极大:“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他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时人称,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

其所作词则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具有幽默、诙谐的特色。

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海外咸推独步,江西横出一枝。

总之,杨诚斋乃是文坛大拿,当世无出其右者。

冯过记得杨长孺是杨万里的长子,肖父,在那个时空也算是小有名气。

看看眼前这稚子,虽然年纪不大,却是端庄重礼少年老成,显然家风甚严。家有举世闻名的父亲,老师亦是世人景仰的饱学鸿儒,此子只要心性不大变,日后必成人物。

当然,见过辛弃疾、李格非这些“历史名人”的冯过并没有太过激动,曾经沧海了呢。

李燔既外出访友不知归期,倒也不好厚颜进去参观“扰民”,他取出书信:“恩师身负皇差,此间事了,即日已返京,留有书信一封交与令师。”

杨长孺茫然地接过书信:“令师是哪位贤长?”

冯过拱手肃声:“恩师姓李讳格非。”

杨长孺“啊”了声,很是吃惊,仔细打量冯过,双眼发亮:“你是本科解元冯改之?”

李格非主考本科江西会试本非秘闻,令士林惊愕的是他所点的今科解元竟是只有十五岁的冯过,一举打破大定科举史的记录。

好在上饶冯改之虽然只是束发之年,这一年来闹出的动静可是不小,算是文名在外,原本便是今科解元的有力竞争者,真的成了事实倒也能服众。

杨长孺心思却极是微妙,有个天下闻名的父亲固然极好,却让他感觉被父亲的光芒笼罩的有些无所适从。少年郎嘛,总想着凭一己之力出人头地而非凭借父祖荫泽,努力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是以,他从不会主动提及父亲。恰恰冯过比他只大了三岁便乡试夺魁,下意识的他便将冯过当作了追赶目标。然而本尊当前,那份不符年纪的从容优雅又令他感觉压力山大。

冯过淡笑点头,道:“恩师与李堂长相交多年,此次主考本省乡试,委实抽不出闲暇来书院拜访旧友,知晓我们几人返乡要经过此地,便写了信给令师……”

杨长孺赶紧道:“文叔先生从京中来江西,原就不便走亲访友……几位先进书院用些茶水休憩一二。”

一早登山看日出,乏是真乏了,且到了大名鼎鼎的白鹿洞书院不进去参观一下,总有过宝山而不入之感。冯过看看徐元杰几人,道:“不会影响书院教学吧?”

杨长孺摇摆手:“今日无课,不碍事的。”

冯过:“如此便叨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