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四十五章 静里乾坤

鼎定河山 第一百四十五章 静里乾坤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书院门前古树垂荫,溪水轻吟。由近及远依次排列着五个高大的院门,由此构成五大院落,每一院落又各有两至三进。

一行人渐次进了书院大门,门内为一院落,东西为厢房,北为御书阁。院内前段青砖铺地,后段为花岗岩、青砖和卵石铺地。西厢房亦即洋池之东厢房,廊柱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东厢房廊柱联“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但见院内外花木扶疏,不时可以听到蛙鸣鸟啼,别有一番意趣。

杨长孺一路低声解说,倒似个尽心尽责的导游。

书院的名字叫白鹿洞,书院难道建在山洞里?其实白鹿洞书院一开始和山洞没有任何关系,望文生义是错误的,只是有此想法的人似乎不在少数。

白鹿洞书院地处四山环合的位置,看起来就像一个山洞。大昌时洛阳人李渤和他的兄弟在此隐居读书,当时李渤养白鹿作为宠物,进出跟随,故而有白鹿先生之说,而白鹿加这个形似山洞的地方便被人称为白鹿洞,后来的书院院长干脆自称“洞主”。

书院虽非花园,却因周围林木茂盛、溪流相衬,加上园内设计独特,而有花园之韵。

漫步游览各大庭院,从细节上依然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

杨长孺不无自豪地说道,数百年来,自李燔担任堂长后,白鹿洞书院达到鼎盛,各地学者云集,讲学之盛,它郡无比。

棂星门,棂星门院,礼圣门,礼圣殿,朱子祠……一路走来,儒家气息扑面而来,叫人不恐大声语,恐惊先贤灵。

礼圣殿又名大成殿。“大成”,取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当今官家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者。此殿是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的地方。殿正中有先师孔子行教立像,原为昌代吴道子摹绘。上悬清楚定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像下有石龛、石香炉、石花瓶等。后壁有朱子夫手书“忠、孝、廉、节”四字。殿中左右神龛有线雕“四圣”石像: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宗圣曾于、亚圣孟子。殿旁两侧神龛还有十二贤线雕小石像。

诸人长揖敬众先贤,必恭敬止,郑重其事。

朱子祠则是当年“白鹿洞之会”所在之处。

遥想斯时,诸贤能学者齐聚于斯,谈古论今,探求真理,广博学问,摒弃门户之见,倡导百家争鸣的善举,乃是学术思想史上的佳话与美谈,后辈莫不津津乐道,没齿难忘。

初至宝地的冯过几人自有别样心思,信江书院也好,鹅湖书院也罢,也算是文化气息浓厚,与这白鹿洞书院相较,则不如多矣。徜徉其中,似有先贤在耳畔轻言细语,却如洪钟大吕,叫人屏气凝神,心怀敬畏。

圣经阁在朱子阁前,即图书馆。阁中主要收藏皇帝御赐《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古文渊鉴》《朱子全书》等而建。阁为木构建筑,二层,平面呈方形,周环走廊。庑殿顶,阁外柱有题联:“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

冯过等虽流露出想进去参观的心思,杨长孺只装不觉,只好作罢。毕竟此处所收藏书籍多为珍贵孤本、古本,便是书院弟子也是等闲难得一入,更何况是外来客人。

鹿豕与游,物我相忘之地。泉峰交映,仁智独得之天。

转过圣经阁便是书院核心处——明伦堂。

明伦堂,又名彝伦堂。南唐知府翟溥福建。砖木结构,白寺灰瓦,人字形硬山顶,四开间,前有走廊,系书院授课解惑之处。

书院今日恰逢休沐日,部分学子或回家或访友或游玩,留在书院的,或在桂树下,或在溪流畔,或在桥石边,手持书卷或高读或默诵,貌甚洒脱。见杨长孺领着人到处游逛,只默默的看上一眼便做自己的事。

而这明伦堂百多间教舍更是只有寥寥数人在自学,倒是便宜了冯过等观览。

院中设六边形石桌一张,桌下石柱刻有精致的浮雕狮子滚绣球、猛虎下山、奔马以及狼嚎图案,石桌周围另设六个青石鼓墩。院中有两株老桂树,朱子爱桂,花圃正中果然是桂花树。院中还有扁柏、地栽麦冬、马褂树、芭蕉、棕树、柳杉、水杉、罗汉松等各色树木。金秋时节满树桂子,小院中香气四溢。在这里傍树读书,依风濡墨,真是修心养性的好去处。

此间处处可循朱夫子足迹。当年,其知南康军时率百官造访书院,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

夫子非常惋惜,乃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学生,并划拨田产给书院经营。

夫子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白鹿洞书院揭示,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的最终目的——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见到刻于壁上的那一行行字,众人仿似见到儒裳宽袖的夫子负手而踱,一个个字自他口中缓缓淌出,穿越历史长廊,一一响彻耳畔。

一番静默追思过后,在杨长孺的引领下,众人由明伦堂向北,便到了后屏山,远远望去恰似一幅碧绿的屏风,上衬托着一座两层楼台。

“下层为鹿洞,上层为思贤台。”杨长孺解说道。

走到近处,冯过几人稍稍愕然。所谓“白鹿洞”只是一个山壁上挖出的半圆形石洞,高宽皆丈余、深两丈余,内墙砌以花岗岩石、地铺石砖,皆较平整,一只小石鹿蹲卧在石基上。

杨长孺却无丝毫尴尬,道:“白鹿洞名震天下却无洞,虽有名无实,然开洞则可以使先哲遗迹不泯,使后人之景仰愈久愈切。”

好吧,你赢了,说什么都是对的。

白鹿洞没甚看头,纪念意义多些,众人又上二楼。

思贤台,乃是当年曹汴建亭台上,寓“睹台思贤”之意,故名思贤台。台平面呈正方形,亭为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双层斗拱托檐,中开一门,四边有木制花窗,前护花岗石质围栏。台上四周有石板围栏,栏中镶有石刻,有诸贤所理“理学渊源“、“思贤台”、“仰止处”、“空中楼阁,静里乾坤”等墨刻。

立于台上,但闻桂子飘香,见枫叶流丹。极目远眺,但见青山郁郁葱葱,翠色尽染,又有那云雾缭绕,层峦叠嶂,迷朦绰约。这份秀美可为诗,可入画,可放歌,可佐酒。

冯过只觉诸多情绪在心头酝酿,不吐不快,乃高声吟诵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刘几徐元杰等亦在为美景当前而激奋不已,听冯过又开始装逼,早习以为常,皆作无动于衷状。唯杨长孺初见解元公,被成功震慑,偶像哪,乃期期地问:“此为冯解元新作么?可有全文?”

不仅有对青山的投射,还有青山对自己的接纳,得意之分享,回环往复而绵绵不绝。此句是何等的浪漫与洒脱啊——遥遥相望,青山呈现在眼前,那幅妩媚多娇的模样让人怦然心动,青山巍巍,潇洒自在,不拘于一板一眼的布局。推己及人,与青山相望的过程中,青山也该是对眼前之我也有同样的认知。

文人相轻自是不分年龄段的,杨长孺出身名门,又有个文宗先生,免不了有几分傲气,哪会轻易推崇别人?但冯过无疑是个意外,从他流传在外的作品来看,诗词有之,散文有之,甚至还有话本,诸如此类,每种文体都精擅。

如李燔这等“见多识广”对文字相差敏感的文坛大咖亦是惊赏不已,言称冯改之制文功力精湛,观其院试时文令人称绝,便是放诸乡试甚至会试亦可过关,对《师说》、《陋室铭》和《菜根谭》更是赞不绝口,连称此子大才,不仅在同辈中出类拔萃,便是放诸天下亦不可多得。

而受父亲影响甚大的杨长孺则是折服于冯过的诗词功力,自觉是万万写不出如此文字的。此时听得对方随口吟说的句子,不由得激动起来。

冯过怔了怔,看看满脸求知欲的杨长孺,决定给杨万里(李燔)一个面子……咳咳,有些嘚瑟了哈,遂将原是大辛大作的那阙《贺新郎》诵念出来。

诸人品嚼词中“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只觉冯七郎实在是有张狂资格的。至于“知我者,二三子”竟是十分应景,徐元杰刘几沾沾自喜,以“二三子”居之,甚至连杨长孺都有些莫名的窃喜。而“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样的句子……夸张修辞手法嘛,没必要较真。

便在这时,一直充当隐身人的贾小春忽神色一紧,盯着远处湖面,那里有数十艘快船正疾速驶来,船上隐约可见人影绰动,看其驶进方向应该便是含鄱口。而那些船上并无任何旗幡,显然并非水师舰队,那么会是何路人马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