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四十六章 时乖运蹇

鼎定河山 第一百四十六章 时乖运蹇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方腊很郁闷,很憋屈。

天生我才必有用?都是假的。上天不会辜负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假的。

原本,他没想过造反,更没想过做皇帝。能安安稳稳的过日子,谁愿意颠沛流离?可是,野心便如野草,只要放置于合适的环境,便会疯狂滋长蔓延,难以扼止。

要怪就怪当今皇帝是个文艺范十足的享受派。他不务朝政,生活骄奢淫逸,每天除了钻研书画外,就是观摩各种奇花异石。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荒废朝政,底下的官员自然是投其所好,费尽心思搜罗奇花异石以讨皇帝的欢心。

受“花石纲”影响伤害最大的,当属两浙地区的百姓。

那些个媚上奉承的官员,但凡听说哪个老百姓家有块石块或者花木比较精巧别致,差官就带了兵士闯进那家,用黄封条一贴,算是进贡皇帝的东西,还要求百姓认真保管。如果有半点损坏,就要被派个“大不敬“的罪名,轻的罚款,重的抓进监牢。

有的人家被征的花木高大,搬运起来不方便,官兵们就把那家的房子拆掉,墙壁毁了。被征花石的人家,往往被闹得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卖儿卖女,到处逃难。除此之外,那些与百姓家中无关的石块,只要是被应奉局的看中了,不论石块重量大小,也不管石块所属地是高山还是低谷,都要迫使当地老百姓千方百计地搬运回来。

荒淫无度的皇帝得到一块太湖石,有四丈高,光拉船的就有数千人。所到之处,桥挡拆桥,房挡拆房。

为了保障“花石纲“的运输,关系国家民生之重的漕运都被挤在一边,漕船和大量商船都被强征来运送花石。大定上下,费百万役夫之工,不惜破屋坏墙,践田毁墓,致使天下萧然,民不聊生。老百姓家园失所,官吏却大发横财。

恰又逢江南大旱,浙江一带晒得地裂叶枯,遍地焦黄,稻谷颗粒不收。百姓用树皮草根还填不饱肚子,官府却连连上门讨税,这样的日子还怎么过啊?

百姓负担重上加重,官府却为富不仁。这是要生生将百姓推上绝路哪,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穹窒薰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嗯,这段话是教中使者说的,大概是说农民辛苦劳作一年,绝大部分的收成却都得上缴,自己却“没啖好食”!

人活着,离不开衣食住行,可广大农民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衣”,穿的皆是粗布麻衣,衣服破了就打补丁,往往一件衣服要打上几十个补丁,直到真的不能穿为止。一年到头,平民也难有一件新衣服。

只有那些达官显贵才三天两头的订制新衣,而且都是由丝绸等各种高级材料制成。

在“食”方面,平民所吃的多数都是粗鄙之食,像“大米、白面”只有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一餐。

在“住”方面,达官显贵们住的是精致辉宏的府院,而且还讲究屋内布局美观,有池子有假山。但是平民的居所,却是让人不忍观之。茅草加上木棍或者柱子,简单的组合,变成了一间茅草屋。

条件更差的连茅草屋也住不上,他们只能给地主做工,然后住在地主提供的柴房里。

至于“行”方面,大,达官显贵出远门还能靠马车以及乘船,近处有轿子。但是平民百姓,不管是远近都只能靠一双腿。有些人穿的草鞋,出一趟远门回来,鞋子都已经不成样了。

至于教育,基本就远离了平民百姓,孩子稍大一些,便开始跟着父母干活,干一些放牛耕地等农活,各种杂活加身,又怎么抽身来读书呢?一是没有时间,还有一点就是因为穷,上不起学堂。

学堂里坐着的那些学子,家里面境况都是比较好的。而那些家境不好的平民,就只能世代“目不识丁”了。

再说徭役。

汉朝时有这样一首歌谣《十五从军征》,一位十五岁的少年郎从军后,一直到八十多岁的高龄才得以回乡。这样的徭役实在是太重了,而归根结底,主要是平民没有太多的钱,无法“逃过徭役”。

而那些有钱的人家,在和平年代时则会多交些钱,让官员拿钱去找付不起钱的穷人服徭役。所以说,为了保障兵源,往往就从平民家庭“挖”,少年从军,白发归乡。

另外,在战乱之年,不管是“有钱无钱”,都要强制征兵。是以,平民就是为王朝服务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

正因达官显贵与平民百姓在方方面面的巨大差距,才导致了众多的农民起义。古往今来,无数起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爆发,这也引起了统治者的警觉,开始维护农民利益。

但是,这样的君王太少。所以说,农民有什么起义也是逼不得已,都是没有选择才走的这条路。

这些话……都是那光明使者借我之口说出来的,效果那叫一个好啊。

其实,百姓是最易满足的,只要有三餐一宿,就绝不会做违法乱纪的事。纵观历朝历代,农民奋起反抗莫不都是被逼的。官府既已此般相逼,那就休怪我们这些老百姓揭竿而起了。

观其根由,大抵可归为几点:

官府滥用民力,横征暴敛;官府吏治**,法外敲诈;官府实行严厉的经济垄断,比如茶叶专卖、海禁等政策;官府进行严厉的户口控制,一种是百姓想要迁徙却被限制,另一种是百姓不想迁徙却被官府强行迁徙到偏远地区去垦荒;官府和民间对组织资源的争夺,宗教等组织提供了一种民间结社的形式,官府是不允许民间结社这种现象存在的,所以官民之间会发生冲突;天灾与外患等非社会因素。

浙江人民苦朝廷久矣,为求一活,且向死而求。

当然,这需要一个“带头大哥”。

这不巧了不是?想我方某性情豪爽,深得人心,更有较强的组织才能,不正是最佳人选。是以,某登高一呼,顿时从者如云。

况且某还参与传教,吸收了大批教徒,这些人都是起义军的骨干力量。摩尼教主张“是法平等,无分高下“,信教者都是一家,同时还主张吃素断荤,节省钱财。

而在起义军内部,政治上彼此平等,不分上下尊卑,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经济上钱财物一概公共使用,没有你我之分。

当然,为了迅速扩充势力,起义军也有一些负面动作,他们烧毁百姓房屋,抢夺百姓财产,诱逼良民加入起义军。很多老百姓还没搞明白状况,被起义军的擂鼓呐喊所震慑,不明就里地加入到起义军之中。这些都是在可接受掌控的范围之内,王朝更迭时莫不如是,并不新鲜。

就这样不到十天,方腊的起义军就发展到了数万人。

开始真是顺哪,义军兵锋所至,官兵闻风而逃,仅二月余,三个月时间,“永乐”大旗已飘扬在睦、歙、杭、处、婺、衢等六州五十二县。各地农民望见义军的旗帜,听见鼓声,就跑来迎接。参加义军的更是“项背相望”。

胜利来的太快太突然,感觉还没准备好自己便成了皇帝,这一切太不真实,让方腊有些茫然失措,但更多的是享受其中。

美食美酒还有……美人,有个词叫“乐不思蜀”,以前他无法领会,但这时明悟了。没什么不对呀,拿性命一刀一枪打下来的龙椅宝座,坐着舒适踏实。就是有些冷落了百花。但人该知足嘛,你一个妇道人家就得嫁夫从夫,已是皇后了,还想咋地?得有母仪天下的姿态。

至于那些个并肩打江山的弟兄耍耍乐又打什么紧,拼死拼活的不就为了有朝一日也能过上达官显贵的日子么?是兄弟就该有福同享。

但,有些兄弟却不有难同当,这深深伤透了他的心。

童贯阉贼领十五万官军渡江后,一路进攻杭州,另一路则指向歙州。义军虽与官军殊死搏斗,但一来城中缺粮,二来缺少守城经验,不得不弃城而退。

在此过程中,原本有百万之众的义军作鸟兽散,一干将领死的死、散的散、降的降,义军从节节胜利变成节节败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后失守,义军从富阳、新城、桐庐一路退到青溪县,最后退守帮源洞。此时义军尚有二十万人,但战斗力大大下降,终与官兵力战而败。

退至帮源洞,由于石洞极为隐蔽,官军不知如何进入。在军中任裨将的韩世忠侦查到路径,便率骁勇进入义军所藏洞中,格杀数十人……而后,自己与王寅、百花、灵芝被俘,七万余义军被杀,血流成河,仅七佛护着亳儿逃脱。

胜利来的有多快,失败来的便有多快。

他不曾后悔,只是心有不甘,伺机东山再起。但手下没人手了,摩尼教也被朝廷定性为邪教,还能如何从头再来?

时也命也,他有些心灰意冷,或许就此退隐山林吧,但终究忘不了那曾经短暂的辉煌。

幸好,他得知了在洞庭湖混的风生水起的杨幺义军的消息,都是圣教兄弟,正可携手共创伟业。

至于手下没刀没枪没人马,又打什么紧,我可是圣公、永乐帝呀,他杨幺还能小瞧了我不成?

他决定去找杨幺共襄盛举,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往洞庭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