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五十章 鼎鱼幕燕

鼎定河山 第一百五十章 鼎鱼幕燕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显然是不十分准确的。

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世上许许多多的职业,最没有用处的便是读书人。读书人虽有满腹学问,空有一番豪情,却完全没处发挥。还有一种是说人才太多了,在很多人中只有一个获得重用。

在冯过想来,书生不直接等于迂腐和寒酸,也不都是无用之辈。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那种看书看到迂腐,对他人和社会要求高,能力不足养不活自己的人,换句直接的话,就是“话多人穷“。在他看来,读书人可以分为四种,有经世之学的名士,有传世之作的文化名人,缺乏眼界的小知识分子和卖弄学术的伪知识分子、流氓知识分子。

先秦大昌时期,多的是手持宝剑一身侠气的读书人,上马能打仗,下马就能治理江山。原本圈粉无数的斯文书生,他们的名声到底是怎么败坏的?秦楚始重文轻武,导致武将遭受文官打压,在民间造成的想从文的居然比从戎的多达数倍的情形。从此时开始,人们对文人的看法已经渐渐发生扭转。到了大定,取得功名的特权阶级成了腐蚀朝廷的蛀虫,他们不缴赋税,疯狂兼并土地,百姓更是对他们深恶痛绝。而在某些历史时期,知识多的人往往更为掌权者所忌惮,常常成为被抨击的对象

仗义每是屠狗辈,侠女由来出风尘,负心全是读书人。读书人就一定是负心汉吗?说来说去只是几个斯文败类罢了。

不管怎样,读书,能够学以致用,就有用,不能够学以致用,那就是“无用”。怎样读书其实是一门学问,读书更是一种必不可缺的学习方式。

呃,跑偏了。

就今日所见,书生即便是手无缚鸡之力,却是临危难而不退缩,铁骨铮铮,直面生死。

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意外,早前威风八面作威作福的“大圣天子”亲军被一路赶鸭子般的逼的弃船逃窜。连日奔逃已然身心疲惫的逃兵们纷纷就地休憩,或倚靠树干或仰倒于地,任由长官如何催促喝斥就是不肯起身。那状况,凄凄惨惨戚戚,不忍直视。紧绷着的弦一旦放松,又哪能轻易再绷紧?

不多会,追兵赶至,林子里的溃兵顿感大限将至,慌乱的一匹,一时间人仰马翻,好不……热闹。

值此危急之际,尚能保持冷静的唯王寅一人而已。

他原本是歙州山里石匠出身,惯使一条钢枪,这条枪神出鬼没,万夫莫挡。坐下有宝马良驹名唤“转山飞”,这匹宝马登山渡水,如行平地。

跟随方腊起事后,颇通文墨、精通谋略的王寅被封为“兵部尚书”,管领兵权之事。

因为位高职重,王寅在战场上拼杀的机会并不多,但他确是方腊麾下难得的文武全才,一手枪法绝对名列“永乐武力值”前三。

摩尼教传至青溪时,挚友方腊积极参与其中,渐渐成了江浙明教的代言话事人,并网罗了吕师襄、裘日新、郑魔王、魔贼、仙姑、俞道安等骨干,他王寅也是其中之一。

后来,因受花石纲之苦,方腊乃登高一呼竖起反旗,一时间应者云从,这其中绝大多数便是明教教徒。

而关于方腊其人,流传开来的有诸多版本,王寅却是知晓此皆以讹传讹也。

方腊原是歙州人,后随父母流落到睦州的青溪县,以种植漆林和作佣工为生。其膂力过人,足智多谋,常在青溪县内山谷幽深的帮源峒与贫苦乡民聚会。

就在这帮源峒半里之外,有个大宅院,住着称霸一方的豪强地主方有常。他又充任官府的保正。此人奸狡凶狠,无恶不作。

方有常与官府勾结,以办“花石纲”为名,搜罗竹木奇石,闹得这深山穷谷中的百姓都不能安居,不少人家破人亡,而方有常却借机发财。方腊等摩尼教徒,对这些遭受迫害的百姓敛财相助。

其遂名声大着,加入摩尼教的人数激增。而后他又利用地方传说,昌高宗时陈硕真率领百姓造反,自称文佳皇帝的事情,假托“得天符牒”,这道王气应在自己身上,于是更得百姓拥护。

当今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设“苏杭应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东南各地,搜刮民间花石竹木和奇珍异宝,用大船运向汴京,每十船组成一纲,时称“花石纲”。青溪多产竹木漆,是应奉局重点酷取之地。这种沉重的负担都转嫁到农民身上,尤其是靠出卖劳动力度日的赤贫者身上。方腊身为佣工,更痛感这种剥削压迫之苦,因而对朝廷的反动统治怀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

去年十月,方腊在万年乡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佣工,积极联络四方百姓,准备起义。他们的秘密活动被方有常发觉,便派二子方熊向县告发。十月初九,方腊发现事泄,遂在洞源村杀里正方有常一家而反。其时,他集合千余人,在洞源村东方有常家的漆园誓师。

在誓师会上,方腊慷慨陈词:“……四方必闻风响应,旬日之间,万众可集……我但画江而守,轻徭薄赋,以宽民力,四方孰不敛衽来朝?十年之间终当混一矣……”当真是一呼百应啊,义军势力以青溪为中心,迅速卷起一股龙旋风,向周边曼延扩展,区区月余时日便纠集百万人马……这影响力太过恐怖,过程更为恐怖,官兵闻风而逃,义军势如破竹……

随后,风向变了。原本不怎么重视江南局势的皇帝雷霆大怒,朝廷对义军百般诋毁诬蔑——

“腊以妖术诱之,数日之间哨聚响应者至数万人,遂以诛杀朱励为名,纵火大掠,驱其党四出。”“青溪妖贼方腊反”,其“托左道以惑众”。更有甚者,言方腊使用“阴兵”的荒唐事迹:“执镜照人,谓凡用心不臧者,皆照见之,百姓窜走,方伏匿于山林,其徒持镜四出,谓人曰:‘我已尽见!,愚民接惧,皆出就擒。”

“方寇者,本狂愚无知之民,传习妖教,假神奇以惑众,遂谋僭道”。江东转运副使更如是向朝廷奏道:“访闻贼徒虽多,全少器械,唯以人众为援……童子妇人在前,饰以丹黛,假为妖怪,以惊我师……又为长人,服大衣,作关机以动止,执矛戟旗帜,饰以丹黛,为鬼神之貌,以惑不足畏。”

道不同不相为谋,抹黑敌方只不过是基操罢了,王寅很能理解,更何况义军内部本就非铁板一块。

仙居吕师囊,永嘉俞道安,婺州东阳霍成富,兰溪灵山朱言、吴邦……这些人哪个是好相与的?义军攻城掠地,占六州五十二县之地,一旦有所建树,那些个将领想的并非巩固扩大战果,而是坐地分赃。

这个词似乎不怎么好听,但事实便是如此。

每下一城,率先入城的那一方便会大肆抢掠,城内的土豪大户无不遭难,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这倒也罢了,这世上富者大多不仁,抢也便抢了,可那些良家妇(少)女又做错什么了?见到有些姿色的便当街堂而皇之的掳了去,如此行径与穷凶极恶的贼寇何异?与无恶不作的倭寇何异?更有甚者,四处搜罗美人送与圣公填塞后宫。呵呵,公然行贿哪……

十三忘本了,忘了初衷,忘了当初的雄心壮志,沉迷于即时的享受无法自拔。

圣公?早名不副实了。明教教义是不许婚嫁的,早前为了笼络人心而自封为圣公,收效显着。一旦变身多永乐帝,便连最基本的纸面掩饰也懒得去做了。

王寅私底下多次劝过方腊,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再这般继续下去,不用官兵来剿,义军自会从内部瓦解崩塌。

二人有着多年的过命交情,方腊倒没有大施帝王之威,只哈哈推搪敷衍过去,道王寅是杞人忧天。

杞人忧天?你原本多和谐的家庭啊,到而今置发妻于不顾,封嚣张跋扈、外强中干的方亳为太子,丝毫不理内秀多才、外弱内强的长子的感受。一屋不扫何以安天下?千里长堤毁于蚁穴。

果然,朝廷一旦发狠,官兵大举来袭,义军顿时一碰即溃。这其中,趁乱逃散的绝不会低于七成。

也对呀,都是穷苦农民,加入义军既是被裹挟也是为了一口吃的,眼见着没捞着啥好处又有性命之虞还不跑的远远的?

败了,散了,没了,一切都是镜花水月,奢望一旦破灭,他反而松了口气,最坏的结果无非是一死。谁能不死呢?谁又不怕死呢?

若问有无后悔,或许是有的,偶尔会怀疑自己跟着方腊是一场美丽的误会。但要他弃兄弟不顾而去,真的做不到。

其实,就此放下,平平淡淡的过,也无不可。怎奈何方腊走火入魔般想着卷土重来。好吧,一世人两兄弟,既同享其福当共受其祸。

这山啊,高岩仄宇,峭壁万寻;幽岫穷崖,人兽两绝。

可惜,此等美景在前却是无心欣赏。

或许,埋骨其间也不错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