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五十一章 燕巢幕上

鼎定河山 第一百五十一章 燕巢幕上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方腊可没想过就此谢幕。

历史舞台,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他不甘心。历朝历代总会有那么一人开创王朝伟业,为何不能是他?

越有勾践卧薪尝胆为吞吴,铁面枪牙是丈夫;汉有韩信受胯下之辱而拜王公将相。为了来日之辉煌,这些许苦难算得了什么,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总之,他方十三是不轻言放弃的,不会放弃这现成的重组班底。七佛分析过,别看洞庭湖方面只剩下这几百人,却是已成精兵气候了,只要能收拢过来便是一支小觑不得的力量。麻烦的是,花宣的掌控力很强,想接手过来有不小的难度。

更麻烦的是,这一路过来,包道乙和杜威殒了,石宝断了一臂,七佛与亳儿都受了箭伤,伤口肿胀化脓,一直高烧不退,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恐有性命之忧。

他膝下二子一女,长子自幼体弱多病,好读书,却是文不成武不就;次子好武,打小调皮好动,没少给家里惹麻烦;女儿也是个不省心的,不爱红妆爱武装。虽说都是亲生的,但十指有长短,他总是喜欢像自己的次子多些,女儿自是宠溺的,却迟早要外嫁,至于长子则平平安安的过吧。

是以,立次子多太子,将来把家业传给他,没毛病。嚣张跋扈?男人不果决坚毅哪能成大器?那些个改朝换代者哪个不心狠手辣?

狠毒的不一定有能力,但有能力的必定狠毒。政治的斗争往往是残酷的,如果皇帝不心狠,那么一定会被他人狠毒对待。

秦始皇,他的心绝对够狠,所以他才能横扫八荒,一统天下。

汉高祖平民出身,对比其他六国贵族,他没有什么优势。但他自身能力强,并且会用人,所以胜了项羽,夺得江山。但刘邦夺得江山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些不光彩。彭城之战,刘邦兵败,遭项羽追杀,为了让马车跑得快一些,刘邦几次将自己的一双儿女踹下马车,如果不是夏侯婴几次相救,刘邦的一双儿女早死了。

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住了,为了逼刘邦就范,在阵前威胁刘邦,他要是不投降,就将刘邦的父亲给烹煮了。刘邦回了一句:“我们曾经结拜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将父亲煮了,记得分几块肉给我。”刘邦就是如此的无耻与狠心,最后才能胜了心软的项羽。秦始皇的狠毒是对别人的,刘邦的狠毒却是对自己的亲人,他极度自私。但不可否认,刘邦的能力杠杠的,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大汉开国之君。

汉武帝刘彻,少有的盛世明君,少年即位。封狼居胥,开疆扩土,打造出了铮铮铁骨。就是这样的皇帝,晚年因为巫蛊之说,将自己的儿子刘据冤杀。皇后卫子夫为了证实自己和儿子的清白,以死明志,自杀身亡。卫子夫死后,汉武帝刘彻没有一丝悔意。继刘据和卫子夫身死,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嫡孙通通杀害,只留下一个皇曾孙刘病已。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要想出人头地成大事,非止要对别人狠更得对自己狠。

所以,方亳和方七佛箭疮感染危在旦夕,方腊固然很是关切,却真的未流露出太多惶急和悲痛。嗯,铁石心肠。

当务之急是要想法子脱困,只要逃出生天方能谋划一切。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眼见着追兵越来越近,花宣早已惶然无措,犹若无头苍蝇般团团转,枉费一干下属眼巴巴的望着他。

王寅张了张嘴,没有出声——将熊熊一窝,这样的“精兵”即便费尽心思笼络过来,真能成大事?

伤病缠身、精神萎靡不振的有些面目狰狞的方亳软软的靠着树干,声音嘶哑:“去白鹿洞书院呀……那里……有好多读书人……”

咦,花宣浑身一震,是啊,读书人,读书种子,金贵着的呢,有搞头。

还别说,花某人真有几分急智,转瞬间就抓到了关键点。

方腊望望儿子,老怀甚慰。

王寅低眉敛目,果然是绝境见人心,有其父必有其子,论起狠辣,方亳绝对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去书院作甚?显然是要行挟持绑架之事。

“白鹿洞书”为四大书院之首,其堂长、教习皆是名士,不少学子大有背景,平素地位超然,便是江西布政使也是礼敬三分。要去招惹此般存在,只能说是穷途末路的最后选择。当然,风险与机遇并存,操作妥当还真大有可为。譬如说以此与官府谈判,朝廷投鼠忌器,大概率会再提招安之事。而招安对于这些进退维谷的人而言未尝不是最好的结果,正好就坡下驴,皆大欢喜。

不过,方腊定然是不会同意招安的,否则断不会落到今时今日这等境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做惯老大谁愿意做小弟。

王寅心底里是反对这么做的,他自己算是半个读书人,难为有辱斯文之事。不过,他倒是能理解乃至猜透方亳的心理。

方家这两位小郎性格迥异,一个好文一个好武,一个弱势一个强势,打小便不怎么亲近。大郎性子平和柔顺,说话时斯斯文文、条理清晰,颇受人待见,奈何身子骨孱弱,长年静养,做不得抛头露面的事;二郎则脾气暴躁,动辄拳脚相对,很是惹了不少祸事,若非父亲在乡里有些面子,早该去吃牢饭了。王寅一直注意着这兄弟俩的成长,作为旁人的他甚至比方腊夫妇都看的通透——方毫虽然性子咄咄逼人,在兄长面前却是既嫉妒又自卑的。

是的,貌似很矛盾,但却是事实。人总会下意识的去和别人相比,不论是长处还是短处,绝大多数人会嫉妒别人强于自己乃至在对方面前心心生自卑。

方亳恰是这种人。

他甚至对所有的读书人都怀有敌意,见不得有人在自己面前掉书袋。

这种阴暗心理就那么光明正大的放在哪,但方腊这些人只视而不见,纵容放大了那渐趋变态的情绪。

去白鹿洞书院,明明就是自绝退路,除了挟持其中师生当作谈判筹码还能有其他诉求不成?

王寅心情极是复杂,某一瞬间感觉很幸运——幸好永乐王朝大业未成,若真成了大气候,将来方亳坐上了那位置,怕是比秦二世胡亥更为昏庸残暴。

白鹿洞书院啊,天下读书人的圣地,亦是他这以半个文人自居之人不可玷污的地方,更何况,堂长还是他素来景仰的文人楷模建昌先生李燔。

李敬子(李燔字敬子)幼年丧年,寄于舅舅处成长。说起来,他所在宗族还十分有名,乃是“磨刀李”。

在建昌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磨刀”的小山村,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柘林湖畔的一块文化瑰宝。

磨刀村绝大多数住户为李姓。传闻大昌后族李氏为避灭族之祸辗转逃至建昌,定居磨刀村。

关于磨刀村的得名有两个传说。一个传说说的是,三国着名大将关羽奉命驻守在“楚头吴尾“,磨刀村是他专门磨青龙偃月刀的地方。传说中的那块磨刀石,仍然保留在磨刀村前的水塘边。还有一个传说的影响更大,说的是东晋时期,鄱阳湖(时称彭蠡泽)连年水灾,并且有大水蛟作怪,当时享有盛誉的许逊不但带着郡民治水,还带着徒弟们杀水蛟除恶。他铸剑、磨剑的地方就在磨刀村。

磨刀人氏李常(字公择),理宗皇佑元年进士,担任过吏部尚书、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被封为侯爵,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挚友,深为苏轼、苏辙所信任与敬重,苏轼赠诗“宜我与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为黄庭坚的母亲。黄庭坚十三岁丧父,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黄庭坚是着名的诗人、词人、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与苏轼齐名,并称为“苏黄”,他自己也说:“长我教我,实惟舅氏”。

而李燔则打破官本位,为朱夫的理学哲学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勤耕教坛,甘之如饴。

李燔把教育事业当作自己的首要责任,丝毫没有醉心于官场,一再教育学生,“人生在世,不一定非得做了大官、担任一定职务才算是建功立业。只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他人的事,就可以说是有了功业”,许多人都把这句话当作座右铭。他自己穿着朴素的衣服,全心投入教化与传播真理。

他开辟“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竹梧书院”,传播和研究儒家思想;又为福建延平书院制订学规,长期参与教学,平江人引为自豪的“平江九子”有几个是他的学生;应邀回到白鹿洞书院主持书院活动,学士云集如潮,白鹿洞书院成为天下书院之首。

可以说他从中进士以后这许多年都是在教育与研究儒学中度过的。

这是个纯粹的文人,诲人不倦的教育家,值得世人尊崇。

要去惊扰文化圣地与殿堂级人物,王寅心有戚戚。

可又能怎样?他自知阻止不了。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