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六十二章 蜀冈独立

鼎定河山 第一百六十二章 蜀冈独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蜀冈,扬州府城西北四里。绵亘四十余里,西接仪征、**县界,东北抵茱萸湾,隔江与金陵相对。上有蜀井,相传地脉通蜀也。

扬州州城在蜀冈东南,城之东南北皆平地,沟浍交贯,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凡北兵南侵扬州,率循山而南,据高为垒以临之。楚光启三年,杨行密以毕师铎之乱,自庐州援广陵,军于扬子,并西山以逼广陵,即蜀冈也。既而行密克扬州,蔡贼秦宗权遣其弟宗衡等与行密争扬州,抵城西,据广陵故寨,即行密旧屯处矣。

王安石退隐金陵时,曾有《蜀冈》诗:“城郭千家一弹丸,蜀冈拥肿作蛇蟠。眼前不道无苍翠,偷得钟山隔水看。”

蜀冈历来有龙脉一说。冈身如龙,以东峰为首,一直向西蜿蜒。龙首向水,常饮不绝,依水而生。龙身突兀,静卧小憩,福泽绵延。冈上更一直是古代帝王将相理想的长眠之地,呃,一等一的风水宝地。

一行人在此指指点点,细数扬州历史。

“鲁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此万最早的有关扬州城的文书记载。当时,东周势微,诸侯奋起,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在长江北岸的蜀冈下开邗沟,在蜀冈上筑邗城,史称‘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刘几博闻强识,对这座名城的渊源如数家珍:“据史料记载,吴之邗城西起观音山、东达小茅山,北到古雷陂,南邻蜀冈南沿的长江古岸。城没有南门,因为临江的蜀冈南沿断崖,就是天然的南城墙,城外一片汪洋,没有陆路;也没有北门,只有水关,这是因为城外不远便是雷陂,可引水入城;东西两面有城门,人们出入城门可沿着蜀冈通行。显然,这样的地形十分独特,靠山接水,进可攻,退可守,邗沟的开挖更连通了江南吴地,方便军需补给,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多数古城一样,自从夫差筑邗城后,这里战火频繁,几经兴废。先是吴被越所灭,后楚吞越,斯时的邗城已是一片废墟,楚国乃于旧址重新筑城,因当地广被丘陵,始有‘广陵’之称。”徐元杰一如既往的不疾不徐,语调平稳:“自大昌始,扬州城开始自冈上向冈下扩展。其时扬州在蜀冈之下筑起了南北十五里、东西七里,四周皆有护城河环绕的罗城。蜀冈之上的子城则依然是城市的中心,府衙府学等皆设于此。”

冯过则言之凿凿的说:“蜀冈盖地脉自西北来,一起一伏,皆成冈陵,志谓之广陵,天长亦名广陵,以与蜀通,故云。”

见众人莫名其妙的望着自己,他又说:“蜀井在府城东北蜀冈禅智寺侧,其泉脉通蜀,味甘洌。”

蜀冈上的蜀井是与四川水脉相连的,故而连井水也与蜀水相似?解元公,你确定这不是玄幻小说?

冯过只平铺直叙的说:“苏学士在《书**麻纸》中说——成都浣花溪,水清滑胜常,以沤麻楮作笺纸,紧白可爱,数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扬州有蜀冈,冈上有大明寺井,知味者以谓与蜀水相似。西至**,罔尽而水发,合为大溪,溪左右居人亦造纸,与蜀产不甚相远。自十年以来,所产益多,工亦益精,更数十年,当与蜀纸相乱也。”

蜀井名蜀,井水似蜀,麻纸近蜀,那么蜀冈得名“蜀”字,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蜀冈井水与四川江河以地下水脉相连,绵延千余里。

就问你们信不信?

信?

资云、徐元杰和刘几听惯了冯过的“胡言乱语”,子不语怪力乱神,儒教门生,怎会去信这种胡编乱造的东西。

沈致信与方兰芝则是半信半疑,微蹙眉头,似是在判断此中的可信度。

资南嘉轻轻抿嘴一笑,这位小师兄又不正经了呢,确也有趣。

方兰芝犹疑良久,终究还是不信,瞪着冯过,恶狠狠地说:“什么乱七八糟的,怎么可能?蜀岗绝不可能通川蜀。”

冯过“哦”了声,问:“那为何名之为‘蜀’呢?”

方兰芝词穷,只大声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好吧,你赢了,居然能如此理直气壮的求救于人,这也是没谁了。

“蜀字何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韩非子·说林下》: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可知,蜀的本义是一种野蚕。野蚕性孤独,各据一叶,以保证其食叶充足。故‘蜀’字又引申为‘孤独’之意。西汉杨雄《方言》:蜀,一也,南楚谓之独。”

冯过旁征博引,各种资料信手拈来:“蜀冈何义?山之独立者曰蜀山,冈之孤独者曰蜀冈。《尔雅·释山》谓独者蜀,虫名,好独行,故山独曰蜀。汶上之蜀山,维扬之蜀冈,皆独行之山也。”《扬州府志》记曰:蜀冈一名独冈,言旁无附,独有是冈。从地理上来看,扬州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唯有北部一线冈地凸起,孤独无依。称之为‘蜀冈’,取义‘孤独土冈’之意。蜀冈独立千年,其名不为人解,岂不孤独。”他双臂负于背后,娓娓道来:“蜀者,《说文》或作岷,又作汶。蜀读为独,字或作渎,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云:渎山,蜀之汶山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云:岷山即渎山也。蜀古音独,故渎山亦即蜀山也。可知,古时蜀与独,音相近,意相通。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蜀与独的读音差别逐渐变大。以至昌楚之后,人们对‘蜀冈’的名字产生了误解。”

原来如此,听者莫不作恍然状。

徐元杰几人互相看看对方,表情有些无奈,也有释然。冯过的这波科普充分体现了其知识面之广,要不说他才是解元呢。

这时,一行人拾阶而下,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其中一老者听了冯过这番解说,微微颔首,面露激赏。

冯过见那老者虽然衣着普通,却是气度不凡,既是对方示好,自也点头示意。

老者身边一廿余岁的俊逸青年则拱手道:“听几位朋友口音并非本地人,不知从何而来……可是去南京参加会试的?”

倒不是那青年“目光如炬”,实在是冯过这一行人的组合够惹眼的——资南嘉与方兰芝虽面蒙轻纱,但显然是未出阁的小娘子;贾小春几人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多半是护卫;冯过徐元杰刘几包括沈致信则是士子无疑了,外地人,路过扬州,九成九是赴南京赶考的举人了。

等了片刻,冯过心下轻叹,小伙伴们不给力呀,总是就让自己冲锋在前……

有些人天生就会成为焦点中心,无论再如何低调,都似自带光环,令人无法忽视。

就拿冯过这个小圈子来说,即便他不想“抛头露面”,但自案首至解元,且眸若清泉颜如舜华更兼温文尔雅清新俊逸,“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简直就是为其量身打造,妥妥的才貌双全,带头大哥非他莫属啊。

听冯过说是信州上饶士子,青年微微一怔,道:“可是冯改之当面?”

咦,要不要这么神奇,能掐会算的么?

冯过还能否认不成?便也介绍了资云徐元杰刘几等人,至于女眷则是含糊略过。

老者连连点头:“好好好,《儒林外史》与《菜根谭》某都拜读过……”

青年则是大喜:“果真是冯解元,幸会幸会。”

他身旁眉眼如画的少女忽闪忽闪着双眸,不时打量着冯过,很是好奇。

得晓对方来历,青年不敢怠慢,介绍了一番。

青年叫秦湛,少女是他妹子,妇人是他母亲,老者姓孙讳觉,皆是高邮人。

高邮人,孙觉,冯过几人稍一错愕,随即躬身:“后学见过莘老先生。”

尊敬是必须的,这老者可非寻常人。

孙觉,字复明,号莘老,是胡瑗、陈襄的学生;是苏轼、王安石、苏颂、曾巩的好友;是黄庭坚的岳父;是秦观、陆佃、王令的老师……看看人家的朋友圈,往来无白丁。

其以敢言着称,对于不学无术、无故割地于敌的韩缜;对于制造冤狱的蔡确;对于人品污下、才薄望轻的章惇;对于才识浅陋的安焘等这些宰相级人物,在一月间连上弹劾奏疏十余章。皇帝拟升其官职,他说,如果这些奸臣不罢职,即不升官。如果他们“去位之后,别有差遣,臣不敢辞。”因此,苏轼说他:“文学论议,烛知本原。谏省东台,久从践历。”

孙觉在学术上的最大成就,就是对春秋学的阐扬。其通《春秋》学,尤以《谷梁传》为最精。撰《春秋经解》,其宗旨以抑霸尊王为先,多主《谷梁》之说,而参以《左传》《公羊传》以及历代诸儒和唐啖助、赵匡、陆淳之说,长者从之。有不确切处,则以胡瑗及己说解之。集前贤之解乃着《春秋经解》。

此书刊行后,即受到同时人多部着作的引用。

冯过本经治《春秋》,《春秋经解》乃是不离案头的工具书,这声“莘老先生”唤的发自肺腑。

孙觉似是知晓此节,乃微笑受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