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七十四章 禹门已久

鼎定河山 第一百七十四章 禹门已久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锁院虽严,但亦有打时间差的。

坊间传闻苏轼主持贡试时,就在锁院前泄题。他提前写下了题目,送给门人李廌,就是确保李廌能考中。但送达时李廌不在家,题目被章惇的两个儿子章援、章持所获,两人开始研究试题,并按照苏轼的文风答卷,最后,章援中了头名,章持得了第十名。李廌反而落榜。

且有一种作弊方式——作暗记。

譬如仁宗时,解试监试官何周才与刘光约定,在试卷中要出现三个“有”字,录取了刘光儿子刘颐、孙子刘济。但后来作弊案被人告发,何周才流放,刘颐流放三百里充军,刘济流放五百里。

而理宗朝时杨大年当翰林学士,当时赶上省试,他的同乡考生找到他,向他打听消息,杨大年很生气,乃作色拂衣而入,并说了三个字“于休哉!

后来杨大年果然主持了省试,于是同乡考生全部在答案用了“于休哉!”并全部考中。

猗欤休哉,意思是“多么美好啊”,原为赞颂的套话,但此事一出,便成讽刺之词了。

今科南京主考官杨廷和显然便深怕陷入科举舞弊漩涡,接到任命通知后即住进江南贡院闭门谢客,与外界断绝往来。

本朝主考官,乡、会试俱为二人。主考官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另有同考官十八人(初为八人,以后有所增加,多时曾达二十人),多由翰林充当。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手续与乡试一样。

按照本朝考试官的职能分类,会试主考官属于内帘官,主要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排定名次并上报礼部。

经糊名、警录、校对后,由同考官分房阅卷并进行预选,预选出来的考卷送主考官审阅并拟定名次,写成“草榜”。

草榜拟成后,再由主考官和礼部知贡举官主持,将拟定录取的“朱卷”与考生的“墨卷”进行“对号”,编号不对者弃而不取。复核以后,再行“填榜”,即正式确定录取名单。

对于会试主考官的选拔,虽并无明文规定有何要求,但是这可不代表谁都能当会试的主考。

本朝至今共有112人做过主考官,其中除了太宗永乐十三年的主考官梁潜为洪武二十九年举人外,其他主考官均是进士出身。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会试主考官一定要是进士出身,可是政治选官的主要途径就是科举取士制度,所以士子们的科举出身也成为了仕途选拔的最重要标准。

同时,在这112人当中,仅有一名举人,其余全是进士,这也能够看出进士和举人入官情形的差别,进士除了起始授官要远较举人为高之外,在以后的仕途升迁当中,也要比举人平顺许多。

此外,会试主考官除了由进士队伍构成之外,还囊括了一部分高质量人才。其中计有状元六人、榜眼十五人、探花十四人,一甲进士占了近四成。

呃,杨廷和又是个例外,他殿试时只考了个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

杨廷和,字介夫,号石斋,汉族,四川成都府新都人,祖籍庐陵。他比冯过出名更早,四岁时知声律,七岁时每日读书数卷,为科举做准备,十二岁时便乡试中举。次年,他赴京参加会试未考中,入国子监,受到国子监丞黄明善的赏识。黄明善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六年后,他登进士第,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时年十九岁。二年后,任翰林院检讨。又九年,升翰林院修撰。又二年,杨廷和因参与编修《英宗实录》,升为翰林侍读。次年任经筵讲官。再二年,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奉皇太子常桓讲解、读书。三年后,《大定会典》修成,杨廷和被破格提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充任日讲官。今年,奉命主持南京会试,时年三十有八,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此君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很有法度,喜欢考究史事、民间疾苦、边防战事及一切法家言,人称其“郁然负公辅望”。

观其升迁轨迹,怕是十年后便可入内阁任辅臣,继而成为大定最年轻的阁臣。

另外说一句,今科东京会试的主考官乃是他的同年兼好友梁储,是为文坛佳话。

当年,此二人同赴南京会试,梁储高中第一名,是为“会元”,梁廷和只在中游被选中。但殿试时,状元却是五十四岁的江西泰和人曾彦,探花是曾追。这两人,一个是曾鹤龄的堂侄子,一个是曾鹤龄的孙子。曾鹤龄是仁宗祥和十九年的状元。江西泰和曾氏家族真是人才辈出。而梁储获得了二甲第一名。

梁储被选为庶吉士后,授翰林院编修,进侍讲,侍奉太子读书。然后被升为翰林学士,参与编撰《大定会典》,前年官迁吏部右侍郎。

梁储曾主持学政,出任会试同考官或乡试主考,期间选拔了不少人才。又一度以正使身份出使安南,充正使,馈遗无所受,持大体,不与陪臣倡和,算是大定知名的外交官。与杨廷和一样,梁储亦被视为必入内阁之人。

此二人,乃士子榜样。

贡院是暂且进不得了,乌衣巷、夫子庙却是必游的,至于秦淮河,亦是早晚须得一逛。

游一地赋一诗,已成常态,对于冯过这种装逼行为,徐元杰等人是见怪不怪了,资南嘉却是眼冒星星,方兰芝则撇撇嘴貌似不以为然。

这诗……自是极好的。废话,也就是这个时空刘禹锡未写此诗,让冯某人又装成了一回。

全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这样的诗,定又是能传唱千古的。

从乌衣巷出来,慢慢的向左而行,不多时便到了夫子庙。

东晋时期,因为名臣王导的主张和朝廷培养人才的需要,夫子庙第一次出现,当时还没有科举,也没有在此修孔庙,夫子庙只是作为当时的学宫。到了秦楚年间,因为祭奉孔子,崇尚圣贤之道,因此在原有学宫的基础上修建了孔庙,也称为夫子庙。此即夫子庙的来历。

立学必祀奉孔子,其各地的孔庙,属于国家祀典内容之一。所以孔庙的特点是庙附于学,和国学、府(州)县学联为一体。庙的位置或在学宫的前部,或偏于一侧。

南京夫子庙是前庙后学的布局。孔庙、学宫与东侧的贡院组成三大文教古建筑群。

前设照壁、棂星门和东西牌坊形成庙前广场,棂星门前设以半圆形水池,称为“泮池”。泮池是孔庙的特有形制,源自于周礼,而夫子庙凿秦淮河为泮池,是唯一利用天名河道作为泮池的遗例。岸北为石栏,东有奎光阁,西有聚星亭,象征文风昌盛;庙前广场东西两侧立石柱,上书“文武大臣至此下马”,以示对“至圣文宣王”的崇敬之意。庙门前有“天下文枢”柏木牌坊一座,牌坊后面为“棂星门”,系丈余高石牌坊,六柱三门,中门刻有“棂星门”三字篆文。三门之间嵌有牡丹砖刻浮雕,柱头皆有云雕,形即华表。

众人步行其中,脚下轻慢,心存敬畏,唯恐惊扰了圣人文灵。

冯过没那么多信仰,却也入乡随俗,毕竟孔仲尼之所以为“圣人”,自有其过人之处。

从西汉始,孔子不断被追谥——孔圣人、至圣、素王、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褒成宣尼公、文圣尼父、邹国公、先师尼父、太师、隆道公、文宣王、衍圣公、文宣帝、大成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

其中,“衍圣公”自大楚真宗至和二年始封世爵,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并在曲阜为其兴建了规模宏大,衙宅合一的衍圣公府。衍圣公府一般称为孔府,大门上的一副金字对联,更具无上荣光:“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此可谓:一人得道,万世承泽。

千古以来,世间只得一孔圣也,为后世表。

会试前拜谒孔庙,算是寻求心理慰籍,或许四月还能再拜孔庙呢——殿试过后,新晋进士们会在状元的带领下拜谒孔庙,再去国子监立碑,将新科进士的姓名勒于石碑上。

这些日子,各地举人们云集金陵城,拜谒孔庙者络绎不绝。

好在西边的江南贡院地方够大,不致被夫子庙及秦淮河的热闹喧嚣所扰,否则杨大学士便该夜夜数羊了。

拜谒孔庙有着一套规定、繁琐的流程:迎礼、告天、净手入庙、冠笄入案、三献、三拜、祈福、击鼓。

心诚则灵嘛。

至于秦淮河上,会试期间是严禁舫船下水营业的,便是河畔临近贡院的坊楼也需歇业。天大地大,科举最大,谁都不敢阳奉阴违、以身试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