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八十一章 白马嘶风

鼎定河山 第一百八十一章 白马嘶风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本朝太祖起事,首罗贤才。吴元年设文武二科取士之令,使有司劝谕民间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时勉学,俟开举之岁,充贡京师。

洪武三年,诏曰:“汉、昌及楚,取士各有定制,然但贵文学而不求德艺之全。前楚待士甚优,而权豪势要,每纳奔竞之人,夤缘阿附,辄窃仕禄。其怀材抱道者,耻与并进,甘隐山林而不出。风俗之弊,一至于此。自今年八月始,特设科举,务取经明行修、博通古今、名实相称者。朕将亲策于廷,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

于是京师行省各举乡试:直隶贡额百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皆四十人,广西、广东皆二十五人,才多或不及者,不拘额数。

明年会试,取中一百二十名。帝亲制策问,试于奉天殿,擢吴伯宗第一。午门外张挂黄榜,奉天殿宣谕,赐宴中书省。授伯宗为礼部员外郎,馀以次授官有差。时以天下初定,令各行省连试三年,且以官多缺员,举人俱免会试,赴京听选。

百多年以来,科举屡经变革,然盖以此取士,天下无有不应者。

吾昌取士最堪夸,仙榜标名出曙霞。白马嘶风三十辔,朱门秉烛一千家。

所谓“会试”,就是会集天下人才在一起进行考试。因考试时间一般安排的在二月份,所以也称“春闱”,又由礼部主持,也称“礼闱”。

本朝初,会试录取结果会在考后的四月中旬发布,录取榜单张贴在南京贡院的门口。此时正值杏花盛开,所以中试榜单也称杏榜。榜上有名者称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第一名则称“会元”。在迁都汴梁后,金陵则是陪都,南京是也。两京会试后于四月下旬在东京殿试,决出最后名次。

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全国数万人参加乡试,数千人进入会试,而这只有寥寥三百人能够成为贡士,所以能够到走到这一步的考生,真可谓是万里挑一。

录取名额的稀少意味着科举落榜大有人在。由于此前已经通过了乡试,成为举人,这些会试不中的考生仍是举人身份,只要他们有心继续科举,可以等待三年,再一次进京会试。考生们就这三年复三年的等待中,进行着准备考试和考试的程序。科举制度是不限年龄的,只要有意愿就可以一直参加科举考试,所以父子同时出现在一个考场的现象很常见。

士农工商,不论自己的家庭原来属于哪一个阶层,只要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成为官员,成为社会阶层中地位最高的一种人,这种吸引力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可抗拒的。在科举层级中,成为秀才就已经具有功名,举人则可以享受官员待遇,到了万中无一的贡士这一阶段更是可能直接在朝廷任职,前程似锦。这和那个时空想通过高考、研究生考试而改变人生,获得成功的想法是一样的。由此,时人孜孜以求科举功名就不难理解了。

说来奇怪的是,虽然会试算是取士的最紧要一步,举人们却不像乡试那般紧张。那是因为——举人、贡生不第、入监而选者,或授小京职,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意思是说,即便中不了贡士,照样可以为官。

因为四月下旬要赴东京殿试,所以南京会试须在三月初放榜,也就是说,留给阅卷官们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工作量之大令人咋舌。也正因如此,南京会试的主(同)考官都是年富力强者,非如此无法胜任也。

初制,会试同考八人,三人用翰林,五人用教职。景泰五年,从礼部尚书胡濙请,俱用翰林、部曹。其后房考渐增。至正德六年,命用十七人,翰林十一人,科部各三人。分《诗经》房五,《易经》、《书经》各四,《春秋》、《礼记》各二。嘉靖十一年,礼部尚书夏言论科场三事,其一言会试同考,例用讲读十一人,今讲读止十一人,当尽入场,方足供事。乞于部科再简三四人,以补翰林不足之数。世宗命如所请。然偶一行之,辄如其旧。万历十一年,以《易》卷多,减《书》之一以增于《易》。十四年,《书》卷复多,乃增翰林一人,以补《书》之缺。至四十四年,用给事中余懋孳奏,《诗》、《易》各增一房,共为二十房,翰林十二人,科部各四人,此后不变。

二十位房官,得在贡院关一个月,夜以继日的阅卷、审卷、批卷,这样的工作简直是令人……趋之若鹜啊。

不奇怪,主持(参与)乡(会)试乃是渡金之旅。事实上,内阁诸老无不都曾做过乡(会)试的主(同)同考官,此乃晋阶之资也。是以,阅卷虽然很苦逼,却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必然苦尽甘来。

具体要做些什么呢?

其一,避讳。历朝历代,无论何时何地,避讳都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更何况是科举这种重大场合。主考官要负责出题,但出题往往很容易触及到君王名讳、年号等等,而且不仅是这一任皇帝,还可能是之前的。因此他们要格外小心,一旦遇到需要避讳时,就靠减写汉字笔画来解决。其二,摘用。有的考题是主考官摘用经典,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老老实实摘用就行了,千万不能添加任何主观性的字眼。不然的话,有的考生会为了讨好考官去答题,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与主考官观点不同,从而落榜,这是不公平的。

其三,避政。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出题不能涉及时政,但一般主考官还是能免则免,不然就容易出问题。比如秦楚显宗年间有个主考官,他就出了一道涉及治理边防的题目,结果就被举报是在讽刺朝廷。最终,这个考官被发配原籍,结果死在了路上。本次考试的同考官,也或多或少受到牵连。

这是在出题方面的压力,但会试结束后,他们还有阅卷的工作。首先就是弥封工作,也就是把试卷封起来盖上印章,交由专门的弥封官。弥封官要统一把考生的名字给折起来,以保证阅卷时的公平,接着将试卷按编号排列。之后再经过誊录、校对等程序,考官就要正式对试卷进行评定了。

会试有三场,所以每个考生都会有三张试卷。为了保证公平,三张试卷不会交给同一个阅卷官评阅,至于怎么分配,则由主考官来决定,然后交给同考官评阅。

另外,主考官和同考官还会对试卷做出相应的批语,比如“典雅”、“严整”等。等到试卷最终评阅结束之后,还会进行备份,以待日后查询。

会试结束后,取中者称为贡士,也就意味着得到参加殿试的资格。殿试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根据成绩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后释褐授官。所以说,会试无论对考生还是考官来说,都是一场考验。

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越幅、曳白,涂抹、污染太甚,及首场七艺起讫虚字相同,二场表失年号,三场策题讹写,暨行文不避庙讳、御名、至圣讳,以违式论,贴出……

到了会试,考生们可谓是身经百战,这些错自是不会犯的,如此同考官们可是偷不成懒了……

阅卷定夺是主(同)考官们的事,半个月后杏榜见分晓,这些日子举人老爷们可了劲的撒欢,秦淮河的小姐姐们,某来也……

要说秦淮河舫楼林立,灯红酒绿,可真真是销金窟,没有真金白银还是绕道而行的为妙。为啥?诱惑力太大了。至于说开销不起,不存在的,举人老爷诶,会愁黄白之物?当视金钱如粪土也。正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会须一饮三百杯”嘛,自有那散财童子上赶着送钱的。

家境贫寒不可怕,怕的是考不上举人,此中利害,冯改之在《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已作过深度剖析。

范进中举后,平常对他横眉竖眼的老丈人胡屠户马上送过来四五千钱来相贺,隔壁邻居对他毕恭毕敬能加,也有送田地产业的,有投身于为仆的,更有乡绅送新房子,还大摆酒席、戏班子,持续祝贺三日……

这些一点都不夸张,事实比这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次举人赴南京会试,便有本地官府及一众乡绅奉送不菲的程仪,足够数月开销的。

当然,这其中不包括逛青楼,尤其是秦淮河的舫楼。十里秦淮河,那才是真的“视金钱如粪土”,钱如流水介一去不复还矣。

第一个宣告囊中羞涩的是陈同甫。倒非说他是人老风流,实在是交友广泛,不仅应考举人中有不少熟人,金陵城也有好些友人,应酬是一场接一场。这位老兄要面子,不好意思总被别人请,来而不往非礼也嘛,还得请回去。这不,几天下来就经济告急了。

好在有冯过这小财主在,钱,不是问题。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