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八十七章 生如夏花

鼎定河山 第一百八十七章 生如夏花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见不着大名鼎鼎的“秦淮八艳”,多游秦淮河也是兴致缺缺。

这段日子,各路名士云集南京,秦淮河热闹非凡,那些个声名在外的名ji日程安排的满满当当,委实没有闲暇接待生客。即便是将卞玉京写进游记为之扬名的陈亮也没法见到原主,这让龙川先生很是愤懑,直道“戏子无情”。

朋友,你若将青楼女子惯使的待客之道当作真心实意,那才是“有眼无珠”,嗯,傻的可爱。

不过,若是冯过肯投名帖求见,大概率是能见到正主的。毕竟,他可是大定最负盛名的年轻才子,所作诗词传唱天下,近日又有新作《乌衣巷》流传开来,才学满溢,且年少多金,这样的才子不正是名ji们最爱的菜么?

但咱冯同学可是意志极其坚定的,从不做那寻花问柳之事,正经着呢……咳,已是身处花丛中,蜜蜂再辛勤也采不过来呀。

秦淮河游玩罢,栖霞山、玄武湖、鸡鸣寺、钟山这些地方也是必游的。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世人在谈到王安石的诗歌时,说来说去不过是《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之类,其实,王安石的绝句佳作满眼,美不胜收,这首《游钟山》便是非常优秀而有特色的作品。

半山公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

如果要把王安石和某个地方联系起来,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金陵,纵览王安石的人生历程,金陵就是他梦开始的地方,也是在金陵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王安石少年时代就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了金陵,并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几年,后来因为父亲的去世而离开。明宗刚刚即位不久便任命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又在金陵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来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还是回到金陵继续担任江宁知府,数月后复相。两年以后再次罢相,明宗仍然让他回到金陵作官,这次回去王安石就再也没有离开,一直到去世,这段时间长达十年。结合王安石的人生经历,他的几次重要转折都是在金陵发生的,王安石在金陵,留下了最伤心的泪水,也留下了最得意的笑容。

王安石晚年退隐后居住在金陵,以普通百姓自居,专与山野村民交朋友。经常青衣小帽,骑着小毛驴,约上几个小老头,游山玩水,讲经参禅,其乐融融。“可以仕而仕,可以已而已”,王安石晚年的生活状态正是如此。

钟山南麓东三里,宝公塔与草堂寺之间,独龙阜玩珠峰。

望着华表、坟庵以及两侧的拱抱树木,冯过黯然,待众人拜祭罢,方上前虔诚焚香。

人生啊,归宿只是一钵土。

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坠茵落溷。

“永垂千古”么?会的。对于这位改革先锋,“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冯过是极其钦佩崇敬的。

在他看来,王安石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幸运的是,他身居要位,且遇上了锐意进取、意欲根治陈疾旧疴的皇帝支持他的改革变法之路。

不幸的是: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保守派强烈反对。另外,在变法期间,过于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政策执行不力,兼之用人不当。这导致这场旨在改变大定积弱积贫的社会格局从而抑制土地兼并、解决三冗问题轰轰烈烈的变法以失败告终。

功败垂成,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其后对于他的评价便是毁誉参半,英宗朝时倍受指责,本朝又是赞誉居多,支持者和反对者始终争吵不休。

但在冯过看来,黄庭坚对王安石的评价是中肯的,毕竟其老师可是变法的反对者:“余尝熟观其(王安石)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黄庭坚并没就变法表态,对王安石的人品却是折服赞叹不已。

苏轼在《上明宗皇帝书》中反对变法,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其一,结人心;其二,厚风俗;其三,存纪纲。

在他看来,国家治理不仅是去其贫弱,还在于纲举目张,防患于未然。不能因为一时没有奸鼠,就失去了养猫狗以预防其患的意义。苏轼所言,其实是指出王安石在新政变法中所出现的不良影响,以及对变法未来走向的担忧。

二者的主要分歧是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当与小民争利。其他方面的意见不是很大。

苏轼与保守党大佬司马光等人的意见又是不同的,只要是王安石赞成的,司马光一律反对,而苏轼则是相结平和的,因此后来司马光上台执政,苏轼也很受排挤。

俱往矣,是非功过留予后人说。

众人拜祭完,心下不免有些唏嘘,默然转身,却见一二十来岁的青年恭恭敬敬的拱身长揖。他手提竹篮,里头装着香烛黄纸,显然也是来拜祭王安石的。

王安石虽然在变法一事引发争议,但其人品与才学向为世人尊崇,说的通俗些便是吸粉无数,平素也有不少人前来拜祭。

他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他的政论文更为突出,驾驭语言的能力极强,其言简练明快,却无害于笔力雄健。其文以折为峭而浑灏流转,词简而意无不到。

他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觉。

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用简单的自己游山洞的经历说明了大道理:“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他的诗歌,大致可以被罢相的时间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后期的隐居生活,带来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变化。他流连、陶醉于山水田园中,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一种闲恬的情趣。但艺术表现上却臻于圆熟,所谓“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颊间”是也。

在另一个时空,人们尝将同为古文运动浪潮的领军人物又皆是文坛泰斗、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与王安石相比:两人诗作各有千秋,苏轼诗材广阔,清新豪健,别开生面,奔放灵动;王安石诗风工练,讲究修辞技巧与典故运用。若两者相比,谁更问鼎北宋诗家之冠?“挺苏派”和“挺王派”之争可谓如火如荼,难分难解。

经过一番详细比较后得出结论——单论绝唱,苏王两人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但苏轼的综合实力略胜王安石一筹,诗作品质相对稳定。

但冯过等人却是想错了,那青年并非王安石的粉丝,而是……

“多谢诸位老友前来拜祭家祖。”

“家祖”?呃,这人是王安石的孙子?闹了个乌龙呀,几个人皆是一怔,赶忙还以一礼。

青年指指竹篮,面带歉意地说道:“诸位老友请稍候,待吾给家祖烧些纸钱,还望拔冗去寒舍喝盏粗茶。”

去“半山园”呀,那可算得上是文人的朝圣之地,冯过几人又惊又喜,焉有不应之理。

不多时,青年拜祭罢,伸手引路:“龙川先生,改之兄,仁伯兄,之道兄,请。”

冯过几人皆是一愣,这人莫非能占卦,明明是初次见面,怎地知晓自己的来历?

“在下王棣,字仪仲。”青年走在一侧领路,先作了自我介绍,而后微笑道:“吾前年有缘远远的见过龙川先生一眼,先生服野貌古,乃人中之龙文中之虎,遥遥一见便不可或忘也。”

“上饶冯七郎名扬天下,冠绝一时,吾虽未有缘一见,但见尊驾如此丰神俊朗且与龙川先生并肩同行,必是冯改之了。”

“信州三子,相交莫逆,向来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既有冯改之,那另二位定是徐仁伯与刘之道了。”

王棣为几人一一释疑,声音醇和,予人如沐春风之感。

冯过等皆想:果真是名门之后,单就细腻的心思及谦和的气度就极为不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