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八十八章 薪火相传

鼎定河山 第一百八十八章 薪火相传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半山园”距城东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为半途,因以得名“半山”,原名“晋谢公墩”,为谢安故居。

王安石二度罢相后,乃辞官回到金陵,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白塔为自己建造了这所居室。

在园内,王安石结交了许多高逸之友,包括米芾、李公麟、欧阳修和苏东坡等。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服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也不冠而敬揖,日:“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既而两人说佛吟诗,王安石还邀请苏东坡同游钟山,并各自赋诗纪游。可见两个人政见虽不同,但私交和诗文之谊还是非常深厚的。

园子里有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乃是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独具江南风格的建筑群。占地面积不大,周围林木环抱,院内有竹有花,真真是一处幽美静谧的桃源去处。

引着客人坐定,有老仆泡了茶上来。

“乃是山间野茶,唤作散楂子,诸位请用。”王棣又轻轻说了声:“家祖在世时最爱此茶,说是涩中有甘,方是人间百味。”

是临川先生最爱呀,几人捧了茶盏啜了几口,入口一股苦涩,稍顷一缕清香自舌尖慢慢散开,果然是苦中有甜、先苦后甜。

王棣的言语中多有提及祖父,却一次也未说起父亲,似乎有些不合常理,但并不奇怪。

冯过几人知晓其身世,事实上这不算辛秘之事。

其实,王棣并非王安石嫡孙,生父乃是王安礼的次子王旉。也就是说,他是王雱的嗣子。

王雱,字元泽,汉族江右民系,王安石之子,与王安礼、王安国、王雱被世称为“临川三王”。

王雱自幼敏悟。数岁时,客有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廿岁前已着书数万言。

但其却敏感而脆弱,为人慓悍阴刻,无所顾忌,且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后因无法应对官场的尔虞我诈,精神受到刺激而疯疯癫癫。

王雱婚后一年多,怀疑自己的妻子庞氏对自己不忠,每天都找庞氏的错误,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庞氏争吵不休,对自己亲生的孩子也充满了怀疑,以貌不类己,百计欲杀之。于是这个王雱的幼子很快就被王雱折腾死了,王雱妻子庞氏凄苦不堪,只能是躲到一间小楼内每天以泪洗面,王安石看到儿子王雱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非常心疼自己的儿媳,于是做主让王雱与庞氏离了婚,又认为庞氏没有任何的错误,不愿意让庞氏背上被休掉的名声,王安石还亲自为庞氏选择了一个好夫婿,相当隆重的将王雱妻子庞氏“嫁”了出去。这件事在当时传为美谈,即“王太祝(王雱)生前嫁妇”也。

其病逝时,年仅三十三岁,朝廷追赠临川伯。因其无子,遂过继叔叔王安礼的孙子王棣为子嗣。

俗话说: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王安石把太多精力用在了变法革新上,以至于忽视了对儿子的教育,王雱人生的失败,做为父亲的王安石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也正因如此,王安石对长子的过继子王棣十分宠爱,退隐金陵时悉心教授,可谓是倾尽了全部心血。祖孙情深,自是不用多说。至于王雱这个嗣父,王棣几无印象,又哪来的什么感情?

王安石重情,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即他的表妹吴氏。

世人皆赞叹其不迩声色,从两件事可见一斑:

他为知制诰时,吴夫人为他买了一个小妾,王安石见到说:“你是谁?”那女子说:“夫人让我在您身边侍奉您。”王安石说:“你是谁家的女人?”那女子说:“我的丈夫是军中官员,监督运米时船沉,家中财产全部用尽(用来赔偿)还不够,所以只能卖了我来补偿。”王安石伤感地问:“夫人花了多少钱买你?”女子说:“九十万钱。”王安石叫来她的丈夫,让那对夫妇和好如初,把钱全赏赐给他们。

有人告诉王安石的夫人,说她丈夫喜欢吃鹿肉丝。在吃饭时他不吃别的菜,只把那盘鹿肉丝吃光了。夫人问,你们把鹿肉丝摆在了什么地方?大家说,摆在他正前面。夫人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一下,鹿肉丝放得离他最远。结果,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只吃离他近的菜,桌子上照常摆着鹿肉丝,他竟完全不知道!

他与妻子感情甚笃、琴瑟和鸣,共育有三子三女,一子一女早夭,长子王棣英年早逝,次子王旁不仕,长女适浦城吴安持,次女适蔡卞。

听王棣所言,叔父王旁去年返回老家临川居住,祖母被小姑接去汴京安享晚年,这“半山园”也遵祖父遗命会捐献出去改建成寺院,朝廷已批为“报宁寺”。

说这番话时,他脸上掠过一丝黯然。毕竟他在这里住了十余年,此处有童少年所有的或快乐或忧伤的回忆,一旦离去,再想回来只怕不易。是的,他也参加了今科会试,至于能否取中……王半山的孙子若是不中才是咄咄怪事。退一万步讲,即便不中,他也是要去东京的,祖母在那,姑母也在那,叔祖(王安礼)一家人也在那,他在此处为祖母守墓七载,也该为自己的前途好生规划一下了。

讲真,即便抛开王安石的因素,冯过对王棣的好感值拉的满满的,谈吐得体举止文雅,此即谦谦君子也,所谓“陌生人如玉、君子世无双”莫过于此。

在那个时空,关于王棣的记载唯有寥寥数语——高宗建炎二年,金人攻澶渊,死于城守。

事实是,金兵南下时,王棣当时守卫开德府,金兵围城久攻不下,有王棣在金兵很难有所作为,所以金将伪造了一封王棣投降的信件,开德府群众信以为真,他们蜂拥而上将其踩死,之后金兵破城。

三十六计之反间计,就像范增,袁祟焕一样都是被敌人误导,被不明真相的人伤害,死得很冤,王棣被金将伪造投降事件,群众信以为真,蜂涌而上的群众没给他解释机会就发生了踩踏事件,被踩死,之后无知群众因城破被屠。

这个时空,绝不会再发生那样的事,冯过如是告诉自己。

对王棣“另眼相看”的还有陈亮。

他学无师承,潜心着述和讲学,创永康学派。针对其时颓废不振的风气,他提倡“各务其实”的功利主义,指斥世儒自以为得正心诚意者,实皆麻木不仁,“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拱手以谈性命”,不讲求治国之实效,而用空言掩饰无能。他认为“治者,实也”,“为士者”要有良好的品行;“居官者”要有处理政事的本领,人人都要各尽其职。

他说,刘邦、常威的功业与汤、武无异,其心可以上接夏、商、周三代。管仲助齐称霸,是仁者之事,是王道的需要。基于王霸并用的理论,又认为义要体现在利上,义利并行缺一不可。利,是指“生此之利”。禹无功业,不能成六府(形成天地万物的水、火、木、金、土谷)。乾(天)无利,不能具四德(元、亨、利、贞)。言三代无利欲,是孔子的美化。关于“成人之道”问题:心学让人们安坐不动,不问国家存亡,生民之利,独善其身,作道德自我完善的君子儒。陈亮针锋相对,指出要做“志在天下”,“大有为”的英雄豪杰。这样的人才能“推倒一世”,“开拓万古”,大智大勇,才德双行。

此即继承王安石的事功和革新思想而成为唯物主义,同心学展开尖锐的长期的辩驳斗争。

王棣乃王安石最疼爱的孙子,当继乃祖衣钵也,仅此,就值得他陈亮结交,无有辈份高低也。

还别说,耳濡目染之下,王棣倒真的是认同事功学说,一般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0K,陈同甫当即将王棣视为同道中人,大有秉烛夜谈之势。

这可不怪他,实在是这段日子为了会试没有找人辩谈,憋的慌。冯过这几个也是不识趣的,就是不肯配合,即便做个合适的听众也行啊。

冯过表示敬谢不敏。

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并称为事功学派,谈王说霸,倡言改革。专言事功,蔑视理学家的空谈心性命理,认为“义利就在利欲中,故利体现了义,人欲体现了天理。”力图使儒家学说切于实用,“开物成务”。其功利思想,又多少包含对“生民之利”的愿望,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一时从学者甚众。

但又有何用?

所谓“事功学说”与“性命之学”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是两种价值观念的冲突。功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虽经陈亮提倡,但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未能取得主导地位,现下如此,往后仍是如此。

不居高位,不掌握发声渠道,说再多都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YY而言,即便喊破了喉咙……又有何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