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八十九章 是非功过

鼎定河山 第一百八十九章 是非功过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是日,陈亮果然在“半山园”住了下来,至于是否秉烛夜谈就不得而知了。

虽是初次见面,冯过几个对王棣观感甚佳,此子出身名门,单就顶着王安石的名头便可在江宁府横趟,但其却是低调优雅谦逊有加。

都说“官二代”坑爹,大抵只是一小撮害群之马罢了,真正有作为的上位者对子女后辈的管教却是极严厉的。也唯有如此方能代代相传,长盛不衰,譬如王氏家族。

临川王氏先世衰徽无闻,至王观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为吏,再到王用之子孙辈开始兴盛,王用之娶妻谢氏,封永安县君,生有五子,其中长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亲。

王孟官楚州司理参军,其子沆,官荆南府建宁县令。

王益,祥符八年进士,历任建安主薄、临江军判,知新淦、新繁县,天圣时以殿中丞知韶州,终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卒赠工部郎中,后以子贵追封楚国公,赠太师中书令。王益中进士和做官,标志着临川王氏已经崛起。

临川王氏传到王益的儿子辈时,家族臻于极盛。王益娶妻徐氏、吴氏,生有七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

其中王安仁有文才学问,尝以五经教授弟子于江淮间,其门下成器者甚众,后以进士下科补宜州司户,终官于监江宁盐院,着有文集十五卷。

王安国,熙宁初以材引召试及第,除西京国子教授。后历任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着作郎、大理寺丞,屡以新法力谏,后为吕惠卿所诬陷,卒年四十七岁。

王安礼,嘉佑六年进士,历任着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知润州、湖州,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后升知制诰,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拜中大夫,时任礼部尚书。王安礼为人刚直宽谅,多次以直谏闻名。当年苏轼下狱,情势危急,无人敢救,独王安礼从容上谏英宗,使苏轼得以减轻处罚。

在王益七子中,最优秀的当属王安石。王安石之后,临川王氏也随变法失败而日益衰落。

王安石娶妻吴氏,封越国夫人,生二子:

长子王雱,为人聪敏过人,有才学,未及冠已着书数万言。治平四年进士及第,累官至天章阁侍制。王安石变法,王雱实导之。但其人慓悍阴刻,无所顾忌,为政尚严酷,年三十三岁去世,特赠左谏议大夫。

次子王旁,初以父官荫江宁府粮料院勾当,累官奉议郎秘书省正字,现辞官回临川定居。

王安石家族,从他爷爷辈到他儿子辈,四代人六十九年间,登进士者八人。即叔祖王贯之、父亲王益、长兄王安仁、四弟王安礼、五弟王安国、六弟王安上、长子王雱以及他自己。

到了王棣这一辈,似乎没落了下来,唯有王旉(字元济)荫官,余者皆未入仕。

冯过倒是知道,在那个时空,靖康之难过后,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

靖康元年,又被追夺王爵,毁去配享的画像,降王安石从祀于庙廷。

绍兴四年五月宋高宗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今日之祸患,人徒知蔡京之罪,而不知天下之患,生于安石。”

除了宋高宗外,理学家们对抨击王安石也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原来王安石在世时,就与理学大家程颐、程颢兄弟针锋相对。

到了南宋,理学兴起,这些所谓的“理学名臣”自然要攻击王安石。比如说朱熹,就批评王安石,“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奸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罗大经也认为,“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北宋灭亡怪王安石,南宋偏安东南也怪王安石,在官方舆论的主导下,王安石的地位越来越低。宋理宗因尊崇理学,被后世称为“理学皇帝”,他于1241年下诏,将周敦颐、二程、朱熹从祀孔庙,同时将王安石的排位从孔庙中扔出来。宋理宗还指责道:“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神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

这种看法一直到清朝时期,有人甚至将王安石与王莽、贾似道并列,说他们“力任为必可行,而皆以扰民致乱”。直到近代,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才认识到王安石并不是“乱国奸臣”,而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

但,如若没了“靖康耻”,就没有之后的各种对这位改革先锋、变法达人的抹黑了吧?

你看,王棣不就改变人生轨迹了么?

不管怎么看,“事功学说”在这个时空还是有相当市场的,辛弃疾、陈亮便是本派大佬。

事实上,本朝首辅蔡京算得是王安石的拥趸,悲催的是,这也恰是“事功学派”最大的悲哀。

王安石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正是“用人不当”。

纵观整个变法派中,除王安石本人操守尚无非议外,他最看重的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德行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吕惠卿在得志后,大肆地扶植亲信、排斥异己、搜刮百姓,搞得天怒人怨。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虽与胞兄政见不同,但也看不惯吕惠卿的奸诈阴险,忍不住当面狠狠羞辱了他一顿。此时吕惠卿已位高权重,今非昔比,岂能受这口鸟气?他恼羞成怒,将王安国贬谪出京。他又非常忌讳王安石会被再次起用,甚至千方百计想办法堵塞老领导的进步之路。于是私下里安排人伪造了王安石的书信,里面有“不要让皇上知道”这样的句子,还故意让宋神宗看到写封信。

蔡京是不折不扣的新党,曾经深受王安石的信赖。同时,蔡京和王安石还可以攀上亲戚,蔡京的弟弟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而蔡京在当上宰相后,对王安石进行了追封,封其为舒王。有了这一系列的关系,王安石和蔡京就被牢牢地绑在一起。但事实是,蔡京虽然是新党,但他却是一个投机分子。王安石当政时,新党里头最激进的人里头有他;王安石倒台后,废除新法措施最积极,被司马光表扬的也是他;而蔡京之所以要追封王安石,一是因为他弟弟这层关系,二是崇宁帝任用的人主要还是以新党为主,旧党在英宗一朝基本上被压制得毫无还手之力,蔡京为了取得新党的支持,所以才对新党的党魁王安石进行加封。在蔡京眼里,什么新党旧党,新法旧法,都是虚的,只有自己的权力,才是实实在在的。

冯过很想建议王棣与蔡京划清界限,但似乎不太容易,小姑父是蔡卞哪,即便阵营不同,同胞兄弟这个事实是抹不去的。

说来也妙,蔡京兄弟俩都身居要位,却是各处政见完全不同的敌对阵营。蔡卞曾反对蔡京重用宦官童贯为陕西制置使。在其他政事上,蔡卞的主张也多与蔡京不同,因此受到蔡京的诋毁。

当然,王安礼与王安石政见不一,也曾上书反对变法,直言变法的危害。

咳,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嘛,相煎何太急呢?

不管怎样,王棣去了汴京,就凭他的亲友群,想泯然众人也难。

与之相比,冯过可就差远了,恩师资哲、忘年交辛弃疾或者再加上座师李格非,与蔡京兄弟及王安礼相比,怎么看都差了不止一星半点。呃,或许还有会试的房师与座师,杨廷和嘛,会厚积薄发。但会试可还没放榜呢,所谓的“座师”尚作不得数。

但外界可不这么看,这从今科会试排名榜赔率就可看出,冯过可是高居第三的。嗯,第一是福建延平黄裳,第二是浙江永康陈亮,看来,冯七郎是与“探花”耗上了。

黄裳呀,冯过略略有些激动。

为何只是“略略”,那是因为金大侠的小说依托历史写的很真实,让人难辨真假。

那本小说中如是说:

徽宗皇帝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而委派刻书之人,便叫做黄裳。

黄裳刻书时已然67岁,因害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治其死罪,所以就逐字逐句、极为细心地校读。不料想这么读得几年下来,抛去资料收集,黄裳校对共花四年,每周需校对约二十七万字,他居然便精通天下道学,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高手,并着写了天下学武之人视为至宝的经书——《九阴真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练了《九阴真经》,便是郭靖那么个木讷愚钝之人也成了一代宗师。

冯过摸着刚长出的胡茬胡思乱想:嗯,找个机会结识一番,就此圆了武侠梦也是有可能的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