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九十章 君臣之道

鼎定河山 第一百九十章 君臣之道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事实上,冯过在金陵城的名声是越来越盛。嗯,绝对与所谓的顶流、网红有得一比。

这倒不是拉低他的咖位,自前年信州院试至今不到二年,冯七郎可是凭一己之力闯下了偌大的名气。

在士林,他的几篇八股文,《师说》、《爱莲说》、《菜根谭》以及《儒林外史》,震动文坛,被誉为大定第一青年俊彦,文字功力无人能及。要知道“文无第一”或者说“文人相轻”绝非字面表述那般简单。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子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文人学习四书五经,文学经典。因人而异,理解不同,所以谁也不服谁。因此,文人相轻,自古有之。

那么为什么“文人相轻”,而不是“惺惺相惜”?什么是“惺惺相惜”?意思是指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作为文人,大体上都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完全可以算得上志趣相同之人,为什么不会惺惺相惜呢?

当同水平的人出现的时候,如果不会对自身产生利益上的威胁,那当然是爱护、同情、支持的同道,而一旦出现利益上的冲突,文学作为谋求利益的手段,那么掌握了相同手段的人自然会出现敌对状态。而成为敌对状态,就是出现“相轻”的重要基础。对其他人表示轻视,无非是希望打击他人,提升自己的心理状态,甚至实际利益。

实际上,真的大文人,你要达到让他轻视的境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因为这代表了你已经引起了他的重视,证明了你本身的水平也达到了一定层次。

譬如冯过,他那些流传开来的文章,无论是八股试文、散文、小说乃至诗词杂文,哪一篇单独拎出来都是精品。这样的人是打压不住的,即便再如何羡慕嫉妒恨也唯有捏着鼻子认了,然后暗戳戳的等候时机落井下石。

尤其是在民间,市井小民才不会去管什么文人间相轧的龌龊事,只要是好的就拿来传唱好了。

随着会试结束,关于谁谁谁会是今科会元成了热议话题,冯过便是其中热门人选。恰巧,他的一首新诗——《乌衣巷》华丽问世,不出所料、不负众望的瞬即传唱开来。

这诗好啊,怎么个好法?

有人掉头苦吟,叹赏良久。

有人赞三、四句道:“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

有人评道:“此诗虽然景物寻常,语言浅显,却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读之但觉余味无穷。”

总之,此话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文人墨客们为此咏叹,秦楼楚馆里自也第一时间跟上节奏,《乌衣巷》如挥着翅膀的女孩般欢快飞跃,唱响十里秦淮河。跟随这股风潮而起的还有冯过早前的那些诗词,也被翻将出来百般翻唱。

冯改之,绝对是崇宁五年二、三月间金陵城最亮的那个仔,无出其右者!

人怕出名猪怕壮,冯过成了香饽饽,不仅本地名士纷纷下帖相邀,秦淮河各大头牌也约好了一般竞相邀请其“莅临寒舍,略备薄茶,扫榻以待”。

“秦淮八艳”哪,多少乡绅名流求之不得辗转反侧,“饥饿营销”嘛,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八位齐刷刷的主动邀请冯七郎,其中许是有竞争成份,但也足见其风头之劲。

拉仇恨哪。

但,冯过居然、竟然悉数婉拒了美人相邀?!

废话,有资南嘉董小宛这几位国色天香的小姐姐陪伴着,谁还稀罕楼子里出台不出台的那些头牌。

倒是董小宛不在“八艳”之列,被一个叫“林敏儿”的顶了位置,搞的他有那么一点点想“一识庐山真面目”。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能厚此薄彼呀,不符合他的人设——善解人意美少年!

秦淮河十里烟笼灯红酒绿,江南贡院里却是肃穆紧张气氛凝重,二十天阅卷、定取于房官、主(副)考官委实是件大工程,劳心劳力不说,还需慎之又慎,累成狗,痛并快乐着。

前几章出现过的那位中年儒生眉头紧皱,飞快地阅着卷子,有些心不在焉,更有些心烦意乱。

今科会试是见了鬼了,太不合理了,说好的本经最难治《春秋》的呢,怎么有近两百考生都报此房了?春秋房才两位房官,要在二十天时间完成审卷,真真是要命。

头先,他还想着阅卷而已,好轻松的有未?哪知道……说多了都是泪啊。

诶,南下了,离家乡尚远……

说是“中年”,其实他才三十岁出头而已。三十而立,黄潜善想着此次南京会试或许便是自己“立”的机遇。

黄潜善,字茂和,福建邵武人。政和元年,他考中进士。崇宁三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崇宁帝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瞒上欺下嘛,混迹官场之道。皇帝久居大内,听到的全是通政使司或属臣的折奏,这其中有多少水分可想而知。可以这么说,大臣们虽然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攻讦,但在应对皇帝这一条却是出奇的默契。算不上愚弄,只是庞大的文官系统要架空皇帝的权力。

本朝的士大夫群体普遍意识到:“士之所官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夫圣人之术,修其身,治天下国家,在于安危治乱,不在章句名数焉而已,”由是出现一批以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为代表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的新型士人,自觉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主导国家政治方向,这既是士人群体锐意推进改革的努力,也说明了士人群体的崛起制约了皇权。

士大夫群体的“强大”主要体现在:

对君主进行的激烈抨击与劝谏。皇帝们在士大夫面前一直保持着谦逊的传统。士大夫在限制皇权的斗争中,始终做着顽强的努力。而皇帝在被“批龙鳞,犯天颜”之际虽时有震怒,但是多数情况下允许甚至鼓励直言。

直接抵制君主错误的旨意。文臣的理性和谨慎显然更有利于王朝的长治久安。文臣饱读诗书,熟悉历史上安危治乱之由,可以给统治者提出更为合理的建议。他们治理地方,比武将更有办法,更有条理。与此同时,文人胆子小,就是做得再出格,其破坏力也不过是武人的百分之一。所以,本朝统治者对文臣特别信任和优待。譬如,真宗有一次遣使持亲笔诏书来见首辅李沆,诏书的内容是封刘氏为贵妃。李沆认为这个命令于理有违,竟当着使者的面,把皇帝手诏烧掉了,并且让使者传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此事遂罢。

利用神权与史官之权制约君权。制约皇权的过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与皇帝相比,士大夫个人毕竟人微言轻,传统的忠君观念根深蒂固,大原则不可也无意更改,便想方设法,利用种种手段来达到目的。苏辙尝言: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神权、史官之权被士大夫充分发挥,犹如尚方宝剑,成为制约皇权的有力武器。

当然,重用由文人构成的士大夫集团,有助于加强本朝的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减少了决策失误,有助于统治的稳定。而绝大多数“士大夫”都怀有“尽忠竭力报效皇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要务;同时,他们的文化素养也决定了他们是文学、书法、绘画、篆刻、古董收藏等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另外,范祖禹说:“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不可一日而怠;人民者,祖宗之人民,不可须臾而忘;百官者,祖宗之百官,不可私非其人;府库者,祖宗之府库,不可用非其道。常自抑畏,儆饬圣必。”

表面上将祖宗贡得很高,什么都是祖宗的,可祖宗都去世了,对祖宗的解释权却在士大夫,现在的皇帝几乎一无所有。

士大夫的另外一种逻辑方式是:将重要权力,从皇帝手中剥离出来,赋予君臣之外的第三方——“天下”,然后士大夫再作为“天下”的代表,自然而然获得此项权利。

理宗朝时,监察御史曰:“政事由内阁则治,不由内阁则乱。天下事当与天下共之,非人主所可得而私心。”而实际上,皇帝并不能与天下共之,因为当这种说法出现的时候,对皇帝的意见或主张一般是否定的。

也就是说,皇帝坚持或偏向自己的意见,就不是与天下共之,只有听从臣僚的意见,才是与天下共之。

如果皇帝继续执拗不变,不愿听从士大夫的建议或者意见,士大夫则以集体不合作来对抗,因为他们是天下的代表,皇帝显然不能对抗全天下。如果仅有一两人辞职倒心无关紧要,但一旦集体罢工,就无人治理天下了。

他们的出发点在于心系天下,造福苍生的理想和信念,如王禹偁说:“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理之得其道则民辅,失其道则民去之。民既去,又孰与同其天下乎?”

认为皇帝不过是代为治理天下,民之向背最终决定由谁做代理人,这正是发挥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贵君轻”的思想。

简言之,士大夫话语体系中,天下属于皇帝本人时,更多强调其有天下的义务、责任,或者触动其拥有天下的私心;天下不属于皇帝的说法远为普及,此时,更为着重的是拥有天下的权利,防止皇权逸出士大夫意图之外。

但皇帝愿意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