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九十三章 锥处囊中

鼎定河山 第一百九十三章 锥处囊中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黄潜善“有幸”见过一幅冯过的字,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资哲那里一窥究竟。

这一看,他整个人都不好了,第一个念头是质疑其真实性:舞勺之年能将字写成这样?太玄幻了些吧?莫非是资既明为捧得意门生而假其名之策?但将心比心,换了是他就绝无可能,文人最最在意的便是名声,为此不惜与他人拳脚相向乃至于对簿公堂。有那么一小撮人为了生计与人捉刀售文,但这是开宗立派诶,是会青史留名的,谁能舍弃?

接着他又嫉妒不已:这冯过何其幸也,竟被他悟得书法之道。若换作是自己,依着首辅酷好书法,定必会成为其心腹之人。更要紧的是,官家精擅书画,且自创“瘦金体”,有“改之体”……不,是“茂和体”作为敲门砖,岂非与皇帝也成了同道中人?

当然,这种羡慕嫉妒恨的龌龊心思是不可能表现出来的,于人前只能大加褒奖。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也不知当时是怎么想的,许是想近距离看看那字,他伸手去取了稿纸……字自是“改之体”无疑了,那么这俊俏少年必是近来风头正盛的冯过了。

他先是欣赏那字,手指下意识的凌空临摹。稍后,他的注意力转向文章内容,这一看愈发不好了。

他黄茂和可是二甲进士,而且是前列的那一挂,运气好些跻身一鼎甲也不是没可能。若写不得一手好八股文,能有今日?但,这样的文章……委实太令人垂涎三尺了呀。诶,仅这破题、承题与起讲便足见其非同寻常之处,只要后面不垮,必是一篇可为程文的文章。会垮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冯过院试、乡试的文章都已被刻印成册,早已被剖析解读透了,哪作得了假?

结论是,此人妖孽也,不可以常理度之。

如锥处囊中,其末立见。

既不好打压……咳咳,那就拉拢。敌人太强,就把他变成朋友嘛。

怎么操作?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只要成为他的房师即可,“春秋”房只有两位同考官,至少有五成把握。再者,自己可是看过其首场制文的,到时找出来便是。

门生能被录取,固然要感谢“皇恩浩荡”,但是他们更要感谢赏识他们的考官,是考官让他们从成千上万的考生中得以脱颖而出,在政治相对清廉的时代,这种关系也会促进座主门生相互激励辅佐皇帝治理国家,对于皇帝巩固统治是积极的。

科举时代十分重视考官和中榜考生的关系,甚至比授业的老师更重要。因为考官不仅有学问根底,不乏硕儒,还有权力和人脉背景,对于提携中榜的考生至关重要,彼此往往就结下荣辱与共的裙带关系,在仕途上共度风雨。由于考官身份不同,主考官被高中的考生称为座师,同考官被称为房师,考生也就成为考官的门生弟子,敬考官如父母。不仅如此,学生还对老师的老师也连带尊重,便有了二传弟子、三传弟子之类的讲究。

“天地君亲师”,这五个字,天与地放在前头,乃是敬畏神灵的表现。跟着后面的是君王、父母、老师三位,都是必须终生依附和顺从的权威。

门生对座(房)师,无不奉事惟谨。这里头除了师生之间的道义,也含蕴了一些功利的因素。在君主:**时代,朋党政治是一个永远无法解决的问题。所谓朋党政治,就是执政者多用私人。乡党、同年(即同科进士,类似于今天的同学)、亲戚、门生、故旧等等,都属于私人的范围。荐贤禀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原则,只是一种理想。在实际的操作中,不避仇的很少,不避亲的倒是比比皆是。因为这层原因,就不难理解座主在门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显赫和重要了。

当然,树大猢狲多,树倒猢狲散,这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座主对门生,是提携和保护;门生对座主,是依附和顺从。

这么说吧,一般能担当主考官(或总裁官)大多都是常经宦海,身居高位之人,担任考官之后,所有录取的进士(举人)一般均要对于主考官执弟子礼,而主考官亦要将新进的进士看作自己的门生而加以教导,提携。日后自己培养的门人在自己的任职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势力团体,至少也能在遇到变故或者失势(或致仕)以后门生能为自己说话,不至于被清算。大致上座主和门生们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惠的关系。座主、门生既是施恩与报恩关系,又构成利益共同体,并在彼此互动中得以维系和发展。

“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前一则说的是大昌宰相杜审权在主持贡举时,录取了一个名叫卢处权的考生,因为二人名字中都有一个“权”字,所以,被时人戏称为“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

后一则说的是崔沆与崔瀣的故事,这次的主考官是大昌的另一位宰相崔沆,应试考生为崔瀣,结果是崔瀣被崔沆录取了,高中进士。因二人名字中分别人“沆”与“瀣”,所以,人们在议论这件事时,又拿二人的名字开起了玩笑:“座主门生,沆瀣一气。”“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

但现而今可绝非如此,正所谓是“座师门生一条心,打断骨头连着筋”,自打乡(会)试过关始,门生便与座(房)师捆绑到了一起,想脱离师生关系那是连窗都没有,除非你不想在仕(士)途(林)混了。

“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道尊严不可违也。

只要他黄潜善举荐冯过为进士,自此利益相关断弃不了,他冯改之再有能耐,还得尊自己一声“恩师”不是?

可问题在于,黄潜善翻遍了试卷,也没找到“玄字三号”的卷子,莫非在另一位同考官那里?

他那个急啊,像有千万只蚂蚁在心头爬来爬去的,个中滋味难以言表。

另一位同考官显然是淡定多了,按部就班的审着卷子,脸上瞧不出任何异样,似乎只是一台阅卷机器,周而复始的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黄潜善向那边瞄了几眼,斟了一盅茶踱了过去:“XX兄,喝茶……”

那位愕然抬头:“茂和兄,不敢当,不敢当。”

他官衔比黄潜善低了四级,虽同是本房同考官,却是以下属自居,哪承受得起上官倒茶,忙不迭的起身道谢。

黄潜善正将茶盏递了过去,恰好碰到了对方的手臂,茶水顿时溅了出来,好险没有弄湿卷子。

那位脸都吓白了,这要是弄坏了试卷,可非小事,口中一边陪罪,一边赶忙回身去找东西擦拭水渍。

黄潜善目光如电,在桌案上飞快地扫视地一圈,趁对方转身之际将掉落在桌下角落的一份试卷拾了起来,顺手塞进袖管,若无其事的帮着那位将桌案上的水渍擦拭干净,方慢慢悠悠的回到自己的位置。

他藏于袖管的试卷上清清楚楚的写着考生编号:

“玄字三号!”

过了约莫两刻钟,黄潜善忽然拍案而起,面泛红潮,如饮美酒般:“妙哉,此文只应天上有,可惊风雨、泣鬼神矣。”

那位同考官本只想做个安安静静的存在感低到极点的路人甲,被黄侍郎一嗓子吓了个激灵,这一惊一乍的是要让自己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龙套再抢救一下?上官自不会无的放矢,得做好捧哏,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镜头感:“茂和兄,可是得了佳作?”

黄潜善捋须道:“某必高荐此卷也。”

本朝沿袭大昌时刊刻《乡试录》的做法,即将各省乡试录取之试卷择优选编,刊刻成帙。其中,首列考场在事职官衔名,次三场考试题目,次中式举人姓名、次第、籍贯等,再次为考试文卷数篇,每篇题目下,注写考生姓名、同考官“阅荐”、主考官“批语”等字样,公之于众,被誉为“贤书”。这样考官之公与不公,录中士子之贤与不贤,不仅白纸黑字,而且有待乎将来之验证,即“名与实符,文与事合”,冀此有裨于国家,有光于科目,有重于乡国。

而同考官审卷后,会写下“取”或“去”,遇有精妙文章则批“高荐”二字。主考官一般不会否决同考官的意见,特别是“高荐”卷更不会黜落,基本都是高高的取了——同朝为官,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没必要故意针对谁,毕竟同考官的水平也绝不会差嘛。

见黄潜善大步出屋,那位同考官摇了摇头。讲真,他打心底里瞧不起对方,在大地震时与陕西、河东官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耻为官也,奈何人家有靠山呀,不仅复出,还升了官,这上哪说理去?罢了,朝中没人,就老老实实的耗着呗。

那边厢,黄潜善掀帘而进,喜形于色:“介夫兄,某要高荐此卷!”

杨廷和微笑道:“茂和兄是见猎心喜了,某正差美文佐茶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