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九十五章 佛系人生

鼎定河山 第一百九十五章 佛系人生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云明被称为佛系的国家的政权,主要是因为:

第一,云明国不愿意和别人竞争,也就是你爱怎样怎样,我无所谓。大定比较富有,但一直受到两大政权(先是大辽后是北燕)的威胁,被迫用钱来换取百姓的安全,云明国虽然也地大物博,但是他们对大定很服从,双方维持着良好的礼尚往来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军事上的冲突爆发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大理国的人十分信仰佛法,他们和佛教离不开关系,他们是佛教的信徒甚至于整个国家都是。皇帝是普通人追求一生的梦想,哪怕你是父子关系,手足关系,甚至是夫妻关系,只要你想当皇帝,你就要流血,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的。互相残杀是常见的局面。而云明国不是,他们很佛系,他们甚至可以出家当和尚,这个皇位嘛,无所谓了。

云明国,又称妙香国,国民都信奉佛教的密宗阿吒叻教,云明的开国功臣董伽罗家族就世代担任教主。

云明国僧人的地位很高,能参加科举,做僧官,当国师,参政议政,并不禁华衣美食丫鬟侍卫,其实说白了,贵族出家为僧和没出家享受的没啥差别,甚至更逍遥自在。在云明国,贵族子弟流行出家已经成为时尚。

那云明国皇帝出家也是时尚吗?云明国出家的几位皇帝,从段思廉是一个分水岭,前面出家的皇帝有真不乐为帝出家的,也有在皇室倾轧中失败被迫出家的。但是从段思廉之后,成为傀儡帝国的云明段皇帝们就全是被权臣高家逼着出家的,都是政治失意者的无奈之举。

做为段思平的后裔,段思廉联合高智升废除段思良的后裔段素兴继位,为了感谢高家,大肆提拔奖赏高智升,让高家一跃成为世家之首。段思廉出家无为寺,还委托高智升辅佐儿子段廉义,使高家坐大到皇室不能抑制的地步。

杨义贞弑杀上德帝段廉义自立,高智升派其子高升泰击败杨义贞,拥立宗室段寿辉为帝,彻底掌控大权,段皇帝开始成为傀儡。

之后的上明帝段寿辉、保定帝段正明、文安帝段正淳,都是被高家逼迫出家的,可不是不乐为帝,这几位中不乏有雄心壮志的,只可惜手中无权,只能空怀憧憬。

段正明是段家第十四位皇帝。他被高升泰拥立,后来高升泰不想居于幕后,就把段正明废掉,让他去崇圣寺出家,高升泰自己当了皇帝,建国大中国。

高升泰废黜段正明从幕后走到前台,临终之际却把皇位还给段家,恢复了云明国,立段正明的堂弟自己的妹夫段正淳为帝,高家位居中国公,把持大权。段正淳在位十三年后,被高家人找个借口逼迫退位,出家无为寺。

云明国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以儒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与大定均无意扩张疆域,一直始终保持和睦共处的局面。

段和誉之所以频频遣使大定恳求册封,其目的就是为了抱大腿。只要常定政权肯为云明段氏站台撑腰,又何惧高氏权势滔天。

这皇帝做的可真够憋屈的。

小说中的段誉对“神仙姊姊”一见痴情,从此“芳心”唯系一人,而原形段和誉却恰恰相反。

由于其母高升洁曾经严厉限制段正淳婚姻,结果只有段正严一个独子,险些引起段氏旁系觊觎,高升洁任太后时,改变政策,开始允许段正严广纳嫔妃,开枝散叶,结果段正严后宫嫔妃众多,乌蛮三十七部(又谓南诏三十七蛮部)以及勐泐都曾为其联姻对象。

不过,后宫嫔妃虽多,奈何“家有恶妇”也,段和誉根本就享受不了左拥右抱、没羞没臊的快活日子。

段和誉本人的皇后是高量成的姑妈,而这位高皇后可不是什么母仪天下的后宫之主,而是个排挤群妃的恶后。

“高后乃命褫其衣,杖之百,大理禁中杖人所用,乃以全竹为之,通其节而实以铅,王德妃受杖未及半,血流殷地,穆贵妃不忍,因跪求赐帛,钟贤妃以下亦环跪乞恩,誉闻,急赴之,乃许赦智昌,高后乃释之。而智昌已瘴疾而故。”

说多了都是泪啊……

冯过没兴趣去结识这位后宫佳丽三千的段皇爷,若无意外,段和誉再做几年皇帝就该退位出家了。嗯,其原因是高皇后无子而逝,段正严妃子和诸子众多,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走了前辈的老路,还是做和尚香嘛。

不过,大定册封云明国主这件事,就目前整体形势来看似乎是双赢的。

大定“五路伐宁”铩羽而归,劳民伤财,国库几乎被掏空,国内舆论压力山大。云明国此时再度“投诚”,崇宁帝欣然应允,正好借此事大肆宣扬大定的强大及正统地位,转移焦点嘛,一片歌功颂德中,国民自是不再议论伐宁失利事。

而于云明国,得到大定的册封,正好认证了段氏才是名正言顺的主人,高氏想再弄权篡位,可得好生掂量掂量。

在冯过看来,这就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幼稚的操作,打不过人家就搬家长,呵呵。这些原本都是题外话,但却与即将到来的殿试有关,若无意外,今科殿试的题目便会是:“代云明节度使云明国王谢赐历日。”

呵呵,好大喜功的崇宁帝怎会放过这么好一个自我吹捧的机会。

殿试只考策问,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但也有皇帝直接出题的。常佶亲拟此试题,又何尝不是努力洗刷执政污点?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冯过提前知道考题,算不算作弊?

这话说的,他可一直“作弊”来着,只不过了无痕迹,无人知晓。

都说物以类聚,他这个小群体貌似对会试结果全然未放在心上。资南嘉、董小宛等“局外人”对冯过是有着迷之信心,完全没有他会名落孙山这个选项。低调的徐元杰和内敛的刘几近墨者黑,受冯过影响久矣,也是自信满满。至于陈亮更不消说,久经沙场,洒脱狂放,还真没怎么把结果放在心上,人预测排名还在冯过之前呢,要是不中岂不闹翻天?

冯过自己偶尔会觉得很玄幻,看看这科会试都是些啥人哪,个个大神呢。黄裳、陈亮、徐元杰、刘几、汪革、胡铨,可都是状元公。呃,虽然不在同一科。所谓神仙打架,莫过于此。他能置身其中,何其幸矣。

那个时空的北宋嘉裕二年,年仅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而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随后在殿试中,苏轼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的赏识。关于苏轼的科举,还有一个典故,说苏轼参加科举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

这个典故大家都听说过,其实,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是后人想当然编的。真相是,苏轼连前三名都没进,只是中了进士乙科,而且名次也不好。史书记载: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那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着苏轼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因为史书接着写:苏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实际上,除了苏轼和曾巩这两位大家,这科还有不少后来的文坛大腕,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要是范围再扩大点,这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有苏氏兄弟的老爸苏洵也跟着来了,好家伙,一次考试就汇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个不怎么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齐了。

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程颢就是着名的“二程”之一,师从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而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影响极为深远。

对于这一次考试,一是有豪华的考官阵容。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不用多讲,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挚、韩绛、范镇,这四位都是当朝文学名家。其余的考官和工作人员也都是馆阁文臣;二是这一榜进士能人最多,集中了神宗、哲宗两朝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学、经学各方面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当朝宰相就出了9名,文学家好几个,文武双全的人也不少,《宋史》里有传的就有24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这一榜里。

宰相的代表人物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章惇官至宰相,不仅自己中了二甲,他的侄儿章衡竟还是这一科的魁首——状元。王韶是北宋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嘉裕二年贡举录取的进士可谓是群星闪耀,其中有不乏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此科被称作科举史第一名榜,再无异议。

这科呢?冯过饶有兴趣的想,或许也不遑多让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