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零一章 日照衫光

鼎定河山 第二百零一章 日照衫光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花浮酒影彤霞烂,日照衫光瑞色鲜。十二街前楼阁上,卷帘谁不看神仙。

杏榜放罢,对榜上有名的士子正是新的开始,官场大门自此敞开,其中必有宰辅之才,他日青史留名也。

若问今科南京会试最风光者谁?自是上饶士子冯改之。他不仅是南榜第一,而且是信州院试案首和江西乡试解元,算是另类的“连中三元”了。

正式的科举制度是秀才才可以参加的,要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秀才之前,普通读书人要取得秀才的资格,还要参加三次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一个冷知识,“秀才”这个称呼早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就有了,其最初为汉武帝官制改革,命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每年举荐一个人,这个人,就被称作“秀才”,东汉时,为了避光武帝的讳,改“秀才”为“茂才”,三国时期复称秀才。

县试考试为童试考试的第一级,在各县举行,由知县主持,时间在每年的二月,要连考五场,此为预备考试,通过者取得府试资格。

府试考试为童试考试的第二级,在各府举行,由知府主持,时间在每年的四月,需要连考三场。参加县试、府试的考生都称“童生”。

院试考试为童试考试的第三级,也在各府举行,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时间并不固定,有时三年举行两次,有时一年一次,连考两场,通过院试的考生成为“生员”,即俗称的“秀才”。

童试考试的三级考试,每级的第一名都称作“案首”,连中三次案首的,俗称“小三元”。

与“小三元”相对的是“大三元”,是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三次第一名。

连获“解元”、“会元”、“状元”者,称为“连中三元”,也叫“大三元”。

连获童试考试三次“案首”,以及随后的“解元”、“会元”和“状元”者,称为“连中六元”。

崔元翰,博陵安平人,名鹏,字以行。昌德宗建中二年辛酉科状元及第,此人乃是科举第一个“三元及第”的人。

此外,大昌的张又新,本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以及北燕的孟宋献都是三元及第。

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连中六元,更是绝无仅有。

在县试、府试和院试中都考中了第一名,所以才被称之为小三元。不过这种称呼不值得稀罕,因为就算中了小三元,那也只是个秀才而已。

真正的连中三元,即便诸多文坛大拿也鲜有中者,可遇不可求也。

嗯,今科南京会试共录一百七十名“贡士”,正是南榜合该名额。

士奇对曰:“科举须兼取南北士。”上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南人。”对曰:“自古国家兼用南北士,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上曰:“然。将如何试之?”对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今后于外书‘南’‘北’二字。如一科取百人,南取六十,北取四十,则南北人才皆入用矣。”

本朝初,杨士奇一开口就指出了问题关键所在:“科举须兼取南北士”,而且,国家真正的栋梁之才从历史上看也大多出自北方,南方人敲敲边鼓可也,他设计的方案就是分“南北卷”录取士子。

不久之后,宣宗皇帝下令增加了一个“中卷”,将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诸省纳入,南、北、中三个地区的录取比例为55%:35%:10%。

如果纯以“考试公平”来论的话,定额后的乡试必然也是南方人占绝对优势,迟早又酿成“南北榜”之事。所以在仁宗洪熙元年决定,各地采取分省定额的方式来决定乡试举人的数量:

南京国子监和南直隶额数八十人;东京国子监和北直隶额数八十人;江西布政司五十人,浙江布政司额数四十五人;福建布政司额数四十五人;湖广布政司额数四十人;广东布政司额数四十人;河南布政司额数三十五人;四川布政司额数三十五人;陕西、山西、山东各三十人;广西二十人;云南、交趾各十人,贵州则可占用湖广的名额。

之后又数度更变,录取名额大抵在三百名左右。

冯过等终于算是“贡士”了,扬名四海。

贡士,是会试中考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大昌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试者称乡贡士。大楚,贡士分两种情况:一为入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一为贡入国子监的生员。到了本朝,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由于殿试不黜落参试人员,因此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依照科举的规矩,中式之后还有一系列的事宜需要举子忙碌,其中有些事情是出于公例,有些则属于个人之事。诸多事宜名目众多,准备工作十分繁琐,很多是乡会试**有的,但二者仍存在差异。

从次日起,便去拜房师,拜座师,认前辈,会同年,会同门,公请老师,赴老师请,刻齿录,刻朱卷。请老师等事是“公请”,即中式者一齐请,制度应该如此,至于刻齿录、刻朱卷等事也需要举子们共同进行,同属公例一类。这些事情又称为“谒主司、投亲供、参堂画卯”,“亲供”即亲自书写个人履历,“参堂”是下级参拜上级,“画卯”本意是指官署规定卯时开始办理公务,吏胥差役按时赴官署签到,听候差使,很显然中式举子并不用画卯,这般称呼表示这些都是例行公事,不可耽搁。

与公事相对的,当然还有很多个人的事宜,如祭祖、拜客、请酒等。中式之后个人需要处理的事情不尽相同,如“祭祖”一项要根据举子的家规和条件而定,招待前来恭贺的亲朋,或者请宾客吃酒,这些也不在定例之中,多是因人而异。

拜见座师、房师之前,须写好手本,即门生初见座师时的拜帖,为了表示尊敬,往往需要中式者亲自准备,同时还要带着贽见,即拜见座师、房师时的礼品。除此之外,另要带上门包,也就是贿赂守门人的财物。乡会试之后拜见座师、房师是例行公事,是每一位中式者必做的一件事情,这样才会使得座师门庭拜访的人数众多,守门人也由此成为一关,中式举子不得不准备好财物,以此换得守门人的及时通报。拜见之前的文书、银两,以及盛装物件的封筒、拜匣,无不要事先考虑周全、做好准备。

像冯过这些外乡人繁琐的事会少的多,譬如祭祖、拜客、请酒这些私事暂时做不了。事实上,因为离殿试只有月余时间,在会试放榜后贡生们就该收拾行装北上赴考了,本地的贡生也是匆匆做完必须要做的事,其它的能免则免。

但拜座师、房师是需毕恭毕敬的,毕竟,师生名就此绑定,日后可为援助。现实么?合该如此,尊师重道是儒家根本,不到万不得已不可逆。何为“万不得已”?譬如有一方做了祸国殃民、大逆不道之事,另一方便可单方面宣布解除师生关系。

事实上,得晓房师是黄潜善时,冯过当即便想与之撇清关系,这绝对是个大坑呀,却又不得不往下跳,真是“出师不利”呀。

这人他了解呀,嗯,是那个时空的。

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宋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为河间知府,兼任高阳关路安抚使。

黄潜善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李纲被罢相。御史张所说黄潜善奸邪,恐怕有害新政,结果张所被降为尚书郎,不久被贬到江州。太学生陈东认为“李纲不可罢去,黄潜善、汪伯彦不可任用。”黄潜善怀恨在心,正巧欧阳澈上书诋毁时政,言语侵犯了后宫,宋高宗认为他的话不符事实,黄潜善乘机提出杀欧阳澈和陈东。他们二人被杀后,认识和不认识的,都为他们流泪,宋高宗也后悔。

其与右相汪伯彦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一味屈膝投降,为军民所痛恨。金军南下时,唆使宋高宗南逃扬州。

《宋史》评其曰:潜善猥持国柄,嫉害忠良。李纲既逐,张悫、宗泽、许景衡辈相继贬死,宪谏一言,随陷其祸,中外为之切齿。

后世为了纪念陈东,在丹阳立陈东祠堂,铁铸汪伯彦、黄潜善二像长跪阶前。明朝嘉靖年间,南安郑晋入祠瞻礼,在祠堂题写对联:

一片忠肝,千古纲常可托。

两人屈膝,平生富贵何为?

好嘛,待遇与秦桧等同。

不过,这些都是那个时空发生的事,在这,留点心呗,初次见面至少不能让别人看出异样。

相对应的,他对座师杨廷和是打心底里尊敬。这位可是要入阁做首辅的,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很受时人称道。他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

嗯,还生了一个好儿子,即杨慎。

对冯过,杨廷和极为看重,多有殷殷期望、勉励,言称“自古英雄出少年”,切忌骄傲放纵,方来日可期。

总之,师生相得,衣钵可传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