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零二章 城门失火

鼎定河山 第二百零二章 城门失火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从杨廷和居所出来,冯过回想了一番先前的“师生奏对”,自己表现的算是得体,看得出来杨廷和对自己观感极佳,还不无八卦的询问有无婚配,大有为女择婿的意思。

冯过倒也答的含蓄,只道年龄尚小,婚事全凭师长作主,嗯,恩师是国子监祭酒清溪先生,此次恩师的爱女也一道进京。

杨廷和何许人也,当即听出其中不尽之意,笑笑收起话头,心下想着此次会试的福建贡生余承勋不错,与长女可为良缘也。

他膝下四子二女,长子杨慎比冯过略些,尚未过乡试,其余三子杨惇、杨恒、杨忱皆在进学;次女尚幼,长女却是到了婚嫁之年,原便存了在这批贡士中选一位合适的。当然,“榜下捉婿”这种事他是做不出的。

新都杨姓家族先祖原来住在江西庐陵,楚末兵荒马乱时,迁徙到湖广麻城,后来又入川,定居在新都,以种地为生,开基祖为杨世贤。

到了杨枚这一代,杨枚读书终于有了一点出息,当上了贵州永宁州的吏目。吏目是低级办事官员,职位不高,但好歹也算是公务员,吃国家粮的,不再是农民了,脚上也不再粘泥了。

杨枚为官,是杨家从耕读之家发展为书香门第,进而踏上仕途成为官宦世家的开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杨枚的儿子杨春,比他有出息,读书也用功,很有发展前途,杨枚把希望都寄托在杨春身上。

但杨春考了多次,连个举人都没考上。杨春的儿子杨廷和十二岁这年,杨春带着杨廷和一起去参加乡试。也许杨春把儿子带去,是为了让他见见世面,但考官却以为他是来参加考试的,也发了一份试卷给他。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十二岁的杨廷和考上了,中了举人,而杨春还没考上。

这可是一个大新闻,杨廷和可以说是史上最小年龄的举人,相当于那个时空十二岁参加高考考上了一本院校,夸他为神童也不为过。不过,杨春在三年后的再一次乡试中,不负众望,也考中了举人。后来,在杨廷和考中进士后的四年后,四十七岁的杨春也考中了进士。

另外,杨廷和的大弟杨廷仪也是进士及第,二弟杨廷平、三弟杨廷宣是举人,四弟荫补国子监生,年幼的五弟尚是县学生。

一门三进士,几可与眉山苏氏媲美。

讲真,冯过若能与杨家联姻,可是真正的高攀,但有资南嘉在,他冯七郎焉是朝秦暮楚、忘恩负义攀高枝之人?之所以没去现场看榜,怕的正是“榜下捉婿”。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楚真宗在《劝学诗》中如是说。

科举胜出者名利双收待遇丰厚,致使人们把赶考走仕途作为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一旦金榜题名,那娶富豪家千金的“洞房花烛”也就马上接踵而至了。但官位毕竟有限,经不起天下人争抢,只有佼佼者才有望胜出。所以大家只得卧薪尝胆寒窗苦读,“不及第不成家”便成了一些人的誓词。

这便造就了众多未婚大龄青年乃至大龄壮年。这也影响了大楚的女士们,“女怕嫁错郎”,既然做官的吃香,大家闺秀们便挤破头争当“官夫人”,于是便出现了“榜下捉婿”怪圈。楚人把“择婿”说成“捉婿”,又戏称为“脔婿”,“脔”乃肉块,可谓比喻形象,又颇带讽刺意味。

就是到了放榜的那一天,各地的富绅们就会带着全家人,到放榜的地方去争抢一些男子做女婿,那场面热闹且激烈,而那些炙手可热的男子们便是当时登第进士的考生。而这,便是“榜下捉婿”这一典故的由来。

王安石便在《临津》一诗中写道:“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这诗更是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登第士子们的抢手和无限风光。

与传统婚姻不同,“榜下捉婿”唯一的标准就是“中榜”,而对阴阳吉凶、家世背景、身高长相、年纪健康等情况一概不管。由于中榜的举人进士太少而捉婿的高官富绅太多,所以高官富绅在捉婿时往往是饥不择食,只求成功率,还因此闹出了很多笑话,以下试举两例。

大楚有个名为韩南老的读书人,苦读几十载,终于高中进士,后有人争先抢后来提亲。他欣然接受,并赋诗一首打油诗:

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又有位相貌不凡的书生,因为才华出众有幸年轻中举。由于此书生在年龄和相貌上都有鹤立鸡群之感,所以在发榜之日成了众多高高官富绅哄抢的对象。其中有一个权势之家,出动了十几个壮丁将此书生首先给抢回了家。这家的准丈人是一位当朝高官,他见到书生后万分满意,于是对书生说:“老朽家中无子,唯有一个女儿视若掌上明珠,长得还算标志,公子若愿意娶之为妻,我这所有家当可全数归你。”书生莫名其妙被捉了婿,此时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于是他幽默而不失礼貌地说:“在下出身寒微,若能高攀大人自然是天大的幸事,但我需要先回家与妻子商量一下再作答复,可否?”通过以上两则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大楚的“榜下捉婿”确实是“饥不择食”、“没有底线”的。而且,凡是“榜下捉婿”者必须是非富即贵,普通百姓根本没资格。

到了大定,“榜下捉婿”这一婚姻(文化)现象非但没有湮灭,反而有过之而无不及。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宁可抢错不可放过。

像冯过这种高颜值的小鲜肉,那更是抢中极品,抢家们早已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下抢之心和手。妈妈说,一个男人出门在外千万要保护好自己,冯过很听冯沈氏的话,惹不起躲得起。

婉言谢绝了杨廷和的美意,说遗憾……那是一定没有的,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何患无妻!

好吧,他的这番心理速写没必要细述。

三月初的金陵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万物复苏,绿意盎然。街道两侧商铺林立,鳞次栉比,所售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街上人来人往,步伐或疾或徐,熙熙攘攘,尽显大都市风貌。

冯过与徐、刘二人闲聊着,心情如这明媚春日般舒惬,明日就该北上了,汴梁城,我们要来了!

但稍后,冲天而起的浓烟扰乱了这份和谐。

火光从西南边冒出,先是丝丝缕缕的烟雾,不一会便出现明火,火光越来越浓,空气中传来烧炙过的焦糊味,异常刺鼻。

三人对视一眼,表情稍显凝重。

金陵城虽繁华,却还是有棚户区的,除此之外更有不少亭台楼阁的竹木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实难短时间扑灭。

看起火处,离这边尚远,不致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却也是心下戚戚,三人默默的加快了步伐。

他们行到离住处还隔一条街时,从街道另一头忽然跌跌撞撞的跑来几个人,面色惶急,惊魂未定,口中嘶声叫道:“倭寇……倭寇进城了……”

倭寇?三人皆是一震,这可是南京金陵城哪,倭寇能悄无声息的入城烧杀抢掠?

所谓倭寇,顾名思义,便是倭国贼寇,强盗也。

就这个问题,冯过曾与陈亮聊过,关于其由来、形成、壮大乃至猖獗盛行皆进行过深度剖析。当然,由于相关信息渠道并不完整,陈亮等是知之不详的,冯过却知晓其中始末。

首先,百年前倭国施行了海禁政策,倭国很多的生活必需品需要从中国买进,海禁政策的实施让这些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这就让倭国的领主、商人、武士等人认为有利可图,他们不顾政府的海禁政策,纷纷来到中国获取这些商品,后来渐渐变成了掠夺,他们有组织的招募一些武士和浪人来到中国进行武装走私和掠夺活动。

其次,大定也同样施行了海禁政策。大定建立之久,还有一些残余反抗势力存在,他们就和倭国人一起合作把沿海附近的岛屿作为大本营,时常扰乱东南沿海。而当时东南沿海一带的商品经济在逐渐的发展起来,走私商品能获得巨大的利润,这就形成了很多的走私集团。在这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大定决定施行海禁政策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充足的财政收入。

再者,大定政治的**也助长了倭寇的产生。这数十年来,政治渐渐变得**,官员贪污的事情很常见,政治的**也影响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军队的兵器和训练都很缺乏,士兵的战斗力很差,对于沿海地区的防卫能力也大幅下降。甚至不敢出海作战,这就让很多岛屿被倭寇占为己有,当倭寇扰乱沿海地区时,大定的军队也经常被他们打败。

综上所述,这就是倭寇产生的原因。但时有名将戚继光整顿军备,训练士兵,多次打败倭寇,这才让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恢复平静。

而且,倭寇多在东南沿海抢掠,上岸到金陵城,怎么听都觉得可信度不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