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一十章 汴水风流

鼎定河山 第二百一十章 汴水风流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京城大,居不易。

大定建国至今,全国房价平均上涨约三十倍,汴京城尤甚。

现任官员除了一套自住外,禁止在京城购买第二套住房。

公务员只准有一套自住房,想多买几套?那就别当官了。

汴京城内的土地买卖,不得私人交易,必须由开封府派出专人,先公示再拍卖,价高者得。

每一次“土拍”都是万人空巷,场面极其火爆,喊价者此起彼伏,以致汴京城内,地王频出。而购得土地者,媒婆立刻蜂拥而至,几能踏破门槛。

由于房价上涨过快,以至在京官员大多数都买不起房,很多官员一大家子只能在汴京城里租房住。

这哪能行呢,大定号称“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国家精英们却只能蜗居在汴京城的穷巷陋室里,实是有损朝廷颜面。于是不知哪个人才,就想出来个“廉租房”制度,用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价格,将朝廷管理的房屋类国有资产,低价出租给官员们。

这项政策发展到后来,不仅官员能租,一般百姓也能申请了,算得上大定一项极大的善政。

据统计,此时汴京店宅务管理和出租的房屋多达一万七千余套,规模之大,令人咂舌。

但尽管大定君臣绞尽脑汁,出台了如此众多的房地产调控措施,依然无法遏制房价上涨。

欧阳修官至“知谏院兼判登闻鼓院”,还是只能在开封租房子住,而且房子非常简陋,他曾写诗发牢骚:“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这套破旧的古屋,每逢下大雨就浸水。

苏辙被贬谪到广东龙川县时,买了一套房子十间房,花了大约五十贯。他嫁女儿没钱给嫁妆,一狠心将汴京城的自住房卖了,得钱九千四百贯,即九百四十万钱。而当时汴京城内的一般住宅,售价五六千贯不等,如果是大宅,基本上得两万贯起步。

他为了当大定好岳父,卖了汴京城里的宅子,面子保住了,里子却没了,只好一直住在朝廷给的“廉租房”里。

他的哥哥苏轼门下有四弟子:秦观、张耒、黄庭坚、晁补之,人称“苏门四学士”,他们都在汴京租房子,其中晁补之与张耒同居馆职,同在城南僦舍,毗邻而居,两人经常诗酒唱酬,后来张耒在一首送给晁补之的诗中回忆说:“昔者与兄城南邻,未省一日不相亲。谁令僦舍得契阔,此事我每愧古人。”想起只能在出租屋招待朋友,诗人心中不免有些惭愧。

还有一位叫作穆修的小官,也曾给朋友写信发牢骚:“半年住京,延伺一命,虽室有十钱之物,亦尽为薪米、屋直之费。”每个月都要为房租发愁,日子过得比今日的“房奴”好不了多少。与穆修同病相怜的还有一位叫作章伯镇的京官,他说:“任京有两般日月: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看样子这位章大人还是一名“月光族”。

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非熏戚世家,居无隙地。

冯家购置的这处院子少说也需十余万贯,不仅徐元杰与刘几“望洋兴叹”,便连大手大脚惯了的死皮赖脸蹭吃蹭喝蹭住的陈亮也是啧啧称赞,对冯家的钞能力有了新认知。

沾冯过的光,此三人并无压力,否则便该入住各自会馆了,那里人多繁杂,哪有此间舒惬。

由于租房需求旺盛,大定城市的租赁市场一直很火爆,要是在大城市拥有一套像样的房产出租,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司马光做过一个估算:“十口之家,岁收百石,足供口食;月掠房钱十五贯,足供日用。”

每个月十五贯的租金收入还算是少的啦。有些房廊之家,少者日掠钱三二十千,每天收到的房租至少有二三十贯,怪不得大定认为,出租房子来钱太容易了,连白痴都能赚到钱:“僦屋出钱,号曰‘痴钱’,故僦赁取直者,京师人指为‘钱井经商’”。

有些贪婪的官员,也违规经营房地产业,如仁宗朝的首辅晏殊,“营置资产,见于蔡河岸上,托借名目,射占官地,盖屋僦赁”,结果被谏官蔡襄严词弹劾。理宗朝的首辅何执中,也是“广殖赀产,邸店之多,甲于京师”,虽然无法确知何家到底有多少房产,但知道他“日掠百二十贯房钱”,每日租金收入有一百二十贯,月入三千六百贯,是宰相月俸的八倍。“六贼”之一的朱勔更厉害,田园第宅富拟王室,房缗日掠数百贯。

但最具商业头脑的开发商还得算真宗朝的首辅丁谓。他在汴京冰柜街购置了一块地皮,由于冰柜街地势低洼,经常积水,所以被辟为储备消防用水的用地。可以想象,这个地方人烟肯定比较冷清,地价自然也比较便宜。丁谓要在这里修建房子,同僚都笑他傻。其实丁谓这个人很聪明,他在宅基地附近开凿了一个大水池,既可将积水蓄于一处,挖出来的泥土又可以用来垫高地基。然后他又修建了一座桥,再向朝廷奏请开辟保康门为通衢,很快冰柜街便成了汴京的繁华地段,地价与房价都蹭蹭蹭往上涨。而丁谓的房子恰好处于商圈的要害位置,“据要会矣”,如果转手出来,或者放租,价格就很高了。这可是暴利行业啊,冯过却是再三叮嘱六叔万万不可涉及。

房屋租赁也好,房地产开发也罢,其实都已发展到了至高点,此时进场连汤都喝不上,更莫说吃肉了。

这还是次要的,更为重要的是另外两点:

其一,他定是要走仕途的,想有所作为的话,名声很要紧。可不能因此事被人攻讦弹劾。

其二,大定已是风雨飘摇,朝堂上下仍在粉饰太平,一旦完颜氏灭了后辽和北燕,没了缓冲和屏障,完颜氏可不会讲什么信用道义,汴京城必将直面蒙古铁骑。真到了那时,房地产行业就会像一个大气泡,“嘭”,破碎。投入越多,损失却惨。

当然,后面这一条是没法明言的,有前面一条,冯去疾便不敢贸然出手。嗯,说是“投鼠忌器”不太恰当,却还真是这个理。

殿试在四月十五日举行,还有几天可以四处逛逛,譬如:“艮岳行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百岗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开宝晨钟”这“汴京八景”,譬如万姓交易之大相国寺,又譬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的七十二家正店,再譬如数量众多、规模大小不一的瓦舍勾栏,等等。

过了会试,殿试并不淘汰,只定名次,会试名列前茅的到了殿试大抵也不会落到太过后面。实际上,到了这一步,也没必要太过执着去“温书”了,该吃的吃该玩的玩。需知,一旦尘埃落定,那些个三甲进士大多外放为地方官,如无太大的政绩,想重回汴京的机会绝对是屈指可数,趁殿试前后好生游逛一番当下世界最繁华最大的城市——汴京城才是真的不枉此行。

冯过等人舟车劳顿,疲惫不堪,今日自是不会外出游玩,反正有的是时间,到时人在汴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是滴,这几位就这么自信,被点为庶吉士留京是不成问题的。

当晚,众人品尝了来自樊楼的美食,嗯,委实不错。

一个冷知识,饭菜是沈致信预订的,一个时辰内送达,此即大定的外卖业务,走在了世界最前端。

秦楚食品业并不发达,唯独饼市场行业极其兴盛。

很多楚人都喜欢吃饼,虽然饼比较常见,但因为面临的都是普通百姓,所以当时外卖品种比较局限。此时,汴京市场竞争尤其激烈,经济发展得到了繁盛,民间出现了较为激烈的商品竞争,不少饭店出现了招牌菜,由此外卖承接的服务变得更广。

到了大定,因为打开宵禁,朝廷不再限制严格的坊市制度,外卖火爆程度极为兴盛。

汴京外卖花样非常多,对于富裕家庭来说,主人可以叫奴仆去酒楼点菜,然后把菜放入食盒打包回家,或者提前告诉酒楼老板在某个时间点把所点的菜品送到。

负责外卖的人员叫做急足,因为负责外卖的人员必须靠双腿送货,有时路程较远,时间紧急,必须一路小跑才能满足客人需求。

为了保证食物的温度,大宋在外卖餐盒上也做的极为精致,送外卖的时候会把食物放在食盒的瓷层上,中间再放入热水,这样食物就能得到保温。食盒容量非常大,结构也很多,每一层都可以放不一样的食物,满足了客人对于美食和温度的要求,而且也方便了外卖人员送货。

说穿了,外卖小哥其实是酒店里面打工的伙计,通过客户下达的订单给送往府中,这与那个时空的外卖小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不不同之处在于点单的过程。府内的主人想达到某种目的,往往是通过仆人代替奔波实现的,点个外卖也是如此。因而汴京外卖并不如同现在一般“神速“,它甚至是一个耗损时间的项目,但有权有势的人并不在乎这些,这才推动了外卖行业的发展。

而且大定重文轻武,文臣秀才之流在社会上的地位极高,也相当的会玩。相比较于武将的直接和说走就走,文人们擅长玩一些稀奇古怪的花样,就算是吃个饭行个酒也不甘心与世俗如出一辙,如果能吃出个花样来,能足够他们夸耀好长一段时间了,外卖也只不过是这些文人在嬉笑玩闹之余的一个小创新罢了。

汴京因全国物力、财力、人力大多集中于此,方兴此业务,至于其它地方,如金陵、杭州、成都等,则无法拓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