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一十八章 城狸社鼠

鼎定河山 第二百一十八章 城狸社鼠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本朝对拐卖人口判得极重,《定刑统》规定:“略卖人为奴婢者,绞;为部曲者,流三千里;为妻妾、子孙者,徒三年;因而杀伤者,同强盗法;和诱者,各减一等。”

略卖是指用暴力手段绑架,和诱是指欺骗、引诱,手段相对温和,所以判刑时各减一等。但如果是对十岁以下的孩童,那就不分略卖、和诱,只要孩子成为奴婢了,通通都是绞刑。

可那也得抓住嫌疑犯才行。

专管治安的大理寺对鬼樊楼很头痛,每年都要清理几次,但很难造成沉重的打击。

难在哪儿?

辛弃疾揉着太阳穴,他这个兵部尚书当的可够憋屈的。

大定的军事职能部分名义上为三衙、枢密院和兵部所分管,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三衙主要掌管遍布全国禁军和厢军。三衙是是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三个部门的统称,掌管殿前各个军队和步骑各个长官的名籍,凡是殿前司所统率的军队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必须由殿前司执行。侍卫亲军马军掌管马军各个指挥的名籍,凡是侍卫亲军马军所统帅部队的统制、训练、番卫、戌守、迁补、赏罚,都由侍卫亲军马军执行。侍卫亲军步军掌管步军各个指挥的名籍,凡是侍卫亲军步军所统率部队的统制、训练、番卫、戌守、迁补、赏罚,都要听从侍卫亲军步军的命令。

枢密院主要是制定和实施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的政令,同时负责侍卫皇帝的诸班直、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是主要的军事机构。但是在仁宗年间出于西宁边事的需要,枢密使甚至曾由内阁辅臣兼任。总的来说,枢密院基本掌握了大定的军事。

而兵部主要掌管兵卫、仪仗、卤簿、武举、民兵、厢军、土军、蕃军,土司世袭等事情,还有舆马、器械的修建,天下地图的绘制等等。并不是什么重要的部门,而且尚书和侍郎这些官职都是寄禄官,也就是说这些官员的俸禄按照自己的本官发放,但是在实际上兵部尚书和兵部侍郎的本职工作却是其他的事情,这叫做差遣。兵部在只是一个空架子,作用不大。

兵部就是元丰以后都被讥为虚设冗职,简单来说,兵部就是总后:兵司掌府厢兵籍、职司掌图册烽燧、库司掌军器仪仗、驾司掌群牧驿传,至于核心的军事事务呢……武官考选归吏部两右选,禁军管理归三衙,军事决策归枢密院,但事实上枢密院由于几乎统管军政,后勤事务也有所涉猎。所以说兵部差不多就是为了凑齐尚书六曹还留下来的。

是故,老辛同志很郁闷哪,原以为是起复重用、大展宏图的,却不想上任后被多方排挤,几成了打酱油的。什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根本就没有机会哪。

当然,心中的种种憋屈没法与人诉,只能自己慢慢消化。

知晓冯过今日会过府释会,他很是欣慰。年余未见,他还真有些想这位忘年交的。

但在散衙回府的路上,他却让人当街拦下了轿子,处理罢回来的有些晚了。

呃,是一家三代单传的男娃失了踪,这家子四处寻找无果,报官这么多天也无音信,没奈何便想了当街诉冤的法子,大抵是希望事情闹大引发舆论压力好让官府重视吧。

辛弃疾这个兵部尚书自是管不了案件,京中自有开封府、刑部这些职能部门。那家子也是病急乱投医,见了辛弃疾坐的轿子,晓得这是位大官,便拦了下来。

古代把车叫舆,历代有《舆服志》,顾名思义,就是记录车驾制度和服饰制度的书。《舆服志》中,对公车的规制有详细的记载。总体来看,就是公车的规格和乘坐人的级别挂钩,一旦违反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例如,汉景帝时,朝廷制定了详细的车辆(指马车)使用规定,其中要求不同等级的官员使用不同规格的车辆,还要求商贾一律不得乘马车。如何通过乘坐的车来判断官员的级别?一是看驾车的马匹数量,二是看车幡的颜色。车幡,指车辆两侧用来遮挡尘土的帘子,官员按照级别,俸禄在600石以上的,可以将左幡漆成红色。俸禄在2000石以上,可以把两幡都漆成红色。因此,“朱幡”和“朱轮”,也就成了高官的代名词。

按照规定,低级的官员不能乘坐高级的车子。同时,高级的官员也不能乘坐低级的车子,更不能在正式场合不按规定乘车。史料记载,有一次,汉宣帝祭祀汉惠帝,不巧这天下起了大雨,道路泥泞,韦玄成等几位前来陪祀的列侯,就弃车骑马赶来了。事情传出去后,韦玄成等人被弹劾,削去了侯爵。韦玄成对这件事情一直耿耿于怀,去世前还叮嘱子孙千万不要在坐车这种事情上犯错误。

东晋时期,国都位于江南,而南方的马又比较少,轿子开始流行,成为“公车”的重要形式。当时,上自天子、王公,下至官员、百姓,都可以乘马,但轿子却是给宰相、大臣等地位尊贵的人的特别恩赐。到了秦楚时期,百官办公往往乘马,轿子是给重臣老病者的特供。不同等级的轿子,区别主要体现在轿夫的数量和轿子的颜色。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特供,文官比武官更有资格享受轿子。例如,本朝初年出台规定:三品以上的文官准许乘坐轿子,三品以下的官员只准骑马;勋戚、武官不管老少都不得乘轿;违制乘轿、擅用八抬大轿的,要受到严厉惩处。

惩处有多严厉?一次,一位四品官员离开京城办案,偷偷坐了轿子。谁知恰被太祖派出的耳目逮到。太祖毫不含糊地把那位超标用“车”的官员处死。自此,满朝文武官员再也没有人敢超标用“车”了。

作为正三品的兵部尚书,辛弃疾自是可乘坐轿子的。其实,依着他的性子是更愿意骑马的,但一则文武殊途,二来太过特立独行会引起同僚的敌视,只好“入乡随俗”。

被当街拦下,倒也说不上会懊恼,老辛让下人拿了自己的帖子带着那一家人去开封府。他这兵部尚书的头衔总归有些作用,再者满朝文武都知晓他的脾性,那开封府同知总会费些心思用些气力,但效果如何还真的不好说了。

回到府中,他与冯过说起这事,也是颇有无力感。

并非是官府不作为,委实是汴京城的地下势力错综复杂,确是很难根治。

难在哪?

第一个难点,嫌疑犯长居于此,很熟悉里面的地形,深谙“敌来我跑,敌退我回”那一套,不熟地形的执法人员根本找不到他们;

第二个难点,上方就是京师,不可在地下使用重型武器。本朝已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如果这是在野外,开几炮就能解决问题,但谁敢在鬼樊楼开炮?造成坍塌怎么办?皇帝第一个就要问他们的罪;

第三个难点,开封府地下除了渠道,还有战国时期的古城,民谣这么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无疑加大了难度;

第四个难点,虽然鬼樊楼里犯罪分子很多,但更多的还是无家可归的穷苦百姓。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是嫌犯的人质,执法人员投鼠忌器,不敢逼得太狠;

第五个难点,如果清剿成功,那么里面的百姓怎么处理?这么多人突然间出现,朝廷管不了或者不愿管他们的衣食住行,将会造成更大的治安危机。

所以只能听之任之。而这些人也很识相,拐带孩子只找民间长相出众的,绝不找官宦人家的;犯事儿也只敢犯民间,不敢沾官府。

而这也是朝廷容忍了这法外之地的最主要原因。

汴京城地面明渠有“八字水口”:“内外八厢创制八字水口,通流雨水入渠甚利”,地下则是“汴都地广平,赖沟渠以行水潦。”

政府修建这么雄伟的地下渠道,初衷绝不是给犯罪分子一个天堂,更不是想要彰显文明。

这些工程保证了开封不会出现水漫金山的情形,更不可能趁下雨时到街上捞鱼,是真正的良心工程。虽然无法和秦始皇的万里长城相比,若论惠民程度却也不差。

汴京城地理位置在黄河下方,古代黄河泛滥几乎成了常态。一到夏季,附近大小河流就开始上涨,向城市倒灌。要是没有良好的地下渠道泄洪排水,城市早被淹了。

所以从后周时代,朝廷就很注重开封的泄洪问题。大定迁都之后,修建地下渠道就是最重要的工程。经过数年的修缮,京师地下不但可排水,还可跑马建房。

然后就成了犯罪分子的巢穴,以及孤苦无依者的避难所。

总之,鬼樊楼、无忧洞是一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依托于发达的地下渠道。然而身在其中的人,也只有那些逃脱了刑罚的犯罪分子会感到“无忧”和快乐,真正的逍遥法外。整日不见阳光,空气污浊,昏暗阴森,如果能在地上找到一个容身之处,谁乐意呆在这种地方?!若能当人,谁愿做“鬼”?

冯过忍不住说道,朝廷首先该做的不是派兵清理,而是给老百姓更多活路,此所谓治本,长治而久安也。

他又笑说,若是朝廷重心迁移,汴京不复繁华,无忧洞、鬼樊楼自也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辛弃疾望他一眼,说,这些话关上门说说无妨,切莫四处言语。

冯过自是点头应“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