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一十九章 忠奸难辨

鼎定河山 第二百一十九章 忠奸难辨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是日,自然在辛府用的晚膳。

冯过倒还罢了,陈亮可是无酒不欢的,与老友直喝了个酩酊大醉,辛弃疾还不忘给他安排了歌姬侍寝。

想着那个时空陈亮的壮志未酬,大抵是被酒色掏空了身体所致,冯过倒是玩笑般的劝过二回,终是收效甚微。

席间,自是少不了聊各种话题,辛弃疾终是开启了喷子模式,逮着政敌狠狠地吐槽了一番,譬如蔡京兄弟。

蔡京自不消多说,三度入阁,权势熏天,大搞一言堂,内阁另三位全成了摆设。听闻这段日子内阁也不安宁,首辅大人怕是要拿人开刀了,就看是哪位倒霉。

至于蔡卞,辛弃疾也是颇多微词,抛开枢密院与兵部天然不对付不洗,他对蔡卞其人实是看不顺眼。

话头乃是冯过提及,言称在江宁与王棣有一面之缘,对这位名相之孙观感极佳。

辛弃疾先是表诉了对王半山的尊崇,称这是位肯为百姓谋福利的好官员,奈何为变法一事得罪人太多,方导致郁郁而终。

譬如他与东坡居士,同为大定文坛宗师,却因政见不同而颇多嫌隙。

当年,苏东坡上书,直言王安石新法的弊端,但却被新党指为公报私仇。原因是,苏洵在世时,王安石母亲去世,唯独苏洵不曾前往吊唁,并且还写下了《辨奸论》来暗讽王安石与其背后的支持者。

在苏东坡上书后,王安石对皇帝谏言,以苏洵过世时,苏东坡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为事由,弹劾苏东坡为“邪险之人”,不堪重用。

于是,苏东坡在闻听此事后,主动申请离京,去往杭州任通判,实际上并不算降职。王安石的本意只是想推行变法,没有坑害苏东坡的念头,把他赶出京师,眼前落个清净而已。

但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东坡,从他过往诗词中搜罗出大量证据,直言苏东坡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最重要的是对皇帝不忠。瞬时间,朝野内外一片“倒苏”之声。

皇帝震怒,将苏东坡收入大狱,被牵连者多达数十人,是为“乌台诗案”。

可就在这个时候,已经下野的王安石却站出来为苏东坡说话了,上书曰: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国不可杀士大夫,后经旧党派多方营救,苏东坡才免于一死,被贬黄州,官职也一撸到底,同时还要被监视。

司马光复相,太皇太后垂帘听政,苏东坡才从黄州被调离。

然而让旧党不解的是,苏东坡在赶往汝州的途中,绕路看望了已经致仕还乡的王安石,并约好将来一起隐居田园,都政治浪潮裹挟着,斗了十几年的“冤家”一笑泯恩仇。

所以,苏东坡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当初上书批判新政,也只是政治立场,他本人对王安石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对王安石的诗作,更是有过很多赞美之词。

哪怕是在被贬黄州期间,苏东坡过得那么艰难,听闻王安石落难弃相,还写诗给王安石:从公已觉十年迟。后又称赞王安石: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遗憾的是,这对“政敌”化为老友后一年,王安石就病逝于钟山。

而司马光上台以后,狠批“王安石”新法,旧党派开始反扑,但是苏东坡却没有参与其中,经历了“乌台诗案”后,他已看透官场角逐的本质,于是屡次向朝廷提出谏言,希望双方能平和相处,利国利民。

结果是,苏东坡成了众矢之的,里外不是人。

苏东坡被贬杭州,连同秦观、黄庭坚等人一起坠入仕途低谷,从此再没翻身,直至晚年被流放儋州,苏东坡都没再被重用过。

有人说他恃才自高,情商太低才导致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可是王安石呢?

如果王安石没有固执己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的气势,或许他也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官员。

是以,王安石和苏东坡值得人欣赏和敬佩的是,恩怨分明,官场的事交给官场,从不因公徇私,这也是文人的气节和底线。那些在背后推波助澜的人,才是真正的小人得志。

老辛同志对王安石推崇不已,对其子王雱却是无感,至于冯过所言王棣身具乃祖风范,他倒是欣慰不已。

巧的是,王棣的姑父恰是他极不待见的蔡卞,这可就得好好说道说道了。

其实,蔡卞官声不错。

其与胞兄蔡京同科举登进士第,翌年,被授任江苏江阴县主簿,其时当地大富豪顾新元等人,趁着青黄不接之际,借谷物于庶民,利息高出平时一倍。蔡卞同情百姓疾苦,极力推行王安石的青苗法,断然开仓借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煞住不法富人趁火打劫的嚣张气焰,免除农民遭受高利贷剥削之苦,因而受到王安石器重,招他为婿。

他升任礼部侍郎后奉旨出使燕国,燕人很熟悉他的名字。恰巧蔡卞染上寒病,燕国的接待者受命用白驰车拉他,并说:“你乘坐白驰车,是特殊的礼节了。”出使燕国回来,他以龙图阁待制的身份为宣州知州,转到江宁府,历任扬、广、越、润、陈五州知州。广州宝物很多,他一无所取。等调到越州,夷人得知他要离开,就用蔷薇露洒在衣服上送他。蔡京用皇上的旨意任童贯为陕西制置使,蔡卞说不应用宦官,右丞张康国引用李宪的先例来回答,蔡卞据理力争说:“用李宪已不是好事,李宪还稍稍懂兵,童贯没有军事才能,他时定会贻误边防大事。”但皇上并未听谰,令内阁执行。

但其在朝中却颇多劣名。

他为中书舍人时上疏说:“先帝的盛德大业,高于千古之上,发扬光大,全在史册。但实录所记,多数有疑问没根据,请验证审订,重新刊定,使后世人考察,没有迷惑。”皇上下诏允许。以蔡卞兼任国史修撰。当初,王安石将去世,后悔他所做的《日录》,命令他的侄子王防烧掉它,王防用别的书代替《日录》。这时,蔡卞到王防家搜取《日录》献给皇上,趁机除去事实,文饰奸伪,实录、正史都被修改,于是吕大防、范祖禹、赵彦若、黄庭坚都受到重责。蔡卞升任翰林学士。

他作为过渡期的首辅时,专靠“绍述”之说,上欺天子,下压群臣。凡是中伤忠良的事,他都秘密禀奏皇上,然后请皇上亲下诏书,颁布施行。章虽是大奸,但还在他的控制中,章轻率,不善思考,而蔡卞阴险寡言,朝堂议论时,章总是说出很多,蔡卞常闭口不言。当时议论的人认为章的心迹容易明白,蔡卞的心难见。

常佶即位后,谏官陈馞、任伯雨,御史龚艼弹奏蔡京、蔡卞的奸恶,陈馞列举蔡卞遵私史以压宗庙的罪状,任伯雨说:“蔡卞的罪恶超过章,去年数千人上密封的章奏请求杀章、蔡卞,公议由此可见啊。”于是列出蔡卞六大罪状,是“诬蔑宣仁圣烈后的保佑之功,想要废去她的尊号,此其一;凡是绍圣以来被贬逐的官僚,都是蔡卞先弹奏而后实行的,此其二;后宫中出现用巫术诅咒人的事,英宗正在怀疑,不知如何处置,章想让礼法官讨论,蔡卞说:‘已经犯法了,还用礼法官议论什么?’皇后因此获罪,此其三;编排元时的章奏,谗毁其中的语言,使数千人获罪,议论出于蔡卞,此其四;邹浩因上疏忤犯圣旨,蔡卞激怒英宗,使邹浩遭贬到远方,又请求对送别他的亲朋治罪,此其五;蹇序辰建议看详诉理,章迟疑不决,蔡卞就以他怀有二心逼迫他,章沉默不敢回答,当天就定案,士大夫有八百三十家获罪,这都是蔡卞的主意而章执行的,此其六。希望立即明正典刑,以谢天下。”皇上下诏让蔡卞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江宁知府。

但才过一年,蔡卞被起用为大名知府,调到扬州,被召用为中太一宫使,升任知枢密院。蔡京为首辅,蔡卞辞职,皇上不许。皇上谋求收复湟、鄯二地,问蔡卞,蔡卞回答王厚、高永年可担当此任。他与蔡京合谋,拿出全部府藏用于边事,召募商人运粮,不再问粮价的贵贱。鄯、廓二处达到一斗米四千钱,一束草料一千二百钱,陕西受到骚扰。等到夺取三州后,高永年竟被部下抓去投降了敌人。

但因是皇帝主张收复湟、鄯,不好“反复”,倒让蔡卞逃过一劫,仍位据枢密院不去。

辛弃疾更诟病的是,蔡卞明明是儒教士子,偏偏与妖道张怀素交好,其心叵测,非钝即奸。

好吧,老辛大抵是无神论者,即便不那么坚定,也属实难得。

毕竟,这可是佛道盛行的时代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