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二十一章 对酒当歌

鼎定河山 第二百二十一章 对酒当歌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官渡之战中,袁绍大将淳于琼喝的铃铛大醉而耽误了大事,不但丢了乌巢,粮草被焚烧殆尽,导致袁绍战败,自己也被曹操割去耳鼻手指,受尽侮辱。

“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西汉哀帝末年,官僚世家出身的陈遵既有才又有能,就是后来专权的王莽也对他另眼相看。但陈遵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嗜酒如命,不醉不休。他每天觥筹交错,醉醺醺。自己喝也就罢了,一旦地方官来访,为了留住客人,常常关紧大门,把客人的车轮卸下扔到井中,就像现在拔掉客人的车钥匙一样好客。后来因“饮酒饫宴无节轻辱爵位”被罢去河南太守后,仍不思悔改,我行我素,最后也在醉卧中被杀。

将门虎子灌夫嗜酒如命,还常常借酒耍疯,只要酒一盖脸,就辱骂那些皇亲贵族以及阿谀奉承拍马屁之辈。就连权倾一时的田蚡也不放过。终于引火烧身,被以“骂座不敬”、“侮辱太后”之名砍了头,并且祸及全家,一个没留。

酗酒过度的大昌大诗h孟浩然,一次因背部有病需戒酒,起初,孟老夫子是认真遵医嘱的,所以病好了一大半儿。这时,王昌龄从西部边塞回来了,听说孟夫子病了,久不相见的几个老朋友,便相邀一起去看孟浩然。孟浩然很高兴,设宴招待几位久违的故交。席间,大家吃肉喝酒,气氛热烈,戒酒几天的孟浩然,实在忍不住酒香之馋,不顾朋友劝阻,喝了几小杯。此时,又上了一道当地的鲜鱼名吃,喜吃海鲜鱼类的孟夫子,禁不住浅尝几口,但酒和海鲜是不能一起吃的,又何况有病的孟夫子?于是,悲剧发生了,吃完饭,背部病发的孟浩然,猝然离世。而一块喝酒的几个朋友,更是心痛万丈,后悔不迭。

酒是好东西,但不可贪杯!酒后无德,无义,无情,乱性。因酒耽误前程,耽误事业,耽误生意案例不少。所以,饮酒要有节,有度!

冯过前世也算是性情中人……OK,就是好酒贪杯之人,每个月总得有那么几天不舒服——这句话听着别扭,应该是每个月总会醉那么三两回导致于头晕脑胀不舒服。除了偶尔的好友聚餐,大部分都是无效社交。长而久之,便对酒精有了依赖性,及至中年,身体功能远不如前,一旦饮酒过量便易断片,对醉酒后的事情完全记不住,直至朋友提醒方有那么一丝丝印象。这其中,究竟有多出格、失态,若是录了下来,怕是要无地自容的。只是,他太沉溺于那醺醺然的状态,一直戒而不成。

既然老天给了再来一次的机会,他发誓定要“戒酒”。这里的“戒”指的并非是滴酒不沾,而是非万不得已时不沾、沾了也不能醉。至少目前看来是成功了的。当然,他只有十六岁,可以“未成年”为由拒饮,一旦入了仕途,终会有身不由己之时,除非能力已大到无人敢强迫,这又谈何容易啊?

是啊,十六岁了,这二年来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一件件一桩桩,历历在目。

那时的同窗、好友唯有他与徐元杰、刘几率先“突围”,齐齐会试过关的他们被誉为“信州三英”,已成了信州骄傲。

当初约定的出人头地,他已算完成了一大半,但那甘胖子呢……

好久不见,数月没有他的音讯,他想他了,不知那位一朝“痛改前非”的胖子是生是死、是胖是瘦,不知何时能再见,不知再见时他是衣锦还乡还是落魄而归。但他知道,胖子不混出名头是绝不会回来的,别看他嘻嘻嘻哈哈大条神经,却是心思细腻韧性十足……

诶,人在少年时总恨不能快快成长,人到中年却喜欢回首过往唏嘘感叹,矛盾的人生啊。

在资府,资南嘉由始至终都未出现,资哲也未提及相关(婚事)事宜,只道冯去疾到京后请过府一叙,个中意味自行体会可矣。

师生间言笑晏晏,甚是随意。资哲与辛弃疾截然不同,无有丝毫愤慨郁结,或许在他心中眼下所处之位最合心意,正可远离朝堂之上的龌龊事。

冯过倒是想起一事,问国子监生中可有一位叫陈东的。

资哲只有些许印象,并不清楚。毕竟,在他这个位置只能是把控大方向了,不可能去课堂授业,只依稀晓得此子。

资云却是晓得的。他虽到国子监时日不久,却也算是一号人物了。

其实他倒是从未自曝身份,但国子监是什么地方,大把的“**”呢,他再低调也被“人肉”了出来。即便他谨守资哲“低调”之嘱,也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大献殷勤。都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学校亦然。

据他介绍说,陈东,字少阳,丹东人,出生于“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之家,其早有俊声,倜傥负气,乃是国子监上舍生。

王安石变法时,教育取士有新法名为“三舍法”:太学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其生员各治一经,从所讲之官受学。主判官、直讲,逐月考试到优等举业,并申纳中书;学正、学录仍于上合内逐经达二员充。如学行卓然优异者,委主判及直讲保明闻奏,中书考察取旨除官;其有职事者授宫讫,仍旧管勾,候直讲、教授有缺,次第选充。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元佑曾议废三舍法,但只是修订其条制及废止上舍推恩授官之例。绍圣时,又恢复升补推恩之法。元符时,更将三舍法推行至府学。英宗正和元年,诏天下州县皆置学,并行三舍法;县学生选考升入府学,府学生每三年贡入太学。另将太学上舍生增至二百人,内舍生增至六百人,外舍生增至三千人,且另立外学以处外舍生。崇宁二年,诏罢天下州县学三舍法,惟太学(改名为国子监)仍存。

大定重视教育文化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太学生,国家免去他们的差役之外,还每月发津贴,如果学行优异,在科举道路上还可以越次擢拔,比如直接授官,或者不需要经过省试而直接进入殿试,诸如此类。

当然,国家的优待也不是白给的,当时太学生的学习也是鸭梨山大,从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要经过无数次的考试,而且升等的比率又不高,压力我猜想绝不低于现在的高考。

到崇宁年间,虽然不用原来的每个月频繁考试了,但每季度还是要考试一次,每次考试的结果要和品行方面的测评一起记录到学生档案,并且每季度按照积分排名,年终给予校定,以上叫“私试”;另外,所有太学生每年还要参加一次“公试”,公试要分等第的。

最后,公试和私试还要一起结合考评,决定这帮学生的前途,优秀的升迁,良好的就地升舍。可恶可怖的是,对学业品行不达标的,太学实行积分排名淘汰制,予以退送和除名,退送就是退回原来举荐之地。

是以,太学生们除了有可能在自家学校院子里高谈阔论外,余下的时间,也就是埋头读书,应付考试,争取科举上的功名。

陈东也是一个被地方推荐上来的贡生。

事实上,关于陈东其人,资云亦是语焉不详,或者说是言语中多有保留,冯过却是听出了其中未尽之意。

在蔡京的支持下,国子无论规模、考试制度还是学生的待遇,都较前有了新的提高提升,颇能够体现传统社会君主追求的文治升平。

但是与之伴行的是,对太学生的明里暗里的思想言论控制也更加严格,比如崇宁宗就曾经亲自颁布诏书,把很多书籍列为**。再如对太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有和当局不同意见的,就采用连坐惩罚的法子处置:

自崇宁以来,以学校之法驭士人,如军法之驭卒伍,大小相制,内外相辖,一容异论者居其间,则累及上下学宫,以黜免废锢之刑待之。

太学生的言论自由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只准唱赞歌、不准唱反调成为了一条潜规则,学规以“谤讪朝政”为第一等罚之首,不懂这条潜规则或者考试的时候不小心触犯了所谓的时忌,那你就等着进自讼斋(反省院)反躬自省吧。

不得不承认,在**专权的操弄下,皇帝和蔡京颇为成功,一时间居然出现了“士无异论,太学之盛”的场面。懂事的太学生们纷纷写文章搞肉麻,大唱赞美诗,以至于皇帝“幸学,多献颂者”,你看,上倡下和,一幅多么令人舒心和谐美好的景象。

但陈东偏反其道而行之——朝廷大作雅乐,曾命太学生学习弹奏,择日试于廷殿,并迁官给赏,陈东力辞,曰:“岂有此事,万一有之,吾可以侥幸进身耶?”陈东刚直无私,不戚戚于贫贱,令众学子大为惊叹。

他甚至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六贼”之说,嗯,头铁如斯,也是没谁了。

奇妙的是,这样的人……居然还能活着?!

冯过倒是极为佩服,不论如何,敢直于发声者,初衷即为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