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二十二章 人生几何

鼎定河山 第二百二十二章 人生几何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人之一生如白驹过隙,是非成败转成空。

活着,总得活的精彩些、有意义些,以不负这美好韶华。

有人认为平平淡淡也是真,平平安安过一生即可。亦有人始终在鞭笞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誓要活出“人样子”,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陈东无疑便是后者。

而且,此人还是一个思想前卫的无神论者。子不语怪力乱神嘛,反对驳斥佛道原也没啥,他却“借题发挥”,总能借此牵扯上大人物。

譬如前文所说的辛弃疾“讨伐”蔡卞诸多罪状中“交好妖道”这一条中的张怀素,陈东便狂批一通。

书坛有“癫张狂素”之说,指的是大昌书法家张旭和怀素和尚,张怀素却是个道士。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这生老病死,是所有人都逃离不了的宿命,昔日秦皇汉武为了追求长生不死,穷尽一生,结果仍然改变不了老死的命运,沦为千古笑柄。世人也从他们身上明白,长生不死实乃虚妄之事。但却有人自称活了一千七百多年,老百姓们是深信不疑,无数达官贵人都争相结识这位“高人”——

此人名曰张怀素,舒州人,自号戴花和尚。满脑袋带花,闹市高歌,这是大定的犀利哥。他自称道术高超,能通神和御兽,说啥啥准,追随者很多。后来,蓄发当了道人,自号“落魄野人”,当时在江浙一带小有名气。

崇宁年间,张怀素在京师、真州、苏杭等地以宗教游说于公卿之间,与不少朝廷官员交往甚秘,权贵再牛也就几十年,张怀素可是化外之人,悠悠岁月,无有始终。张怀素说自己活了1700岁,春秋时劝谏过孔子勿过早诛杀少正卯,看过汉高祖刘邦在皋与项羽对峙。

自熙宁变法以来,朝政数度变更,百姓生活疾苦,能支撑百姓活下去的就是神明信仰,张怀素就是趁机给自己的说辞夸大修辞了一番,把自己说得跟神一般,让众人有了希望和寄托,张怀素就被百姓奉为神明,追随听从于他。

单靠吹牛,肯定不会有那么多人信,但是他擅长变戏法,在这年头,会几招别人不知道的“幻术”,有时还真能把人镇住。而且当时的人也没有哪个会去较真,更别说去寻求“幻术”破解法。

至于张怀素到底是和尚还是道士,说不清。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张怀素志在天下……嗯,志在结交天下权贵。譬如蔡卞就入其毂中矣。

蔡卞知越州时,得闻张怀素过境会嵇时,乃诚邀之,奉为天人。及至蔡为京官,此道人又赴京授道,在蔡卞引荐下结识了诸多王公贵族,可谓是名满京师。蔡卞等人甚至动了将其推引给官家之意。

陈东怒叱张怀素乃是“裹怀祸心”、蔡卞等人则是“助纣为虐”,“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疾呼世人认清妖道嘴脸交付有司罪之……

无知还是热血?或者兼而有之吧,要知道除止之外他还历数林灵素之罪,狠批“务以欺世惑众,其说妄诞,不可究质,实无所能解。惟稍识五雷法,召呼风霆,间祷雨有小验而已”云云。这,就不止是头铁了,而是自觅死路以求死得其所?

要知道,当今圣上可是林灵素的迷弟,你一口一个“妖道”是要置皇帝于何地?真当大定皇帝不杀士大夫乎?

呵呵,崇宁帝可是一位狂热崇奉道教的大定皇帝。

继真宗后,他推动了大定第二个崇道**,对道教的崇尚在大定历史上达到极点。他编造“天神下降”的神话,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的地位得以大大的提高,几乎成为国教。

据他自称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飘忽间上了天,在天上还见到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对他说:“汝以宿命,当兴吾教”。他醒来之后,自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从此开始在全国大力倡导道教。

他下诏置道阶二十六级,有先生、处士等名号,好比官制中的阶官系统;后来又置道职八等,有诸殿侍宸、校籍、授经等以拟待制、修撰等,好比官制中的馆职系统;另置道官二十六等,有知左右街道录院事等名目,好比官制中的差遣。

他又在京师设道学,分元士至志士等十三品,后命太学、辟雍设立《黄帝内经》《道德经》《庄子》《列子》博士各二人,命各州县招收学道生徒,教材以《黄帝内经》《道德经》为大经,以《庄子》《列子》为小经,学生通大小经各一部,即可参加道学考试,中举即授以宫观官或补以道职。

他更煞有介事地对道箓院说,自己是神霄帝君,怜悯中华受到金狄之教(即佛教)的影响,愿意以人主的身份让天下都归正道,授意他们册封自己。于是,道箓院册封他为“教主道君皇帝”。

原本,佛道两教一般是相安无事的。但赵佶却下诏改僧人为德士,尼姑为女德,冠冕衣着悉从道流;佛祖改称大觉金仙,其余佛教诸神改称仙人大士等道教称号;寺院改称宫观,主持改为知宫观事,原先管理佛教的僧录司改称德士司,隶属于管理道教的道德院。这种崇道抑佛的政策,自然激起了佛教徒的不满和抗争。去年上元节,崇宁帝在御楼赏灯时险些被一小和尚刺杀,但这并未使他有所收敛。

而这一切或多或少都有一个人的影子夹杂其中,那便是林灵素。

林灵素,温州永嘉人。关于他的身世来历有诸多说法:

一,少时曾为苏东坡书僮,东坡问其志,笑而答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

二,少尝事僧为童子,嗜酒不检,僧笞辱之,发愤弃去为道士”。

三,往来淮、泗间,丐食僧寺,僧寺苦之。

四,少为会稽天宁观老何道士所拒,改从道教后,志慕远游,至蜀,从一自称赵升之道人数年,后得其书,由此能行五雷法。

其至汴京后,恰王老志、王仔者既衰,常佶访方士于左道录徐知常,以灵素对。

林灵素既得召见,圣上问:“有何术?”答曰:“臣上知天宫,中识人间,下知地府。”

林灵素一见皇帝就忽悠其为“上帝之长子”,是“长生大帝君”下凡,自己是“神霄府”府仙卿褚慧投胎来辅佐“帝君之治”的。

皇帝乃自称“教主道君皇帝”,林灵素升为温州应道军节度。在京期间,先后被封赐、加号为“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太中大夫”、“凝神殿侍宸”、“蕊珠殿侍宸”、“冲和殿侍宸”等。

他还阿谀当时的几位权臣,谓蔡京为左元仙伯,王黼为文华吏,盛章、王革为园苑宝华吏,郑居中、童贯及诸巨阉皆为之名。贵妃刘氏方有宠,曰九华玉真安妃。“神仙皇帝”周围都是仙臣、仙妃,大家干的都是“神仙事”,优哉游哉。

官家很受用这一套,故对林灵素赏赐极多,并且还在京城建上清宝箓宫,给林大师“办公”。各地都建了神霄万寿宫,名义上是为皇帝延年求寿,实际上是林灵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在林灵素的怂恿下,皇帝全国各地广修道观宫殿,道士不但有封地千亩,而且俸禄堪比官员,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蛮横的地主道士,他们不但压迫百姓,还强占寺庙,把僧人都赶出去。

由于大量田地都被兼并属于道观,各地百姓可谓是叫苦不迭,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譬如道士高延昭便倚林灵素,凌灭郡邑、恃势犯法,无复以州县为意,唯有宗泽敢于“穷治”。林灵素乃告宗泽蔑视道教,宗泽遂被贬。

林灵素既得势,遂纵言“释教害道,今虽不可灭,合与改正,将佛刹改为宫观,释迦改为天尊,菩萨改为大士,罗汉改尊者,和尚为德士,皆留发顶冠执简”。皇帝依奏,乃下诏改佛为大觉金仙,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不久又改女冠为女道,尼为女德。林灵素得势后嚣张跋扈。一是处处排挤打击僧人。因为早年当和尚时,他经常受到师父的惩罚,后来改行当道士,去寺庙混吃混喝,又常受到僧人的嘲笑。当其发迹后,发泄私恨。

而且“林大师”还注重排场,如同官场权贵“出入呵引”,前呼后拥警戒森严,甚至连王公也不放在眼里。

就这般大神,他陈东也敢往死了喷?

冯过表示不服不行,但也为其堪忧。

他并不抵触宗教信仰,其实不论是何种教派其中心教旨是劝人从善,只是若被居心叵测之心掌控则成了蛊惑人心的歪门邪道。

林灵素也好张怀素也罢,皆是时代产物,貌似因当权者的个人崇拜而叱咤风云,又何尝不是执政者操纵人心的工具呢?其祸之根终究在其上而非其下。

陈东之辈纵然再如何痛声疾呼,又怎唤得醒糊涂装睡之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